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1951年 法国学者马利·伽列:“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性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
20世纪50年代后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钱钟书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是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概论》陈惇、刘象愚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本书认为 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定义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一 学科性质与目的、宗旨 第二,学科的独特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第三,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要立足文学史,运用文学批评,会通于文学理论。也就是说,比较文学研究需要从文学史中取材,需要在具体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中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而在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又必然与文学理论相会通。所以,比较文学的学科位置在于一个“跨”字,即“跨越”。首先是跨越了文化界限,其次跨越了一般的文学研究的领域划分,而超乎其外、置乎其上、贯通其中,将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研究打通、整合、提升。这样一来,比较文学学科的定位就非常明确了。
纵观20世纪100年间中国比较文学发展演进的历程,可以看出学术史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20年(1898—1919) 发生
30年(1920—1949) 发展
30年(1950—1979) 滞缓
20年(1980—2000) 繁荣
1.2宏观比较文学的方法与功能
微观比较文学与宏观比较文学
微观比较文学 范围以双边关系为主,微观比较文学作为具体文学现象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具体的作家作品、局部的或某一侧面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课题,着眼于具体的、局部的个案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可以就事论事,仅谈微观问题。
宏观: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它以平行比较的方法总结概括各民族文学的特性,用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的方法揭示多民族文学之间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文学区域性,探讨由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而产生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文学现象及发展趋势。宏观比较文学所关注的一般不是微观比较文学那样的具体的个案问题—除非某些个案研究可以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或学术结论。
宏观比较要避免泛泛而谈、泛泛而论,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切入点找得准,才能“切”得深,谈得透。在这方面,宏观比较文学可以从欧洲的文化哲学、文化诗学的研究中找到参照。
两层:区域文学研究 民族文学研究
德国的斯宾格勒以他的直觉的、“观相”的、审美的方法,通过整体的鸟瞰方法和同源的类比方法,为每一种文化找出了一种所谓的“基本象征”(一译“原始象征”)。如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原始象征是“有限的实体”,西方文化的原始象征是“无穷的空间”(又可称为“浮士德文化”),古埃及文化的原始象征是“道路”,阿拉伯文化的原始象征是“洞穴”,中国文化的原始象征是“道”,俄罗斯文化的原始象征是“没有边界的平面”,等等。美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将日本的文化模式归纳为“菊花”与“刀剑”。这些文化模式与基本象征物的发现和概括本身,在经验性的具象中,包孕着巨大的意义信息,对宏观比较文学方法论都有相当的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对我的宏观比较文学的研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我用“沙”来概括阿拉伯传统文学的三个特色,以小巧玲珑的“人形”(偶人)来概括日本文学“以小为美”的特性,如此之类,都是受到了他们的启发。
一般来说,一个文学区域的形成,要有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地理上的毗邻,二是政治上的密切关系,三是宗教的纽带和推动作用,四是语言上的关联与翻译文学的媒介。
第二章从宏观比较文学看中国文学特性2.3中国文学(汉语文学)的文化特性
一、官吏作家化与作家官吏化
