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诸伟奇,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朱子研究会会长,为《方以智全书》、《戴震全书》(修订本)两主编之一。
方以智集外佚文辑考
摘要:该文对《方以智全书》和《周易时论》《青原志略》《浮山志》《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等方氏参撰参编之作及余英时、张永义辑佚之作外的佚文,经过多年收集,精心考证,共辑得方以智集外佚文23题29篇(首),其中文10篇,诗29篇,大致依撰写的时间先后排列。所辑诗文多为方以智当年为其书画所作题跋,沧桑巨变后,遂流落四方,部分作品为国内一些博物馆所珍藏。本篇收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佚文既为编纂中的《方以智全书续编》所必收,亦将有裨于方以智研究的不断深入。
关键词:方以智 集外佚文 方以智书画
《方以智全书》出版已经两年了。[1]当初我们在书的前言即《方以智的生平思想及其著作整理》中曾说:《方以智全书》包括正编和外编两大部分,正编收入方以智存世著作36种,外编收入方以智参撰、参编著作如《周易时论》《青原志略》《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后人辑佚之作,资料汇编(方以智传记、他人序跋、交游、评论等)及全书索引。方以智一生写作量大,又因清代文禁,散佚甚多,故辑佚难度亦大。幸赖前贤时俊,颇多留意,公私馆藏,更具专业,其中方以智文物收藏单位贡献尤著。在《方以智全书》出版之前,先后有余英时《方以智晚年诗文辑轶》《方以智晚年诗文辑轶续编》[2]、张永义《浮山文集》附录二《辑佚》刊出。[3]余英时辑轶及续编共辑方氏佚文35篇(首),张永义辑佚共辑方氏佚文38篇,二书所辑相同者12篇,所辑之书以《青原志略》《浮山志》为多。此外,任道斌《方以智著述知见录》在介绍方氏著作时,对其集外佚文也有述及。
值此方以智(1611-1671)诞生410周年、逝世350周年之际,我们特发表一组方以智集外佚文,以资纪念。对《青原志略》、《浮山志》、《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及余、张二书已收入的内容不再揽入。
与时术斋
吾弟才锋峭拔,为人伉爽,今犹作秦淮慢世豪举,分社角立耶?中卧子戒我回:“悲激已甚,不祥。”戴安道深以放达为非,伏火灶惟以读书考究为劝。旧师周农父,彼既博雅而温原平恕,正是妙药。子缊、臣向、默公有俊才而相得,何不闭门共乐经史之业,讲究实务,出为国用。如钱仲驭谢官归,请鉴在、幼光共读书,真快事也。我自侍大人圜扉,闻石斋先生之诲,退而自责,颇成拙迂。今又匏系陆沉,目击款款,口不敢呿,见人匔匔而已。大人虽荷内召,时事岌岌,门户洶洶,勿谓可泰然也。古人云:“外虽散朗,内实劲狭。”以此处世,大非所宜。惟诗书足以熏沐之,考究足已沉实之。武侯曰:“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巽》收九卦,《兑》归讲习,家乘自足,勿孤负良师友,幸敛其豪放于此。直之叔父以时术名斋,壬午曼寓记。德谨记。
按:本文辑自清张裕叶《通雅刊误补遗》。张裕叶,字裕华,又字侍乔,号华岩,桐城人。乾隆六十年(1795)副贡,曾任歙县教谕、滁州学正等。《通雅刊误补遗》一卷,成于乾隆年间,系据“当日原本,校正者十之七,叶补校者十之三”。[4]此件为方以智致其弟方其义之信札。方其义,字直之,少密之八岁,人称方次公,室名时术斋,博洽多艺,矫健善武。“国变后,以悲愤,年三十一遽卒”。[5]钱澄之有《前处士方次公直之墓表》,曰:“君慷慨重义气,挥霍自喜。家世通显,顾检束俭约,不妄交接。至君,倾资结纳,海内豪杰争响往焉,方氏之风是为一变矣。”[6]据信中内容及密之长子方中德所记,此札当撰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密之时在北京。
