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渗透在每个国人的血脉中,直到现在还影响和制约着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在道德理论方面,提出要以“德”作为政治思想的主轴的《尚书》,还是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尚书》吗?
《尚书》
《尚书》古代称为《书》。“书”木是竹简的泛称,商周时期,人们在竹简上写字记事,一根竹简上只能写一行字,字数多了,便分为几个竹简写,然后用丝带或者熟牛皮绳编连起来,这便是古代的“书”。在当时,很多典籍都称作《书》,《尚书》只是其中的一种。后来,随着书籍种类的增多,内容、体裁的不同,书名也发生了变化,《书》逐步成为专门记载帝王言论及活动的政事性典籍。
《尚书》
《尚书》的遭遇非常具有戏剧性。孔子在整理《尚书》的时候,以儒家的学说来评断是非道德,认为只有明君、贤臣的言论和事迹才有资格载入文献。在战国时代影响很大,不仅被用作儒学的教材,而且被各国用作为治国的法度和准则。秦始皇登基之后,为了禁锢人民的思想,实施了“焚书坑儒”,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秦始皇并非是坑儒,而是坑杀了很多的方士,但是儒学的书籍也株连不少,《尚书》基本上被焚毁了。
孔子
直至汉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伏生的人按照记忆用隶书编定了《尚书》28篇,统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孔子的第十一世孙孔安国又献上了另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来源于孔壁古书中的《尚书》文本。因为是用秦以前的古文书写的,当时的人不认识,孔安国将它整理,用隶书所书写定为58篇,统称为《古文尚书》。在汉代的时候,这两个版本同时通行。但是,到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今文尚书》:彻底失传,《古文尚书》也几乎灭绝。
《尚书》的这种不幸户恰恰为作伪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伪书纷出。东晋的时候,豫章内史梅赜向当时的皇帝呈献了一本《孔传古文尚书》,前面有孔安国的序。这部书的经文共有58篇,其中有与《古文尚书》相互重合的部分。《尚书》失而复得,得到了大家的重视,立刻流行开来。到了唐代,孔颖达考订五经的时候,用的便是这个底本。这样,孔传《古文尚书》便取得了在经书中的正统地位,也成为了《尚书》的孤本。但是,经宋元以后众多学者的考证,其中有25篇是晋、宋间人的伪作,只有33篇才是比较可靠的。
《尚书》记录了大约包括夏、商、周时期的行政经验特别是其中一“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以保民、安民、勤政、用贤等为核心内容的治国观念,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开明的统治者只有恭敬、谨慎地代天理政,敬天保民,才能“受天永命”,长久地拥有国土,保持稳定。那么,如何才能代天保民呢?《尚书》中明确提出,要以“德”作为政治思想的主轴,认为统治者有了德,上可得天之助,下可得民之和。有了天佑与民和,便能长王天下,历年而不败。
《四书五经》
《尚书》中“德”的内容极广,其中主要的便是要以德治君,以德治官。对君主而言,要以德修身,以身作则;对百官而言,必须烙尽职守,为民办事。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是从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虽然《尚书》的遭遇是我国历史上的惨剧,但是它记载的“德”,却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