原因: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单一性和单纯化
中国政治与宗教合一、权力与权威合一、官民二元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科举制度是造成中国作家官吏化的主要政策机制
后果:①作家人格的不独立,思想不自由 ②以官方与官吏的价值观、以政治功能与标准来评价和衡量作家作品 ③伦理教化传统(文以载道)④作家们忙于求官做官,在写作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官僚职业的副产品 官场应酬、迎来往送,奉答唱和之作。⑤作品的风格以老到圆润为上,缺乏青春朝气。
二、现世主义态度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 “祭神如神在” 李泽厚《美的历程》 孔子的现实主义思想“实践理性”
“人间本位” “反神话叙事”
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中国古代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对准社会而不是宇宙,对准现实人生而不是抽象人性。
三、非个性主义倾向
现世主义的态度,对时代、社会与政治的过剩描写,形而上终极关怀的缺乏,还造成了中国文学的非个性主义倾向。
类型化人物丰富 缺乏典型化人物
从中国传统文学到中国现代文学,始终缺少对人的精神、对灵魂问题的深度探索,又与中国作家缺乏自我解剖意识、不习惯于正视与凝视自我有关。
2.4中国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诗歌独具意象之美丽
用汉语写成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形、音、义三方面的美感完美地统一起来,
二、小说追求史传之真
起源于历史传说 价值观上赞同史传 文体形态上对史传的模仿与趋同 在叙事结构上,中国小说也有强烈的史传化倾向 故事情节方面仿效史传
三、戏剧保有讲唱之趣
戏剧的文体形式上,“代言体”夹带“叙事体” 在戏剧文学的结构布局上,采取的是讲唱艺术一脉相承的线性结构模式。 戏剧的时间、空间的虚拟化
展现民族性包容性
第三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各国文学的特性(上)3.5印度文学的特性
一、文艺内容泛神化
化身观念 宗教情感“情味”理论
二、文艺形象泛众生化
“众生平等” 人的形象泛众生化 神的形象泛众生化
三、文艺形式泛音乐化
文学作品在语言、情节、结构布局上,普遍存在着与音乐作品相类似的某些特征。
歌舞 一切皆变的世界观 作品泛音乐化的复沓特征
注重口诵 口诵传统的代表 森林文明
3.6犹太-希伯来文学的特性
一、一本书:《希伯来圣经》与文学的一元化
从内容上看,《希伯来圣经》记载了早期犹太人的历史、律法、伦理道德、神话传说、人物传奇、哲理箴言等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从文学角度看,荟萃了诗歌、散文、小说、传记与书信等文学形式。
二、一个神:耶和华的文学抽象
一神信仰是对多神的抽象,无形神又是对有形神的抽象,而抽象的过程既是一个宗教思维、哲学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学创作的过程。
神人同形,使神高度人格化了 神加以形象上的模糊化
三、一个梦:从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
3.7阿拉伯文学的特性
一、文化的“沙漠特质”:扩张、包容与吸纳性
阿拉伯人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部落主义、教派主义、地域主义、民族主义倾向
除上述的民族性格外,阿拉伯文化在包容性、涵盖性这一点上,也具有鲜明的沙漠特性。
二、诗人的“沙漠性情”:多变性与极端性
阿拉伯人文学思维的特性所决定的文学作品的沙质结构,导致诗歌发达的阿拉伯没有古希腊和印度那样的史诗。
查希兹对阿拉伯文学著作中的缺陷负有责任。与其他学科的著作相比,查希兹对文学作品的最大影响是:内容杂乱,编排缺乏条理;诙谐幽默中掺杂着一些近乎下流的粗俗。
但另一方面,沙质化的结构,使阿拉伯人更关注局部的与个别的事物,具有阿拉伯特色的事物被历代诗人不厌其烦地反复吟诵,沙漠、月亮、繁星、骆驼、帐篷、骏马、利剑、美酒、美女等事物,被无数次描写咏叹过,从不同侧面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含义,使它们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象征与印记。
3.8伊朗(波斯)文学的特性
一、一流诗国:诗人之邦的形成
二、二元对立:祆教精神的渗透
在诗歌主题上,伊朗人也形成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模式,常见的有“歌颂-讽刺”的模式,“虔诚-渎神”的模式,“理智-迷狂”的模式,“禁欲-纵欲”的模式,“明君-暴君”的模式,“奢侈-苦行”的模式,“放纵-自律”的模式,“入世-出世”的模式,“傲慢-谦卑”的模式等。
哈菲兹的诗“在内容与主旨上错杂混乱,而欠完整和谐。有时反映苏菲思想,有时又带有爱情色彩。一联写到色情与酒,另一联又写得虔诚与严肃,时而典雅神秘,时而放荡轻浮”
三、四方交汇:文学的“介在性”特征
波斯文学既有欧洲文学的哲学化、思想化倾向,又有带有强烈的东方特色的伦理化倾向。
波斯文学中强烈、突出的自我意识,也体现了东西方的“介在性”特征。
在诗歌方面,古希腊-罗马也有抒情诗,但很不受重视,相反,东亚的中国没有史诗,也没有长篇叙事诗,短小的抒情诗一统天下。波斯则像古希腊-罗马一样,既有《列王纪》那样的民间史诗与文人史诗,还有大量的长篇叙事诗,同时抒情诗也像中国一样发达;既有可以写成十万联句的长篇“玛斯纳维”诗体,又有中国绝句式的短小精悍的“四行诗”(伊朗人称为“鲁拜”,或译“柔巴依”)[106]。在纪事与抒情并重这一点上,波斯诗歌和同属于雅利安语系的印度诗歌有些相似
