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本着看精品的目的来的,结果只是狗血闹剧。看了编剧张巍的采访,有些话不吐不快。不喜欢看批评建议的普通观众可以不看,免得都不愉快。但主创人员有必要知道自己的缺陷和差距在哪,否则永远不会有进步。
1、关于历史的真实和艺术加工的尺度
编剧说:“我当时想做一个古装女性职场系列,女相、女医、女傅等。不知道是不是趋势,我觉得是我自己独创的。《陆贞传奇》是我第一部古装,《女医明妃传》是我第二部古装,《班淑传奇》是我的第三部古装。这三部写下来,我一步一步更加注重历史。”
我想说:这三部剧真没哪部是尊重历史的,不过确实是最后一部最好。《班淑传奇》作为古装轻喜剧,把虚构人物加入历史背景,本身就不会被苛求历史的真实性。何况价值观比较正,其中的婚恋观都很正常很先进。
而这部《女医明妃传》坏就坏在借了女医谈允贤的名字和身份,医生是多么专业的领域。看剧名就纠结了,谈允贤根本就不是什么明朝妃子。也许编剧觉得光写个古代女医生的一生没戏剧效果,也或者更擅长写狗血多角恋,所以故意把朱祁钰的杭皇后和她杂糅成了一个人,把故事往歪带。毕竟对中医一窍不通的人,怎么能写好一个古代女医生的故事呢?
对帝王之家的狗血多角恋,真是已经审美疲劳了。中国编剧真是集体的出不了宫,说来说去都是帝王家的爱恨纠葛。这种一定要有权势男人和平民女子情感纠葛的倾向,真让人无语。
其实普通人的人生,更加有感染力。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就算是哪些在自己的领域杰出的人,他们的内心何尝不是普通人呢?
比起帝王家的多角恋,对普通人工作和努力的尊重,才是真正有震撼力的脚踏实地的可供挖掘的创作资源。真正关于平凡人的平实故事才最动人。
编剧说自己这部剧的历史观没问题,也没有故意洗白谁或者黑谁,对少数民族领袖也没有故意歪曲。我只想说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难道历史真发生了的事情就不让写,没发生的事情瞎写就算历史观没问题?
英明果决的力扛三朝的张太皇太后怎么就成了阴险的女人?可是她为朱祁镇和钱皇后做的大媒。
恩爱非常的朱祁镇和钱皇后,中间硬是插入一个弟媳杭氏这是闹哪样?钱皇后为了朱祁镇瞎了一只眼、坏了一条腿,死后还被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算计,没法和朱祁镇合葬。这么悲情的故事都被写变味了,反正一夫多妻都是可悲的制度。
朱祁钰怎么就对杭皇后情深义重了?立杭氏为后也是因为她为他生了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可这个孩子五岁就死了。之后过了三年,公元1456年杭皇后也死了。杭皇后还没死,朱祁钰就宠幸别的女人去了,那些女人中还有从民间招纳的娼妓。
公元1457年夺门之变后,被软禁在南宫七年的朱祁镇复位。
随即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一个月后,朱祁钰死。
剧中时间错乱不说,政治斗争变成了一切为了“朕爱的女人”,是想凸显女主的魅力无限吗?真想写专情的皇帝应该写朱佑樘呀(朱见深的儿子,朱祁镇的孙子),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妻子的皇帝。
朱祁镇不仅下诏将杭氏“肃孝皇后”的谥号废去,同时还毁坏了她的陵墓。削其弟杭敏之职,命其归乡。已经死去的朱见济,由“怀献太子”降为“怀献世子”。
为了保住朱见深太子之位被废的汪皇后,在英宗复位后,复称郕王妃。郕王朱祁钰去世后,经英宗同意,汪氏免除殉葬,从宫中迁至郕王府,寿八十而终。明武宗时尊谥“贞惠安和景皇后”。
至于“脱脱不花” 其实是蒙古大汗,请问剧中的脱不花是哪位?
至于也先……
皇帝家或许太多真假难辨的事情,但是历史记述一个女医生总不至于要颠倒黑白吧?
女医谈允贤何必要成为明朝妃子杭氏?
难道女医生谈允贤的一生不够精彩,非要和三个权势男人纠葛不清才好看?
