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烟酒生也来凑凑热闹。
看了大家的回答,发现了两个奇怪的问题,几乎都提到了(注意我说的是几乎)胡适,很少有人提到陈寅恪。
真好笑啊,胡适什么时候成了历史学家?说他是思想家、哲学家还算得上。
陈寅恪作为有史以来的史学奇才,居然很少有人提到他。
郭沫若这样一个大家,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及。
考古和历史也是一家,为什么考古学界的王国维、董作宾、夏鼐都没人提呢?
今天历史学界,无论是学术顶层还是底层的学生,都有一个共识——史学人才断层空前严重。为什么?因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历史学界可谓名家辈出、灿若群星。顾颉刚、钱穆、傅斯年、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陈垣、陈乐素、黄永年、吴晗、田余庆、吕思勉、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吴宇谨、齐世荣、白寿彝、陈乐素、漆侠……几乎在历史学科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泰斗级别的人物,诸位先生在各自领域内堪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历史学在当时能发展兴盛、群雄辈出,个人认为有几个很重要的历史原因:
1,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思想解放,彼时各种现代意义上的学科,也是刚刚创立,传统的治学精神在新的思想启蒙之下,雨后春笋一样纷纷破土而出。各个流派的史家都在尝试用自己的办法和新的思想,来回望历史、寻找救国强国之路。
2,彼时作为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过渡的时代阶段,史学作为传统社会的主要显学,在此时亦有崇高的地位和很高的热度。
3,民国时期,政治动荡、国家分裂,政治对思想和学术研究干预不足,学术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宽松自由环境。
辩来辩去,我们不难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历史的解读才是相较其他理论角度更科学、更正确的。
建国以后,一方面受苏联影响普遍重视理工科的发展,一方面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已经找到了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历史学暂时完成了她的时代任务。
一个国家要统一,思想统一是第一步。用统一的理论来解读历史学,形成一致的认识,这也是当下历史学的时代任务。可能有人会担心这样解读会形成错误的认识,那是你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还没有一定的了解。
政治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由政治形式决定。学术研究从属于政治范畴,西方所谓的学术自由,响应的正是他们的政治上所谓的“自由”,那种宁愿不要命也要自由的“自由”,真的是自由吗?那种个人主义的自由,对社会发展有什么进步意义呢?到头来不过是一盘散沙、一个个利己主义罢了。历史学的学术自由看似可贵,其实对社会的进步毫无意义。
扯得远了,当今历史学的发展,可能确实面临着人才断层,其中一个历史学自身发展特点重要原因是:学术传承。
举个例子,某教授在历史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然后一个高校花重金把他挖走了,然后另一个高校又花重金把他请过去……就这样,没有了沉淀。
某教授有自己的学术特色,在历史学领域深有建树 他培养了几名优秀的学生。但是他的学生因为学历、出身(指学校),毕业找工作连本校都进不来。老教授死了之后,学生们各自飘零、学术传承后继无人。
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每一个历史院系应该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值得庆幸的是,学界总算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以及历史学发展危机。越来越多的学术前沿大佬们,正在努力构建属于中国历史学发展的自身体系、话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历史学一定会延续不断,在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发挥他独一无二的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