3.9日本文学的特性
一、思想构造:皇国观念与“脱政治”的二元结构
铃木修次:开现实的地方去寻找“风雅”“幽玄”和“象征美”,这是日本艺术的一般倾向。其实,这一点由于外国人不能充分理解,反而吸引了外国人,成为日本美的高深莫测的魅力。日本人一般是这样认识的:因为是艺术,就得离开现实,如果超脱现实是目标,那么,超政治就是理所当然的。总之,认为文学这种高级艺术里,如果吸收了政治的话,文学就变得庸俗了。
……日本文学似乎从一开始就是脱离政治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原因之一,自然可以想到从事文学的阶层的不同。被视为中国头等文学的文学,一直是由被称为士大夫阶层的官僚和知识分子支持的。他们都是以当官为目标而勤奋努力的人,许多文学家,其实就是官吏。与此相反,日本文学的真正传统主要在宫廷妇女(宫廷女官)、法师、隐士(町人文学)和市民等人之中承袭。这些人都不大关心政治,从政治上来说多数是局外人。日本文学的核心是由政治局外人的文学家的游戏精神所支撑的。这是日本文学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
二、情感表征: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
物哀:人由外在环境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有‘多愁善感’和‘感物兴叹’的意思。”
幽玄:就是一种语言难以表现的幽深的趣味和余情,是一种言外余韵与朦胧之美。现代学者铃木修次则把这一点概括为“对幻晕的嗜好”。
三、审美取向: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
”岛国根性“
微型小说的流行
日本文学中的“缩小”趋向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体裁上,更表现在文学艺术作品所营造的艺术空间上 作家有意识地将描写狭小空间作为一种艺术追求
川端康成的《雪国》,一开头就写道:“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了。夜空下白茫茫一片。火车在信号灯前停了下来。”用“穿过隧道”,将“雪国”与外界分割开来,以便使“雪国”成为一个可以置身其中的有限的特殊空间。
第四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各国文学的特性(下)4.10英国文学的特性
一、帝国叙事是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
二、“乌托邦文学”“反面乌托邦文学”是英国文学的特有传统
三、经验主义是英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文艺复兴思想来源于意大利,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均来自法国,文学无功利性理论来自德国。这导致了英国人在文学理论方面缺乏建树。
4.11法国文学的特性
一、“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
二、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
三、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
4.12德国文学的特性
一、普鲁士精神:德国文化的心魂
二、“席勒式”风格:文学的哲学化与观念化
三、浮士德原型: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探求
4.13俄国文学的特性
一、东方与西方的两面性格
地理上 双头鹰 这种内外、表里的两重性,首先反映在俄罗斯人对待东西方的态度上。
二、“人民性”与“沙皇情结”的悖论
三、我多余,我有罪,我忏悔
作家 和角色
4.14美国文学的特性
一、美国文学是多族群化与本土化的统一
二、“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特色主题
三、个人英雄主义凸显美国文学的性格
承上启下论证“美国梦”核心
”美国梦”产生的原因“
“美国梦”形成的时间
第五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文学的区域性与世界性5.15亚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汉语文是东亚各国传统文学的血脉
二、印度语文是南亚、东南亚文学的母体
三、伊斯兰教是中东文学一体化的纽带
四、“三块连成一片”形成亚洲文学区域
5.16欧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欧洲文学的“二希”源头及其会合
二、中世纪三种文化的融汇与欧洲文学区域的形成
三、近现代欧洲文学的多元统一与连锁共振
5.17拉丁美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拉美文学区域的网状构造
二、外来化与本土化
三、后进性与突进性
5.18黑非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黑非洲文学区域与“黑人特性”
二、共同的口承文学传统
三、共同的现代文学主题:文化冲突
5.19从东西方文学到世界文学
一、东方文学、西方文学两大分野的形成
二、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趋近
三、“世界文学”时代到来的种种迹象
世界文学的时代表征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翻译文学的空前兴盛使世界文学形成一个交流网络。
第二,文学思潮的世界化。
第三,文学取材的世界化。
第四,跨语言写作的兴起。
第五,比较文学研究的兴起,从学理上对世界文学予以确认并加以推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