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近代政治正确是必须打倒儒家。楼下说的“黑程朱理学早在明清就有”我也在后文和很久以前的其他回答说过。颜元、黄宗羲等人都批判过朱熹,但网上黑的人大部分并不知道颜元是谁,黄宗羲是谁,戴震是谁。
我一直反对理学复兴也认同理学糟粕的部分,我所针对的只是“网上嘲笑朱熹的人”,因为嘲笑的内容实在是低端,连引用沈继祖的话都可以引用错
第二,清儒之腐抹黑了程朱理学,南宋之后以及明代统治阶级需要,因此利用扭曲了程朱理学。(如南宋末期用程朱理学让人安分守己,明代将理学列为科举唯一教本并删改了涉及孟子的大部分“不忠君”的言论.)
第三,知乎除了理工科版块之外绝大部分人是人云亦云。朱子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三纲尤其是愚孝上面的,而不是三从四德,他自己本人都没真正把三从四德和寡妇不得再嫁当回事。其次很多人拿着洪迈、沈继祖之流的党争言论攻击朱熹。
朱熹的生平,不论是主政一方还是创办书院,其真正的说明他本人确确实实当得上先贤二字,是真正地为国为民。只是其思想被朝廷扭曲。以及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确实存在的部分糟粕认知。在当时朱熹于朝野于民间名声都非常好!为了百姓利益怼朝堂大员,为了国富民强要求地主核地纳税,为了汉人血性不知死活上书主战!前者是他被沈继祖污蔑的原因,后者是秦桧造谣生事的原因。朱熹的黑点几乎全是沈继祖、秦桧之流为了党争需要造谣出来的,最可笑的是现在网传的还是错误的内容
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一群跟风的竟然能得出“朱熹等宋儒无血性,他们主张对方打你了,你去和对方讲道理,不要反击”这个奇葩结论
宋儒代表的朱熹你黑理学也就算了,黑理学家没血性就真的是人云亦云到不带脑子了,理学家在当时是主战派的主力之一,连颜元批判宋儒也只是批判:闲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我们首先先了解一下沈继祖:
沈继祖一纸弹劾,令当世大儒朱熹一夜之间被诋毁为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实为不折不扣的政治斗争。
1194年,在赵汝愚和韩侂胄的帮助下赵扩成为了宋宁宗。当时韩侂胄把持朝政,丞相赵汝愚成为了其最大障碍。而赵汝愚门生故吏众多,威望甚高,韩侂胄一时拿他没辙。赵汝愚与朱熹同为理学宗师,二人交往甚密。故而韩侂胄想到了诋毁理学,塑造“伪学”一说由学术入手来打倒赵汝愚、朱熹一派。时任监察御史的胡紘与朱熹素有嫌怨,韩侂胄用胡紘网罗理学“罪证”,后来胡紘任太常少卿,便失去了言官的发言权,于是将资料转交给新任监察御史沈继祖,沈继祖亦正是韩侂胄一派,最后就出现了朱熹“十大罪状”的弹劾。包括现在以讹传讹的扒灰、诱尼姑、给老母吃发霉的米、不敬君父、迷信风水、裹小脚云云都出自当年韩侂胄当权一派的攻击。同时也是因为朱熹在为百姓谋利为国家牟利的时候动了权贵的蛋糕!
再说血性问题,儒道佛三家只有儒家反对以德报怨
论语:报怨以德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道德经: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众经撰杂譬喻:冤冤相报何时了。
主和和乞和投降不同,主和派很多人是支持岳飞的如当时的赵鼎,赵鼎是谁?他是南宋中兴贤相之首,是岳飞在朝中的后台和有力支持者。主和派和主战派主要的分歧在于,主和派认为目前存在内部纷争,物资准备不够充分,军队训练程度低下,因此不支持现在进行注定失败的北伐。但正如之前所说,主和派很多人其实是支持岳飞的!没任何准备的主战是蠢,把主和派认为是乞和投降派的是坏。最简单的例子,现在要不要打台湾,我们有人支持现在打有人认为还是得等,这就是主和和主战的区别,但他们的敌人都是乞和投降派
那么我们再看下宋儒的声音。程颐是保守派的,他是反对变法的,他有个弟子叫尹焞。
公元1138年,尹焞因上书反对秦桧议和而遭到贬职。绍兴八年十月,赵鼎免相,秦桧个人独专大政,十一月,秦桧秉承高宗意旨,坚主“和议”。
在这个背景下,由于程朱理学的奉行者们都反对议和,坚决主战,因此遭到镇压,绍兴学禁也在这个背景下被掀起。并不是宋代文官都代表儒生,都主张议和,而是宋儒真正的主流声音,那些反对议和支持主战的儒生都被打压了!宋儒最大的毛病是保守、迂腐,但绝不缺少血性。
和元祐党禁不同的是,绍兴学禁是投降派和主战派之间的争斗。随着绍兴学禁的解除,宋孝宗即位后,朱熹再次“不知死活”地上书“反和主战,反佛崇儒”
庆元二年,在韩侂胄和朱熹不合的背景下,朝堂之上掀起了舆论攻势,朱熹很多的“黑料”都是这个时期掀起的。庆元二年,儒生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主战到确实有过的止战思想。这是为什么?我们之前说道主和派和主战派主要的分歧在于,主和派认为目前存在内部纷争,物资准备不够充分,军队训练程度低下,因此不支持现在进行注定失败的北伐。