寄吴子远舅氏
使酒狂标,流连荒宕,古今大矣,自反问之,果足呼哉?豪气骤难沉静,而分帜确不宜争。惟有下帷,可以调伏,上观千世,怀抱自宽。同志考究,彼此交益。盖读书者,以畜德,以备用,以游心,不与时竞而志上遂矣。浅黭者自远,有天山之严焉。向与农父条约,今更倡之。鉴在《史约》,与东发《纪要》何如?《音义杂说》并寄怀亭。幸舅氏倡率舍弟,共薪此灶。智白。
按:本文亦辑自《通雅刊误补遗》,为方以智致其舅氏吴道凝之信札。信札寄自北京,所撰时间大致同前札。吴道凝,字子远,方以智外祖父吴应宾之子,才性俊迈,草书绝佳。其与密之虽系舅甥,然年纪相当(少密之一岁),少年时代即同学于慧业堂,吟咏泽园,优游龙眠,志趣相投。写此信时,密之已进士及第,任职京师,深感国事艰危,遂致信子远,希望他“豪气沉静”,“善读书,以畜德,以备用”,并能“倡率舍弟(指方其义),共薪此灶”。此札与前札(《与时术斋》)皆同一意旨。
草书横幅[7]
一日,同百史诸公在南湘坐,主人以大幅命画,归而绘之。草此以完积年之怀,又复草草。奈何!他日以美酒闭我每日关,或可尽兴耳。桐山弟方以智。
按:此件辑自山西博物院所藏方以智草书横幅,纵21厘米,横24厘米,或撰于方以智流寓南京之前期。文中“百史”即陈名夏。名夏,溧阳人,曾列名《留都防乱公揭》,崇祯十六年进士,探花,官修撰;后降清。密之流寓南都期间,与之相交甚密,二人曾游览吴越,诗酒流连,此件或作于此时。
论书法[8]
石室先生以书法画竹,山谷以画竹法作书,东坡兼之。风枝雨叶,偃蹇欹斜,疏棱劲节,亭亭直上,神哉!《烟江叠嶂》妙在藏锋,而秀气不可遏。临帖如双雕并搏,各有摩天之势。《大令辞》、《尚书》、虞永兴《庙堂碑》法,时时见之。东坡多卧笔,鲁直多纵笔,米老多曳笔,行草尚可,使作《黄庭》、《乐毅》则不能矣。王履道云:学坡者,剑张拔弩,骥奔猊抉,则不能无。至于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疏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徐宛转,纚纚如萤茧之丝:恐学者未至也。徐季海之濁在跛偃,坡得之;李北海之濁在欹斜,米得之。山谷曰: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耳。浮山寓者。
按:此件辑自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馆所藏方以智书法手卷,纵20厘米,横122厘米,款后钤“退藏于密”朱文方印。作者从北宋书法名家文同(石室)、黄庭坚(山谷)、苏轼(东坡)书法特色入手,结合自己书画实践,谈了对书法艺术的感悟。文句虽不长,但大气磅礴,精义叠出,为常人所未道。作品以行书写成,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既重章法,更见性灵。全篇议论意气风发,书法倜傥俊迈,创作时间或在明崇祯十年前后。
行书东坡《岭表和陶诗》题记[9]
重咏东坡《岭表和陶诗》,幼子中履伸纸,因次一过。浮庐愚者。
按:此件辑自安徽省博物院所藏方以智行书横幅,纵26.5厘米,横80.5厘米,行书东坡诗如下:“歌苦良自乐,不说知音稀。系钵和瓦甒,未语先消归。夏子柳上锻,雪洒渔翁衣。天不能违时,吾又安敢违?”“木榻堆古今,室中聊自娱。布栗复相易,桐市呼为墟。登高临水游,所以能安居。识兰四时采,松柳不计株。随荫烹泉饮,南面果不如。右手能挥毫,吾谢吾有余。向上不再见,问答者子虚。形影本相随,何用疑有无。”
