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气温回暖,今天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仲春雷雨振,蛰惊草木舒”,为什么古诗词中写到“惊蛰”都联想到了花草树木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又名启蛰。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此时春雷萌动、气温回暖、雨水渐多、大地回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气候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春雷响,万物长”,惊蛰反应的是自然生物受气候节律变化的影响,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
惊蛰的由来(惊蛰的由来及含义)
惊蛰时节也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候逐渐适宜农作物生长,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农耕春耕时节。“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时节。
一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在惊蛰开始开花。桃花也是爱情伊始的代言,唐诗有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候对应花信为桃花
二候仓庚鸣
仓庚就是黄鹂,所谓“仓庚鸣”,指的是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此时叫声尤其悦耳动听,不然杜甫也不会写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篇。
二候对应花信为杏花
三候鹰化为鸠
再过五日,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鸠,即今之布谷,所谓“鹰化为鸠”,《章龟经》曰:“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化”。而?到秋天,鸠再化为鹰,《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三候对应花信为蔷薇
农历惊蛰节气自带音效,
一声雷鸣是“起床号”,叫醒蛰伏的生灵;
也是“集结号”,催促着人们春耕的节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