人家踏踏实实的通过自我诊断,给家人看病积累实践经验,怎么到了电视剧就成了治死人的活观音了?
是欺负人家女医谈允贤没粉丝还是已经作古没法告编剧损害名誉权?
活生生拆了人家家庭,还把人写成一个克亲克夫,靠狗血多角恋上位的玛丽苏,真是够了!
没准她在天有灵,晚上到梦里去找编剧理论。
反正这冤屈是洗不清了,编剧要你改姓杭,你能怎么办?
就连剧中洗冤之后都不让改回谈姓,因为编剧还安排了一个杭皇后的身份。
其实编剧根本没有想要写一名古代女医生的故事,女医的身份只是给狗血加点佐料。
女医就女医,写写女医的平凡人生;明妃就明妃,何必拉上人家女医?
该做好的命题作文不好好作,非要弄成大杂烩。以为1+1>2结果不伦不类的,甚至感觉不到丝毫对本国文化的尊重。
我一向尊重艺术的加工,但涉及历史真实人物的电视剧,应该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合理推想人物个性和事情发展的细节。如果人设和历史人物的基本面貌都不相符,那干脆架空好了,何必弄个历史的壳子呢?会误导大众的!
不是每个人都有探究精神,当我们哀叹中国人都不懂中国文化的时候,作为中国人都说不清中国历史的时候,有什么资格说别国不尊重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当有一天,人人都只会得看狗血言情剧的浪费生命,缺乏对精品的审美能力;
当有一天,文艺工作者都只向钱看,文艺作品不再肩负任何文化传播责任的时候;
当有一天,中国的文化拿不出任何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可以向世界传播,而别国把我国的文化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宣传的时候,
我们还能有什么底气去质疑?要知道娱乐可以有各种方式,但文化和历史可经不起过度消费!
看到很多人为了剧中服饰是否抄袭的问题痛心疾首、捶胸顿足的疾呼,我想说在文化传承和尊重历史方面,我们中国人真是做的没有韩国人好。就光是这个服装,各种样式、场合错误。八字袖是布料不够?各种场合乱穿暗示这是戏说?连颜色也没有区分品级,绿衣黄裳,心之忧矣!可能服装是想暗示这是互相带绿帽子的戏吧。
======================================================================
2、谈允贤的人生真的不能吸引观众吗?
天知道我是多希望中国电视剧能尊重下历史,真正的表现一些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可惜就没有一个电视剧没有皇帝,没有狗血多角恋,没有玛丽苏的。非要有一堆权势男人的爱才能做女主角?难道一个女医生的人生就真是这么没戏吗?
人家谈允贤好歹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医生之一,专攻方向是妇科。
谈允贤(1461年-1556年)生于明朝天顺5年,也就是公元1461年。那一年朱祁镇34岁,三年后去世。而朱祁钰早在公元1457年已经去世了,享年29岁,那时候谈允贤还没有出生。可见和剧中的两位皇帝是隔辈人,完全不搭边。
她出生医学世家,其祖父谈复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其祖母茹氏对医药也十分精通。伯父谈经官至户部主事,父亲谈纲官至南京刑部主事。家风家教良好,她秉承家学,从十来岁时即“昼夜不辍”地攻读各种医学典籍。
她母亲姓钱,不知道和钱皇后有没有亲缘关系,不过都是江苏人,这个待考证。她有一弟谈一凤,没有剧中被害死的爷爷和哥哥。
谈允贤嫁杨姓男子为妻,婚后不久患上气血失调,就自我诊治、试药,后来生了三女和一子杨濂,每当子女有病,她都亲自为他们诊治。祖母去世前将一生所收集、编写的药方病理都传给了谈允贤。直至其祖母去世,她才真正在外行医。不是剧中那种不管望闻问切,无知无畏的乱开方子。