题署后钤“浮山智”朱文方印、“愚者”白文方印。因书写篇幅较长,故有“中履伸纸”之说。
五言古诗二首[10]
(一)
四顾旋上下,一掌留河山,镂丸辗轳中,又过六十年。仰思雀摩霄,俯叹龙蟠渊。息阴托社栎,荷锄忧石田。且让五岳杖,箕踞斜阳间。云水倏明灭,万里当吾前。或响匡庐壁,或点奚囊烟;或弄苏门啸,或哭太华巅。到老放一笑,高兴皆偶然。自注:休言闲不闲,无汝回避处。
(二)
绝俗跻巉岩,窘步亦靼鞅。寒热天地情,胜气仙人想。明知途穷恸,奋臂且一往。梅花破冻开,竹笋闻雷长。玄语以自消,大言以自广。背上九万里,何殊适苍莽。
按:此件辑自安徽省博物院所藏方以智草书长卷,纵26.6厘米,横108.3厘米。诗后钤“浮渡愚者智记”朱文方印,引首钤“此藏”白文长方印,右下钤“不改居”朱文长方印。撰写时间不详,据诗意,应在密之逃禅之前。
题《古木乔松图》[11]
两公皆叹汝为高逸,故仿云林古木乔松。余亦求隐者,能别作一观耶。弟方以智。
按:此件辑自湖南省博物馆藏《明季十大家山水合璧神品》之方以智所绘《古木乔松图》册页,纵26厘米,横24.6厘米,题署后钤“白雪”葫芦形白文印。创作时间似为方以智流寓南都后期。
题《双松山水图》[12]
亭亭双松,享此青天。芘藾人间,香林相鲜。山高水深,护以云烟。向上楼阁,一指同圆。恰遇二翁菩萨,以父台为春台,以庶社归浊乳,华言一际,真俗何分?聊借毫端,祝无量寿。浮山社弟智拈上。
按:此件辑自故宫博物院藏方以智绘画立轴。创作时间不详,从款署看,当为国变之前。原题作“跨驴过桥图立轴”,不确,或系蒙上图《跨驴过桥图》而误。[13]
题《山水图》[14]
正浮春色,却写寒林。当面远山,从来不变。以此举似小翮居士。放眼楼中,盛大欢喜。浮庐愚者智。
按:此件辑自故宫博物院藏方以智绘《山水图》立轴。引首钤“守黑”白文椭圆印,后钤“此藏轩”朱文方印。创作时间不详,或在国变之前。
五言诗
旧地同僧别,清风寒影中。闲云多无碍,何必更论空。
按:此件辑自桐城市博物馆藏方以智行草书五言诗立轴,纵16.2厘米,横63厘米。款署“愚者智”。钤“浮山愚者智”白文方印。引首钤“名心未静爱根多”朱文随形印。创作时间或在作者赴京应考之前。
七言 诗
闻道皈依善果开,两来清净细无埃。紫钵汲水朝经座,玉磐传音拜讲台。道大行行归性海,德弘处处尽禅陔。如今幸识虚空相,闭户高人学几回。
按:此件辑自首都博物馆藏方以智草书七言诗立轴,纵204厘米,横40.5厘米。款署:“弘智。丙戌初夏,敬赋偶言,书星珍翁老年伯。”钤“弘智”朱文方印、“五老一”白文方印,引首钤“思诚堂”朱文椭圆印;左下角钤“金氏巩伯”朱文方印、“家在南林”白文方印。据款署“丙戌初夏”可知,密之此诗作于清顺治三年(1646)夏。
题《山水图》[15]
法云雷雨之后,偶然泼墨,连得小纸数帧,寄我式玉,当作长书,可乎?浮庐愚者智。
按:此件辑自安徽博物院藏“山水图”册页,此套山水册页共六帧,此件为第三帧,纵25厘米,横18厘米。引首钤“守黑”白文椭圆印,题后钤“智”白文方印。册后有密之七世孙方昌翰跋。文中“式玉”,昌翰跋以为是姚奇胤之子姚端,任道斌认为姚端字“以式”,非“式玉”,而“式玉”,实为周喧。喧字式玉,其父周歧为方以智少年时挚友,而周喧与以智亦往来密切。
题《山水图》[16]
昔日孤山骑鹤去,今年庾岭看梅来。三间老屋清如水,好把云根处处栽。五老一。
按:此件辑自安徽省博物院藏方以智绘山水图立轴,纵52.5厘米,横17.2厘米。创作时间不详,据题署,似为清顺治九年(1652)方以智自粤返北之时。
为张尔唯题画
虽有六法,而写意本无一法。妙处无他,不落有意而已。世之目匠笔者,以其为法所碍;其目文笔者,则又为无碍所碍。此中关捩子,原须一一透过,然后青山白石,得大自在,一种苍秀,非人非天。不然者,境界虽奇,作家正未肯耳。然亦不可执定一样见识,以印板画谱甲乙品题,尚有碎须弥、干蓬莱底汉,何妨更具空中五色,以粟米一毫,画尽千世古今耶!
