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论重建?——读马茂军《宋代散文史论》.doc

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论重建?——读马茂军《宋代散文史论》.doc

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论重建?——读马茂军《宋代散文史论》.doc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论重建?——读马茂军《宋代散文史论》2011安康学院JournalofAnkangUniversityJune.2011Vo123No.3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论重建?

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论重建?——读马茂军《宋代散文史论》2011安康学院JournalofAnkangUniversityJune。2011Vo123No。3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论重建?读马茂军《宋代散文史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以散文概念为中心,兼及对散语的考辩论析,这是马茂军重建其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必要奠基。在G-代散文史论》中,马茂军将风神,自由,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同时纳入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研究和传统研究领域,彰显着其理论探索的巨大勇气,且以此为理论基石,展开对宋代散文作家论和流派论的研究。关键词:马茂军;G。-代散文史论》;散文理论重建;澄清与激活;拿来与借用;运用与不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11)03—0120—04理论重建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然不少学者或喜欢从故纸堆里寻找重建理论的学理依据,生搬硬套,或其理论重建往往是通过"破坏"传统文化来获得一个合法的生存与发展的途径。晚清民国时期一浪接一浪的学术思潮,即是其中的典型。马茂军的(铼代散文史论》却是从故纸堆里重建散文理论的一次有效尝试。,澄清与激活:散文与散语概念的发生古文,骈文是中国古代文章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且形成各自较为丰富的文体理论。

与之相依存的"散文"概念,则长期以来被掩没在古文,骈文之中,被所谓的一概而论模糊化了。因此,"正名"是作者探索散文理论的必要起点。在由《尚开启的绵延千载的中国古代文章史中,宋代文章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文章创作之三苏,欧,曾,王"六大家"为宋人,中国古代第一本文章学理论着作陈马癸伎贝产生于宋代,大型文章谦(铼文鉴》奠基于宋代。发达的宋代文章史,使作者注视着宋代,更聚焦于宋代佛典。中国中古时期佛教文化高度发达,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安世高译经始至北宋景桔四if-(1037)译经停顿,中国佛教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译经活动。其中,宋代研宝大藏经》即达1076部,5048可知释道文化之繁盛。在《宋高僧f先在多罗叶时,并是偈颂。g-所译者多作散文。不写与锡等及翰林学士柳抗重更详定,锡充证义正员,辞笔不愧斯职也。"由此可推断,撰修《高僧f问大甲必固l_=年(982)至端拱元年(988)即是散文概念最早出现的时问。同时,由予僧f_专))使用的材料多来自碑文,因此作者推断散文概念出现的时间更早些,有可能在中唐代宗年间(763--779)出现。"散文概念首创于佛门",这是作者从故纸堆里获得的重大发现。

"散文"一词一经问世,即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词汇,其概念随着北宋,南宋,金元,明,清各朝文人对其的不同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散文理论,成为后人重建散文理论的重要资源。兹略举几学黄山谷诗》时说:"择之云后山诗恁地深……(朱子)日:……山谷善叙事情,叙得尽,后山叙得较有疏处。若散文则…大不及后山。"BP这是诗文戏曲d-,说四分法中的散文文体概念。在《崇古文诀》里,谢盼如是评价苏轼《策略五》:"此篇主意在通下情。问架整,波澜阔,议论佳,可为策略。作散文生疏,苦于断续不棚连者,或语句费力者,熟读不患不进。"【l】】o语断而意不断,断续棚连,语句流畅,谢盼之论使散文的文体特点更为豁。陆九渊山集》卷十二更提出"胸襟流出"的散文理论,成为李贽"童心说",公安派"性灵收稿日期:2011—03—08作者简介:张纹华,女,广东南海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近代岭南文学研究。12O的文体观念更切合近代意义上的散文理论重建。_fj散文相比,"散语"是一个广被中国古代文论界忽视的文体概念。作者在北宋唐庚《眉山集眉IlJ文集》卷八中麸得"散语"一词最早出现的信息:"所谓古文,虽不用偶俪而散语之中暗有声诟j,其步骤驰骋亦皆有节奏,非但如今日苟然而已。