谈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医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患了妇科疾病,因男女之防,不愿让男医生诊视。而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女医生又极少,因此常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情况。谈允贤的医术相当精湛,每每获得奇效,使这些妇女纷纷找她治病。在许多成功的案例后,谈允贤的名声也渐渐的传遍各地。
明代,皇帝规定由衙门选取其中佼佼者,到司仪监御医处会选,选中的入官册,以备召用,许多民间女医都以此为荣。当时,医术精妙,门第较高又颇有名气的谈允贤也入选了,凡皇家眷属生病,羞于请男御医诊治的,都请谈允贤入宫医治。
她著有《女医杂言》,该书共收载病案31例,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之一。该书主要记载的是妇科病案,其中涉及流产、经病、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诸证,并记载了谈氏对灸法十分娴熟的动用,因而又是我国古代很少见的专科医案书。《女医杂言》采用追忆的方式撰写医案,因而,每一医案的诊治过程都很清楚明晰。其中记录的案例不多,但是从临床治疗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后世医家参考。由于当时女子不便抛头露面,所以《女医杂言》一书是由谈允贤的儿子杨濂抄写付梓的。谈允贤是四大女医生中唯一留下著作的。
在50岁以后,她的医术更臻精湛。可惜,她没有再写医书。因为她的儿子不幸早亡,她的孙子也因受株连获罪而死。一位女子,在晚年遭受如此重创,自然也就无心著述了。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谈允贤病逝,享年96岁。
其实谈允贤的一生非但不会没戏,挖掘好了还能非常出彩。
她一生为女子诊病,在晚年却失去儿孙。皇权没有给她尊荣,只给了她伤痛。
======================================================================
3:剧情 经常吐血呀,可能暗示剧情狗血。这么邪门的剧情,没有几公升狗血确实镇不住。
除开艺术加工歪曲历史人物、价值观不正,还有剧情主线摇摆虚浮,剧情漏洞和逻辑硬伤一大堆,人物精分的毛病。写不好女医线,所以编剧加入了明妃线,自作聪明,其实是生硬得给自己套上了的枷锁。结果两条线互相拖累,没一个完成的好。
想到了那个慢节奏的时代,就能想象出一个黑瓦白墙下,芊芊素手研磨药材的场景,让人心沉静,刘诗诗的清丽温婉气质也确实能担当这种感觉。可惜好演员没有好剧本,也是白搭。
来理一下剧中这个假借女医和杭皇后的壳,编剧塑造的这个莫名玛丽苏女主的经历吧。剧中两条线,女医+明妃:
女主幼时被一心想要升迁的坏人程十三利用,导致家破人亡。爷爷被迫自杀,哥哥带她逃命滚下山崖失血过多而亡,哥哥临死前让女主好好学医,后在奶奶的指导下学医。
在参加老爸上司家的祝寿实为“选媳”活动中,义务急救两人。分别使用了人参和针灸,收获了逃避追杀的王爷朱祁钰的钟情和错误药方的祸根。邪恶女配也登场,顺手救走朱祁钰,有点像是美人鱼里得了便宜老公的异国公主。
去庙里上香,遇到于东洋(历史原型或为于谦)家的婢女求助,收获干爹干妈和皇帝朱祁镇。回来路上又被朱祁钰英雄救美一次,两次扯平。上个香都能如此开挂,这也没谁了。
多角恋初现端倪,毕竟没有男后宫的女主不是好玛丽苏。
不吸取乱开药方教训的女主,继续不当行医,导致牢狱之灾。狱中遇到医婆,教会女主黑暗药方,后受女主牵连被杀。
朱祁镇救女主,并派心理医生静慈师太抚慰女主。在救治瘟疫的过程中,女主满血复活。
后朱祁钰他娘得了瘟疫,朱祁钰听说了女主能治,半夜闯入女主闺阁。不顾女主的清誉,拉上女主帮他娘治病。事情暴露,两人订婚,连这男人都不知道就订婚了。没准两人觉得这样非常浪漫,所以之后就常常这样翻窗户幽会。与此同时,女主又和朱祁镇约会,看烟火看花灯。看花灯的时候还是分别见两人,又不说清楚,一脚踏两船的行为已经昭然若揭。或许觉得朱祁镇说过自己有原配,所以没在意对方心意吧,不过暧昧的有些过分,人家老找你,你情商多么低才看不出来呀?