按:此篇辑自周亮工《读画录》卷三《张尔唯》篇。[17]张学曾字尔唯,号约庵,明末山阴人。清顺治间官苏州知府。工书,善画山水,效法董其昌。顺治八年(1651)曾为周亮工绘画,得到程邃等名家称赏。密之此语,或为其闭关南京高座寺时,应周亮工所请而题。
临褚遂良虞世南行书题跋[18]
偶临褚河南、虞永兴数字,临公喜之。无道人智
按:此件辑自汕头市博物馆藏方以智《临褚遂良虞永兴行书册页》,每页纵28.1厘米,横15厘米,跋后钤“浮渡愚者智记”朱文方印。纸本十一开,前四开为密之临褚、虞行书;后七开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张若驹录钱澄之、侯方域等人记密之逸事,钤“韵古楼”朱文鉴藏印。
跋《清明上河图》
谁托西湖忆汳州,莫同山市蜃为楼。珍藏自惜良工苦,何似《楞严》掌上收。
按:此诗辑自王士祯《感旧集》卷三《释弘智》篇。[19]
鲤湖旁有麦斜石所诸胜,宋林樵谷隐处
麦斜连石所,仙径护桃源。穷谷阴风疾,悬崖古木尊。樵夫尝引路,隐者各开门。病骨何时蜕,南泉寄一村。
按:此诗辑自王士祯《感旧集》卷三《释弘智》篇。
似金乾阳
接笋楼居挂碧萝,担柴汲水且行歌。忽然掣断悬崖锁,推倒须弥又若何。
按:此诗辑自王士祯《感旧集》卷三《释弘智》篇。
一线天
锯破昆仑剩漏痕,却开铁片狭斜门。雁湖太佬匡庐客,一线青天请共论。
按:此诗辑自王士祯《感旧集》卷三《释弘智》篇。
题《枯树图》[20]
卞未发居士以此属拈树石,病中忘之;忽见索,强起草草,才成二枯木,主人翁放下矣。为之词曰:天下事岂有了时,即以不了了之,聊以发未发之笑。无可智。
按:此件辑自辽宁省博物馆藏方以智绘《枯树图》立轴,纵108厘米,横37.7厘米。题署后钤“浮山愚者智”白文方印、“卦之德藏于密”朱文方印。创作时间不详,似在作者逃禅之后。
题《高台松柏图》[21]
高台临水着孤亭,松柏传来太古青。当面远山留返照,蔚蓝天色饷空瓶。青原愚者智。
按:此件辑自安徽博物院藏方以智所绘《高台松柏图》立轴,纵143厘米,横46厘米。题署后钤“浮山智”朱文方印,“愚者”白文方印。引首钤“此藏”白文长方印。左下角钤“浮渡山人”朱文方印,右下钤“寿谷”朱文方印、“吴氏大雷岸珍藏书画印”朱文长方印、“青山上人”白文方印、“浮山房退耕轩金石书画”朱文长方印。安博展词称:“图绘高台临水,远山如屏,孤亭空寂,松柏苍劲。用笔枯墨淡颖,虽皺擦渲染,却笔迹浑化,超然物外。”
题《疏树古亭图》[22]
截断红尘石万寻,冲开碧落松千尺。持地为中锋拈出。拈个甚么?可惜,可惜!无可道人。
按:此件辑自安徽博物院藏方以智所绘《疏树古亭图》立轴,纵45.8厘米,横30.8厘米。题署后钤“无可道”白文方印。左下钤鉴藏印:“方苞之印”朱文方印、“灵皋”白文方印,“靖侯珍藏”白文方印、“如愿”朱文长方印。右下钤鉴藏印:“乍浦许氏子宣珍藏书画印”朱文长方印、“朱爵长寿”朱文长方印。创作时间似在作者逃禅之后。
题《墨石画册》[23]
其一
神工总削铁,襞积昆仑片。到溉奇礓砺,华林几人见。愚者。
(钤“浮山智”朱文方印、“愚者”白文方印,引首钤“守黑”白文椭圆印。)
其二
俯若悬溜,仰若指天。其中自䟫柱,经络常盘旋。或谓浙园怪儵忽。吾曰不然。愚者。
(钤“智”、“无可印”朱文方印,引首钤“守黑”椭圆印。)
其三[24]
其四
不容人斵削,自望毛茸茸。敲厚无背面,苔痕为之封。愚者。
(钤“浮山智”、“无可”朱文方印,引首钤“守黑”白文椭圆印。)
其五
不动雪与月,珊珊立沙岸。若非八表昏,岂显白石烂。浮庵愚者。
(钤“浮山智”朱文方印、“愚者”白文方印,引首钤“守黑”白文椭圆印。)
其六[25]
其七[26]
地出云雷之缝罅,圣予龟谢东方㐷。宁可建庐桥上引客笑,勿劳北平太守夜间射。放下笔曰不须疑,忽悟纸衣不借借。愚者。
(钤:“浮山智”朱文方印、“愚者”白文方印,引首钤“不答”白文长方印。)
其八
倚席如桥衡,横眠亦可枕。履扁何为卑视之,平地骨堆作奇品。愚者。
(钤“无”朱文圆印、“智”白文方印,引首钤“守黑”白文椭圆印。)
其九[27]
其十
