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散文发展史
论文摘要:中国散文史,源远流长。如果从《尚书》中初步成型的作品算起,至今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期间经历古代、近代、现代这样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积累的散文精品和相关典籍,浩如烟海;各阶段涌现的散文作家,灿若星群。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无论古代散文、近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都是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结晶,也是我们观察世相,观察人生的窗口。这些散文,尤其是那些散文精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体裁万殊,章法各异。而这其中的演变更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散文史古代现代影响
散文史中国文学中最大的一个家族,种数繁衍最为庞杂,甚至古今散文概念也不一致,但是中国散文史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有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自形成了散文的若干特色,也积淀了一些共同特质。
具体来说,中国的散文史可以分为四个大时期:上古期(先秦、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一、上古期(先秦、秦汉)
先秦
首先,是先秦时期。先秦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事到长篇大论,由官府独占到百家争鸣,这是一次飞跃的发展。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的材料看,中事,大约是从商代开始的。这是不仅有了甲骨刻辞,而且有了铜器铭文。《尚书•盘庚》等篇章,虽有后代润色附益的辞语,但那文章基本事实,也是写于商代的。这些卜辞和铭文的特点是单纯,质朴,据事直书,无所文饰。
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但物盛而衰,由于礼乐大备,这时的文章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内容增加了历史经验和道德说教,形式也更重文采了。一志一文,可以说是从殷商到西周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这以后,质文递变,也是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条合乎规律的现象。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阶段。这时礼坏乐崩,王纲解纽,原来王公贵族曾经独占的文化,这时再也不得专擅了。这时候私人讲学,处士可以横议。由于讲学和横议,散文便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例如代表孔子之文的《春秋》和《论语》。总的看来,春秋之文是周朝尚文的继续。由春秋到战国,社会的变革更大,战国时代,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比春秋时代更大的变革。文化上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巨变,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期,文章的变化也是空前的。从文体的发展变化看,这时的文章,已经由《论语》那样的语录、对话发展为长篇大论以至专门论著,如《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由《春秋》那样简约的记事发展为《国语》、《左转》、《战国策》等近于纪传的史籍。从文风的发展变化看,这时各家的论著,有的虽然“尚文”,有的则已开始“尚质”。文质并存的情况出现了。孟子、荀子、庄子是尚文的,而墨子韩非子是尚质的。这反映了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文、质的不同需求。而在百家争鸣中,其中压倒一切的是论辩文章。战国文章在用语方面还有一个特征是:散文杂而韵语。后代所谓散文与韵文、散体、骈体,在战国时代,还没有区分。特别是诸子的论说文章,常常是韵、散并用的。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从晚周到战国,从王纲解纽到百家争鸣,先秦文章已经发张到极盛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