女主一家因女主和朱祁钰的关系被害,女主的丫鬟紫苏为救女主被杀。女主流落江湖,拜戏班里的道士为师,学习药膳和祝由术。
把祝由术和中医放到一起,编剧你确定不是在黑吗?虽说心理疗法和草药结合确实不错,气息吐纳和锻炼也可以强身健体。
但道士师傅前面还各种要以患者为先,后面讲符水的时候就:“那些山野村夫能得什么病呀,无非是……用这个符水内服外治就好了”,另一边明明之前就治死过人的女主还拍手叫好:“师傅你好棒,我怎么没想到呢?”人物这么精神分裂!请不要侮辱广大观众的智商好吗?
弘扬好的,摒弃糟粕都不懂吗?治病救人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吗?中医最讲究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都没有了。山野村夫就不能得疑难杂症了?符水就能包治百病?
再后来女主入宫,治好了太后,拜了太医当师傅,又学习妇科。
请注意,所有这些学习都不是重点,我们只要看到台词说女主学了就好了,反正她后来都会。那毕竟不是重点,重点必须是是狗血三角恋。
其后女主就好死不死的跟着朱祁钰被俘去了瓦剌,明朝西边的蒙古部落,被瓦剌的太师(这家伙是什么人感兴趣自己去差)也先看上了。毕竟草原糙汉子是现在玛丽苏剧的标配,没有草原糙汉子的玛丽苏不是好女主。这个太师也先也是受罪,最开始我们伟大的女主用鸡粪泥巴水灌他,治好了他的瘟疫。后用咬舌大法治好了被雷击昏迷的也先。还用疯狗脑髓和土鳖虫治好了他妹的疯狗病,反正就是用黑暗医术收服了草原领导者。
被俘期间女主教会了被俘军士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发明了现代针灸药包小腰带,(这个据说是蒙古医学的先进独创,哈哈!怎么没加上远红外功能呢?)另外见识了蒙古先进的牛肚回魂大法,并且帮助当地百姓默写了元朝医疗著作。
反正女主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好的坏的,只要能治病(额,能不能治你自己判断)
这中间有什么努力,她具体是怎么做的,完全不重要。请记住,女主是活观音!
据说后面女主还要创立明朝女医制度,女主真是忙呀!又要忙着和男后宫谈恋爱,又要忙着根本没有的事。
明朝宫中还真是没有女医制度,只有选拔民间医婆入宫治疗。因为明朝是真正的封建礼教严苛,剧中所说的五岁的女孩就吃了男人给了饼,就被活活饿死,以保全名节是真有其事的。所以普通的未嫁女子要真像剧中那么闹腾,还没闹出什么响动来,就肯定被人打死了。
在礼教森严的情况下做出杰出的事业,历史上真正的谈允贤是多么低调谨慎可见一斑。在一个领域做到出类拔萃,是需要多大的智慧勇气和耐心呀,绝对不是剧中谈些鸡飞狗跳的恋爱就能做到的。精力都花在恋爱上了怎么可能在事业上有什么大成就?以为通过传奇的经历就能学到高超的艺术,就和武侠片里面遇到绝世高人被传承一生绝学一样是异想天开。只有踏实认真的努力才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剧中女医的职业身份已经被无限淡化,缺乏必要的细节支撑。大家的关注点都被吸引到谁和谁是一对,以及那谁谁真是坏,小三插足之类的话题上了。反正历史人物真实的什么样的不重要,现代剧古装剧年代剧玄幻剧都可以用狗血多角恋的梗,编剧认定了观众都是傻子,这种老梗喜闻乐见、百看不厌的!
什么都想表现就只能什么都表现不好。能让人慢慢品味的一副女医画传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女人周旋在多个权势男人身边,和好多不同原配、情敌交往以及斗争的复杂邪门多角恋。女主角的人设变得玛丽苏和精神分裂,爱着一个又带着一个,一点都不专一,很多行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完全的大逆不道,却还能担心“闺誉”,难道编剧是隔了几年断断续续写的剧本吗?前后不连贯呀!
剧中的药膳药妆都是有趣的部分,可惜都是浮皮潦草一带而过。后面走的好多黑暗医药路线,各种稀奇古怪没有医学理论依据的药材药方乱入,不知道对现实有什么意义?是能弘扬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还是能说明中国古代医学发达?选择《女医杂言》中对现世仍然有用中医方子不行吗?加上各种东阿阿胶的广告,真是不忍直视。缺乏必要的情节支撑,没有细节充实的女医线绝对的失败!
