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古籍守护人#
气候变化是地理学科探究的问题。众所周知,人文地理属于社会科学,而自然地理属于自然科学,气候变化是自然地理,也就理所当然地属于自然科学了。因此,这一方向将为如何处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指引方向。
首先,我们根据先秦传世古籍和考古实物可以推断在先秦时期气候总体上是偏暖的,这与我们根据对当时地层沉积物的分析是能互证的。我重点想找出一些文献的例证,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引申。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就有一豫州,豫字,从予,从象,予声。豫州的核心地区在今天的河南,而河南在当时有大象出没,这是大禹时期的例子。中华民族的龙崇拜,龙字有象形字竜,形声字龍,而殷商用甲骨文,隶化后都是竜。竜字根据字形更像鳄鱼,在以前有人指出应该是扬子鳄,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商人来自东夷部落,应在今山东一带,近来也有证据表明商人源于龙山文化,今辽宁一带。但不管是山东还是辽宁,都是东夷,而扬子鳄生活在江南,属百越部落,此前龙山文化也出土了玉龙,也可以推断当时北方应有鳄鱼,但不会是扬子鳄。同一时期的蜀地,金沙和三星堆文化,出土了以吨计的象牙,而如此数量众多的象牙也证明当地有土生土长的大象。还有象,兕,竜,竹都字象形,本身也可说明其不可能是外来词。反证有稻字,形声,来源稻作民族,即百越部落,原始百越语读稻近na,dtnl发音位置相近,na和ta也相近。
然后到周朝,气候仍较暖,《诗经》中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选自《卫风.淇奥》而不管是卫地还是淇水都在河南北部,当时此地仍有绿竹,不仅如此,直到战国,《墨子》中记载了楚国“犀兕麋鹿满之”,楚国云梦泽仍有成群结队的犀牛,同样有鼋鼍,这里的鼍应该是扬子鳄,因为此时楚国已经灭亡越国,占据吴越之地。因当今南方仍有此种鳄鱼,因此不作评价。
那么,由当时的气候待证我们可以判断《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中鲲长时间被解释成鲸鱼的一种,事实真是如此吗?庄子所处年代和墨子相近,气候也偏暖,而北冥为北海,苏武在北海牧羊,这个北海只能是今贝加尔湖,贝加尔湖是湖泊,不可能有鲸鱼,而且鲸鱼多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大洋,当时气候偏暖,鲸鱼生活区域应整体偏北,因此这个鲲不可能是一种鲸鱼。但鲲和鲸在字音义上确实有关联,根根先秦上古汉语谐音原理,此二字直接看昆和京,昆仑,大山;京,大城。那么二字加上个鱼,就是大鱼,所以鲲是鲸也不是鲸,此鲸非彼鲸,鲸是大鱼,但大鱼不一定是鲸鱼,大是得多大,也没有个标准,将鲲解释成鲸鱼就是望文生义。这样的例子很多,涕是眼泪,不是鼻涕这种,鲸字由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发出了词义范围缩小,许多人就望文生义了。另外,鲨字在古代从沙,从鱼,沙声,沙中小鱼,玩在的鲨则是shark的音译,许多看到古籍中的鲨也会出现理解偏差。
上文说先秦气候主要是偏暖,那么有没有偏冷的时期?当然有。比如甲骨文中的雪就是象形字。还有《诗经.采薇》中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按照先秦的正常气候,是不可能下雪的,但当时却在下雪,证明当时有一个低温时朝。并且,这首诗前面反复提出敌方是熏粥,当时因为气候突然变寒冷,牧草无法生长,游牧民族不得不抱团到南边劫掠 。其实,殷人反复征的鬼方应该也是这种原因。周宣王在位近五十年,常年和熏粥作战,最终国力衰竭,民不聊生,而西周最终也亡于南下的犬戎部落。此后时断时续,春秋时狄人侵燕亡卫,战国末赵国战楼烦,到了不得不胡服骑射的程度,各国更是争筑长城。气候在这时已经出现延续几百年的波动,也是由暖向冷的过渡时期。第二部分我会着重讲秦汉及以后由于气候变冷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