"散语的甘;现既是宋代文章学发达的标志,也与宋代佛教文化兴盛息息相关。《容斋随笔》卷《大集经》载六十四种恶口条中,有"散语"条。所谓"恶口条"即非正统,非主流的文化。在此基~i,tl上,作者提出散语和散文理论均受印度佛教敞语来划分文体。如《缘督集》卷十八《忪窗镜集序》:"嘉泰四年余得宜邑大夫三山郑域字中卿《松窗魂镜》散语,韵语十数种,大抵散语文体,韵语诗体也。"有韵语的是诗体,无韵语的是散语即散文。宋代是散语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产生韵语,俪语等与之相关的概念,而且宋人提出散语文体的下述要求:幽寂简洁,洗涤词科习气,以西汉为体等。由于散语兼及口语,语体之意,加之正统古文观念的打击,散语与散文并存三百余年,至元以后逐渐被人遗忘。提出散文一词原创于中国,且源自佛教徒口中,作者对散文概念的澄清使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合法存在获得一次让人信服的表述。提出散语概念,是作者对这一失传已久的中国古代文体概念的有意激活,这在中国传统文论面临失语的困境下,无疑是一次具有示范意义的探索。二,拿来与借用: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再阐述以散文概念为中心,兼及对散语的考辨论析,这是作者重建其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学理基础。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下述三个颇为新颖且富于启发性的观点:风神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美;自由是苏轼散文的美学特征;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是中国古代散史的两个重要传统。风神,自由,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并非是作者的首创,然将其同时纳入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研究和影响研究的学术领域之中,则是作者的大胆尝试。拿来与借用,这是作者研究的理论武器。(一)"风神"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美对原道宗经说,文气说,义理考据说,辞章说等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论,作者均弃之而独倡"风神论"。"风伸"一词最早见于晋宋之际的人物评沦,下年后明人宋濂首次以风神评论散文,后人归有光,茅坤,何焯等延续其文论传统,风神论在桐城派,林纾,陈衍等的相关论述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散文审美理论,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美学的核心主张。作者的贡献不仅在于对明清乃至近代以来风神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更在于赋予风神论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具有近代指向的散文审美概念。晚明的浪漫主义思潮使关注情感,关注生命,关注人物成为茅坤风神论的精神内核。以茅坤所论为据,从三个层面分别揭示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近代散文的历史指向,并以独到的见解使其所论有所延伸,力图使风神论的涵盖面更广,更具有普遍意义,这是作者内在的思维逻辑。

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茅坤第一次以情韵点评散文,揭示了情韵擅胜是欧阳修散文的特点。茅坤所论之"情",兼及司马迁的发愤着书,屈骚的哀伤怨怒,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可以说痛苦的心灵是风神的本质与本真。因此,作者认为茅坤风神论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一种新的批评范式,亦是中国散文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散文正统,是对唐宋古文家文道合一的箴规和框架的蔑视。这是作者赋予风神论的第一层精神内涵。与唐宋派无视散文艺术技巧截然不同,茅坤大谈"字法","句法"和"篇法"。在接受前后七子格调说的同时,茅坤往往强调逸调和变调,追求一种疏逸的结撰艺术,一种风姿,风韵,韵味之美。 "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典重与疏逸,庄重与轻松 的统一是其外在的语言风貌。将汉唐散文的过硬, 粗焙,激烈转向柔软,闲适,平淡;避开剑拔弩张 的激愤,歌功颂德的肤浅,回到温润平和,冲淡虚 静,回归先秦散文的风度,成为风神的外在艺术风 貌。这是作者赋予风神论的又一层精神内涵。 标举史迁精神和六一精神是茅坤风神论的醒目 旗帜,因此,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对人的重视是风 神之"神"的最佳注解,这是作者赋予风神论的第 三层精神内涵。从人物批评到引入散文批评,风神 必然具有人物批评的痕迹。

