又是古文《尚书》的内容,我准备考古典文献学,这个专业跟古籍打交道,就让我带你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尚书》是什么书?有什么特色。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是夏商周三代官方文件汇编,相传是孔子编撰的。孔子从浩如烟海的官方档案资料里找出儒家觉得重要的事情,这样编成的。所以,还有一种说法,剩下的篇目被汇编入了《逸周书》。(孔子的传闻来自于汉代纬书《尚书璇玑钤》和《汉书·艺文志》,并不一定靠谱。)
由于是官方档案,所以,史料价值很高。但是,后人对于这本书感觉是什么呢?“周诰殷盘,诘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唐代人都感觉不好理解,更何况今天人呢?)的确,文字古奥,难以理解。这是因为,其实这本书记载下来的文字用的是当时流行语,数千年过来了,当时方便交流同行的语言变得后人也是费解。具体内容喜欢以论说为主,夹叙夹议。
二.辩章学术,考镜源流。
接下来说几个有意思的概念。“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孔壁藏书”。
为什么会有古文和今文的区别呢?
因为,秦始皇同志的焚书坑儒,这个行动对于先秦的古籍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汉代恢复文教的时候,非常麻烦。如果是《诗经》这样的朗朗上口的古籍,儒生还能背诵,记忆下来。背诵诘屈聱牙的《尚书》,这就有难度了。汉代的今文经学《尚书》是当时著名儒家伏生所传授,用汉隶写成(当时肯定不叫汉隶了),所以,是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共有28篇。
古文经学,这个古文是先秦的篆书之类的文字,比较好玩,因为字体形状,有人也叫这些文字叫“蝌蚪文”。古文的先秦儒家典籍出自于孔壁藏书。这是一个关于私搭乱建反而做了好事情的案例。西汉鲁共王为了显摆自己土豪,私自改装自己的宅子,因为私搭乱建,结果,一不小心施工队把隔壁孔府墙壁推到了,大家一看,墙壁里面怎么还有书呢?仔细辨认都是先秦文字写成的儒家典籍,应该是焚书坑儒时候孔府的人藏在此处的。这些典籍里面有44篇的古文《尚书》。然而,这一套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因为这部分书,两汉之际就不知所踪。
今天的阮元的《十三经注疏》里面的古文《尚书》是“伪”古文《尚书》。这是东晋出现的一部假冒孔安国的名义传(注释)伪造的《古文尚书》。此话怎讲?古籍能保存到现在都不容易,西晋永嘉之乱,天下大乱,司马家这样的皇族尚且性命堪忧,更何况普通人。五马过江,只有一个人站住脚跟,这就是后来的晋元帝司马睿。典籍很多也是遭此一劫,《尚书》命运也不好,后来官方希望恢复文教方面工作,需要典籍就征求民间的古籍善本。 豫章内史梅赜献上一部标为孔安国传的《古文尚书》十三卷,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后代学者考证与汉代流传版本大致相同,其余二十五篇有水分,多半是东晋人伪作。
如何判断古籍真伪,其实有很多方法,比如根据古籍的语言语法与同时代其他古籍对比,古籍涉及到的官职、地名等等与同时代对比。如果,一本书应该是战国时期作品,却有魏晋时期人们说话的语法或者魏晋的官职、地名,这样这本书年代至少是可疑的。
三.“伪书”也有“伪”的价值。
东晋“伪”古文《尚书》唐代被定为“五经”,并且官方有孔颖达主编的《五经正义》(里面包含伪尚书)。到了宋代被朱熹和他的弟子钦定为先秦古籍并且做注释和阐述义理。朱熹从南宋宋理宗开始一直到元明清被官方尊为正统,所以,他的观点就是权威。“伪”古文《尚书》也被选入了《十三经注疏》,科举考试参考资料也有这部“伪书”。
那么,大家一定会疑惑,既然今天我们知道“伪书”有水分,怎么还引用呢?
1.研究先秦部分,“伪书”其中33篇问题不大,还可以做为参考资料。
2.研究朱熹理学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某些方面,“伪书”也是有价值的。书是“伪书”,但是,朱熹和弟子错误认为书是“真”的,又是历史本身的真实。错误的认识对于历史也有影响,尤其是科举考试和理学思想方面研究。我们不能说朱熹和弟子错误的认知就不是朱熹的观点了,你说对吧!
3.“伪书”也有大用途,研究先秦用东晋人作伪的25篇有问题,我用此部分研究东晋人的语法、东晋人对于先秦的认知可不可以呢?虽然说是“伪书”,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晋人对于先秦历史的一种,认知,这也就一种价值吧!
综上所述,我们常说真善美,然而三者并不能划等号。“真”在这里是书籍“真伪”,“美”在这里可能是一种价值取向,书的价值不在于“真伪”,而在于你怎么去用,用一个事物的什么部分解答,用来阐释什么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