开禧二年,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宿州,建康府;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江陵府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江州都统制王大节攻蔡洲。上述宋军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只有镇江副都统制毕再遇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最终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金封吴曦为蜀王。
这时韩侂胄向金朝求和了,这种形势下金朝要的是投降而不是求和。这恰恰就是主和派所担忧的注定失败的北伐。北伐失败后的求和不叫做求和,而是变相的“投降”。
开禧三年,吴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势也渐平稳,礼部侍郎史弥远与杨皇后、杨次山等勾结,杀死韩侂胄,宋、金罢兵议和。
由于程朱理学具备作为封建王朝指导思想的先天优势,因此被朝廷修改,有针对性的推广,才导致程朱理学成了迂腐的代名词。但本身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学习态度和现在我们科学精神并无区别,或者说自程朱理学成了科举唯一教本后,那些酸儒已经偏离了格物致知的道路了因此才有了区别。而由于主和派重新得势之后奉行程朱理学,导致现在很多人都以为朱熹为代表的宋儒没有血性,但事实截然相反。
我们黑程朱理学是因为禁锢思想.但愚忠来说这是法家提倡的,儒法的根本矛盾在于人性的本善和本恶,以教化为主律法辅之还是以律法为主教化辅之。法家思想对统治阶级的有益导致之后愚忠思想的出现,但这个思想是被儒家所否定的,尤其是孟子更是提出了民贵君轻,
所谓儒家思想奴性之类的言论毫无疑问又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说辞=儒家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希望所有人都能受教育并实际行动的。只是各种限制,教育的普及率始终没有如现代这样,但这是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也因此儒家所提倡的尊卑是为了明确社会关系,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哪怕是现代,事实上一样存在着地位的尊卑阶级,比如知乎已经上升到人格歧视的学历歧视!知乎以经济能力为标准的人格歧视等等.只是当手段成了目的,儒家也就从为百姓谋利变成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了.儒家好坏的区别在于你将其当作目的还是手段!
孔子真正洗不掉的黑点是刑不上大夫
以今日之是非昨日之是并非不可,但在不开上帝视角的情况下,谁能无过?我们在分析史料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历史局限性五个字。守旧又开明,复古又维新,这才是儒家思想的特点。
因此我们要摒弃一些封建的思想,但也不能彻底丢掉一些好的思想。张嘴CNM,踩我一脚我弄死你的这些人永远不会得罪权贵,真正被迫害的始终是百姓.在当时无人站出来的时候恰恰是儒法两家从礼义廉耻、法律条例上制约了权贵和一些“土匪”.
儒家思想虽讲尊卑阶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关系明确从而致仁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礼的目的是为了致仁,在当时充斥着背叛和杀伐的背景下就如同我刚才举例的混混骂人例子,礼义廉耻真正约束的反而是权贵肆无忌惮地对百姓的践踏!但到了后期,王朝稳定,律法相对完善的时候,礼教就被利用用于奴化百姓。
儒家很多想法和行动是错的,很多儒生也是走错了路,甚至有卖国求荣之辈。但大部分人只是人云亦云,以孔家为例子,网上经常有跟风说孔家卖国求荣降清的论调。这没错,但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孔家有哪些人.只是单纯的跟风.
明末孔家殉国抗清之人,有孔贞运、孔闻籍、孔闻謤、孔闻诗、孔思等,而降清者不过孔胤植一人而已.但网络上似乎成了孔家集体都是卖国求荣之辈了
当时真正被民间所赞誉的大儒其本心绝不是我们现在意淫的伪君子之流,而是因为为民谋利才被民间称赞。而君王但凡有“明君”期望的也不会吝啬对其的评价
随着民国批判主义的盛行以及现代网络上阴谋论腹黑论的流行,我们只看到了糟粕却没看到闪光点就像有的儒吹只看到好的一面却不承认糟粕的一面,时至今日竟然鼓吹儒家治国...
不论科学还是文化,以古非今都是非常可笑的,不论政治体系,治国理念现代都是完爆古代的!
但以论代史的话永远可以通过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不联系上下文,不考虑历史局限性,不了解时代背景去吹或黑古代任何一个人或者学说。我泪痕大师之类的历史学家只要给他们时间他们就可以论证岳飞奸贼秦桧英雄贾似道君子诸葛亮畜生,人一样可以强行找史料来证明这些。有个东西叫做历史局限性!同样,有的话一字不改你说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和你说这是孔子说的,某些“理中客”会给你截然不同的评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