以形写神,传达人物风 神,茅坤提出传神论。作者根据茅坤所述将其内化 为:以文笔遒劲,意气慷慨的笔法传出人物之神和 作者之神。同时,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 论是茅坤传神论的思想源头。将庄子《养生主》, 落实到《续晋阳秋》所谓的"风神条畅","风神清令",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人性精神的闪光。 阳刚,阴柔是美学范畴中"美"的两种主要存 在形态,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乡派散文理论对其作 了颇为深入的阐述。作者充分吸收画论,书论所表 达的"风神为骨","瘦则风神生"等艺术批评观 点,指斥将风神纳入阴柔之美的成说,认为风神兼 12】 具阳刚与阴柔二者之长,如钱钟书《淡艺录》所 说:"神韵非诗品中之一品,而为各品之恰当好 处,至善至美。"这是作者对茅坤风神论思想的重 要开拓,拿来依然是作者试图再阐述的主要手段。 (二)自由是苏轼散文的美学特征 以自由的思想,抒写自由心灵和抒写时显露出 的自由情状分析苏轼散文,这是作者以新的视角审 视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一次尝试。 不悖儒学是苏轼自由思想的重要前提,这既是 作者明敏的发现,也是其阐述的基础。柳开 责》列举了一份道统,文统的名单:"吾之道,孔 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 轲,扬雄,韩愈之文。

"[114~苏轼批孟子,斥扬雄, 讽韩愈,使道统人物纷纷落马,尤其值得注意的 是,指斥孟子无疑是对北宋新儒家性命说的理论创 造的釜底抽薪。"孟子不善用圣人之言,不知其所 以为言,使微言盛而大道晦。"同时,六经向来 是中国学术的学理根基,苏轼仅以之为用,不唯儒 家六经是从。因此,超越,突破儒家正统,主流之 学,以广阔的文化学术视野审视中国古代学术,这 既是苏轼逼近客观,科学的主要途径,也是其挑战 思想专制和独尊儒术的思想利剑。这在《答张文潜 的体现。作者认为,以个人化,个性化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是苏轼指斥正统,主流和非议圣贤的理论武器。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名士大夫,苏轼所渴望 的自由仅仅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因此,抒写自由的 心灵成为苏轼表达其自由思想的重要载体。"某平 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 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1149"余情不慎 语言,与人无亲疏辄写肺腑。有所不尽,如茹物不 下,必吐出乃已。"[1}4o 抒写肺腑即是一种自我表 达,是主体意识摆脱束缚后的一种自在状态,融通 儒道释是苏轼实现心灵自由的思想基础,散文创作 成为苏轼诠释生命本质的必要途径。如(仿山子 中隐者的自由,(做鹤亭记》中闲云野鹤式的自由,《赤壁甄酚中无拘无束,遗世独立的自由生 活。

亦庄亦禅,前庄后禅,庄禅合一是苏轼自由的 特点,既寄情山水,也注重当下的生活,这是封建 文人以自由为本质追求的一种生存范式。 自然是苏轼的散文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表达方 式,源自苏轼的辞达说,对文章作法的通达把握, "游于艺"的创作1,5"态,破体为文和创造新文体的 追求文体自由等,这是作者X,-J-苏文抒写的自由的理 解。凡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所了解的人,必然对 作者以上所述有似曾相识之感。作者是以一个新概 念的内涵阐发为切人点,试图实现X,-j-中国古代散文 理论的再阐述。 122 (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是中国古代散文的 重要传统 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均源自西方文论,作者以 之审视中国古代散文,将其分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 义两个传统,这是作者又一次大胆尝试,其中,中 国古代散文的浪漫主义传统这一提法更具有"敢为 天下先"的意味。 中国古代散文是否存在浪漫派,这源于五四时 期的小品文之争。周作人,钱基博,林语堂与阿

上一篇: 2023年6月“十大好书”
下一篇: 专业分享 | 文史哲有什么魅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