我们也别跟人家美剧医疗剧比,人家那是细致严谨到,作为专业医生都能认可的程度。我们就和《大长今》比,人家韩剧就一个药膳就能从食材、新鲜度、器皿、病人个体差异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看得我们都觉得中医真是棒!
======================================================================
4、艺术创作需要传达的价值观
看到被俘的士兵对霍建华饰演的朱祁镇三呼万岁的时候,我真是一点都感动不起来,封建皇权那一套值得标榜吗?作为涉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不改变历史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基本角色的情况下,提炼出能够对现代有传承价值的文化和观念才是更重要的。
被俘之后的朱祁镇反倒是从偏听偏信、执拗拧巴的叛逆期少年变成了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霸道总裁了,也没什么中间过度真是怪呀!
看到黄轩饰演的朱祁钰从深情男到直男癌最后蜕化成渣男,历史据说是好皇帝的一个人,每天不干正事,就想着谈恋爱是怎么能在逆乱之世,稳住政局的?
每个角色在他们的历史岗位上能尽职尽责的做点实在事吗?
只觉得我喜欢的这些演员都接错了剧本。并不是不可以演不讨喜的人物,只不过在剧情上至少要有一致性吧?我真不懂为什么一个人的个性前后变化都没有合理性和必要的铺垫,编剧写剧本的时候内心戏能写得给力点细腻点吗?
中国电视剧在描写人物方面最大的缺点,就是正派和反派区分的太明显。以及人物常常出现前后性格不一的精神分裂症状。正派无一例外的高大全,反派就完全坏到骨子里。人是善恶一体的,这么写谁信?
写着写着又想到了韩剧《大长今》,人家也写古代的故事,也是编的成分居多,但是至少人家写东西的时候没有故意显得封建等级和特权制度多么好,而是把所有人都当作制度的傀儡来写的。每个人都有身不由己和不得不为,除了人性的问题,更多的挖掘了制度的落后性。而不是因为某个程十三、汪海或者王振的错。要知道好的制度本身是可以抵御不可任的人去到不合适的位置,就和健康的机体可以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害一样。
至少人家做电视剧整体传达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在细节描述、人物心理刻画和感情渲染方面也不会有很多差池。
======================================================================
5:深究原因和展望
说编剧只是一个切入点,社会的浮躁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是普遍现象。但普遍现象并不代表就可以被认可,毕竟我们希望的是更好,如果说都不说出来,又怎么可能促进更好的发展?
电视剧作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能肩负文化传播的责任感才是最好的。毕竟不是人人都会知道电视剧里剧情并非真实的历史,也不是人人都有探究精神会去查证历史。也不是人人都会去看历史书看纪录片,当大家都觉得戏说历史也无所谓的时候,到底是谁的悲哀?
其实把这段两兄弟轮流做皇帝的历史按照正史的样子拍更加有戏,女医谈允贤的故事单纯的拍成她的传记也不会没戏。我想问问编剧为什么一定要把基本人设和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弄错位呢?本人不喜欢推崇封建等级和特权,因为在推崇民主的今天那些都是倒退。
但文化的东西不能乱搞,自己都不尊重本国历史文化的真实,又怎么让其他国家的人认识我们的历史?又怎么提炼和传播有普世价值的价值观?作为文化传播者应该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拘谨的文化政策,严格的审查。唯利是图的商业操作机制,缺乏文化修养的受众。中国编剧普遍缺乏和脚踏实地打磨故事的实干精神,这些都导致能赚钱的就算是垃圾也批量生产,完全没有做精品,传承文化的责任感,真是可悲可叹。
可还是有精品,还是有人在努力,那些成功的作品难道不能扭转这种不正之风?
那些在自己平凡岗位上默默努力的人,难道他们的努力不具备感召力?
一切向钱看,是否就能丢掉职业操守,糟蹋本国文化?
不要因为观众只会吃垃圾食品而不自知,就拼命制造垃圾食品。
过度消耗观众的热情,只能变本加厉的促进行业的衰败。
或者更加悲剧的导致整体国民的素质下降,毕竟电视剧的受众是最广大的普通百姓。
只希望中国的影视剧能越来越好!
希望中国有一天也能拿出具有普世价值,走向世界的好作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