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载,他在七岁便开始读五经,在十三岁那年,随其二兄长捷法师到洛阳土寺出家,诵习经典。
按当时隋朝的制度,凡是出家修道之人,必须通过考试合格,颁发证书,才有资格作为沙弥。那时候,正逢洛阳度僧,大师年幼,不能参加考试,他在考场门前徘徊,望之兴叹!后被主考官郑善果发现,认为是佛教的龙象,破例特取度之。
玄奘大师(玄奘大师观后感)
由于赴天竺路途遥远,翻山越岭,大师在未启程之前就先开始练习爬山越岭的技术,用桌凳之内的物品堆积成假山,从东爬到西,再从南爬到北。后又实地练习了一年,这才申请到天竺取经。
当时唐朝的法令禁止人民出境,所以未获唐太宗(李世民)批准,惟大师拿定主义,无论批准与否,决定赴天竺一行。(这在当时,属私自出境。)
大师说:老同参!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
那么,我还是入定,等弥勒佛出世,我再帮他弘扬佛法吧。玄奘大师又说你还是不要再入定了,等弥勒佛出世时,你又要错过机会,不如现在去长安城投生,将来待我取经回来,你帮我弘扬佛法。
老修行想了想,觉得大师的话言之有理,于是答应下来。接着,又听玄奘大师吩咐老修行:你到了长安后,要找一家房子最高,房顶的瓦是红色的住进去。
二人分手后,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各奔前程。
学成归国,路经曲女城,为戒日王所请,在该城成立了辩论大会,参加的有十八个国,约有六千人,盛况空前。名扬五天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大名鼎鼎的玄奘大师。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大师回到了长安。唐太宗派相国梁国公房玄龄等为代表,欢迎大师于洪湖寺,从事翻译经典工作。
玄奘大师在天竺留学十二年,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祖师。取回的经典有五百二十箧,计有六百多部。将全部经典贡献于国家,特蒙皇帝召见,嘉奖一番。
大师见到皇帝后,便向皇帝贺喜,恭喜陛下。太宗觉得莫名其妙,就问,喜从何来?大师说,陛下得一位太子,今年已经十八岁了。太宗有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说,没有呀!玄奘大师心想,明明指示老修行来投胎的,怎么会没有?于是在殿中观察,哎呀!老修行走错门了,没投胎,跑到尉迟敬宗家中去了。于是,玄奘大师将这段姻缘向皇帝如实凛报。太宗说,原来如此,你就去渡他吧。
后来经过玄奘大师再三的劝慰,这才勉强同意。但是他提出了三个条件:一、不持日中一食的戒律。二、不断酒肉。三、还要美女。这三个最苛刻的条件,玄奘大师一一答应了,便对他说,绝对没有问题,样样照办不误。所以,在窥基出家之日,装了一车美女,一车肉,一车酒,陪他一起出家。当时长安的人称窥基为三车和尚。
话说窥基来到寺中,听到钟鼓之声,豁然大悟,晓得自己就是那位老修行的转世,来助大师弘扬佛法的。于是乎潜回三车,守清戒律,专心帮助大师译经。成为当代大德,为唯识宗第二祖。
后来,大师又传授窥基“因明学”,让他成为唯识专家,宣扬唯识思想为宗旨。
大师回国的第二年,奉诏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于唐显庆五年,玄奘大师五十九岁时,开始译《大般若经》。梵本有二十万颂,大师广译,不敢删略,一如梵本,经过四年时间,译成六百卷。次年,拟译《大宝积经》,不幸患病而辍笔。
隋唐二朝是佛教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祖师辈出,各创宗派。当时有十宗,小乘有二宗,大乘有八宗。其中“三论宗”和“唯识宗”的思想,完全保存天竺原有的思想,原封不动,搬到了我们中国来。另外,“天台宗”和“贤首宗”的思想就变质了,将中国的思想掺杂在内,这四宗是研究佛理,成为教门。乃至演变成现在的五宗派:教、禅、净、律、密。其实目的是同人究竟涅槃,不过修持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