庚戌献岁,寒山无事,童子炙炭研墨,请愚者发笔,遂成诸种石,将谓荟撮名家,实则望冰雪之自肖耳。研邻山主过归云阁而索观,便以为饷。浮庐愚者智。
按:此帧为密之自跋文字,后钤“智”朱文方印、“宓山氏”朱文方印,引首钤“此藏轩”白文长方印。跋云“庚戌献岁”,庚戌为清康熙九年(1670),则表明此组画作于这一年的岁末,而此时距作者谢世仅为一年。“研邻山主”即萧伯昇,“归云阁”为方以智时在青原山的住处。
另,最后一帧(即十一帧,图册本题为“其十一”)有署名“芝老”的题跋,曰:“磊落形奇,崚嶒骨傲。石耶?人耶?分明写照。固由天然,亦因笔妙。为问米颠,何如九曜。”钤“枞水渔人”朱文随形印。
附作者语:
辑佚不好做,方以智集外辑佚尤难。本文已由《方以智研究》第二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刊出。拙文无论是在集刊还是在公共号的刊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广泛地征求读者意见,进一步做好辑佚工作,以期正在编纂的《方以智全书续编》错误能少一些。谢谢大家!诸伟奇
注释:
[1] 黄德宽、诸伟奇主编:《方以智全书》(10册),黄山书社,2019年,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1年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2] 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三联书店,2004年,第205页、第215页。其中《方以智晚年诗文辑佚》辑于1973年,《方以智晚年诗文辑佚续篇》辑于1986年。
[3] 张永义校注:《浮山文集》,华夏出版社,2017年,第509-554页。
[4](清)张裕叶:《书后》,清乾隆刻本卷末第36页。
[5](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六《方密之先生传》,黄山书社,2013年,第163页。
[6](清)钱澄之:《田间文集·前处士方公次公直之墓表》,黄山书社,1998年,第466页。
[7] 标题为辑者据藏件名所拟。
[8] 标题为辑者所拟。
[9] 标题为辑者所拟。
[10] 标题为辑者所拟。
[11] 标题为辑者所拟。
[12] 标题为辑者所拟。
[13] 此图题记文字已见方以智《浮山此藏轩别集》卷二,题为《跨驴过桥图》,《方以智全书》第10册,第156页。
[14] 标题为辑者所拟。
[15] 标题为辑者所拟。
[16] 标题为辑者所拟。
[17](清)周亮工:《读画录》(中华再造善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卷三第3页。
[18] 标题为辑者所拟。
[19](清)王士祯:《感旧集》卷三,北京出版社,1997年,《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74册,第210、211页。以下三首同此。
[20] 标题为辑者所拟。
[21] 标题为辑者所拟。
[22] 标题为辑者所拟。
[23] 标题为辑者所拟。墨石图册页,十开,现藏安徽博物院,每帧纵44.9厘米,横33厘米。墨石图九帧,皆有题署。其中第三、六、七、九帧题署文字已收入《浮山此藏轩别集》卷二。收入《别集》的文字与密之手迹间有差别,个别差异较大,如第七帧。各帧款印情况皆作括注说明,未一一出按语。
[24] 此篇收入《浮山此藏轩别集》卷二,《方以智全书》,黄山书社,第10册,第168页。《别集》本题作《縐爪石》,其中第二句“翠茸縐絺青玉肌”,图册本作“翠茸縐絺碧玉肌”;第四句“吾尝玩之,不能携归”,图册本作“吾尝玩之难携归”。图册本款署下钤“无”朱文圆印、“智”白文方印,引首钤“守黑”白文椭圆印。
[25] 此篇收入《浮山此藏轩别集》卷二,《方以智全书》,第10册,第166页。《别集》本题作《题黑石芝》。图册本诗后题署“无可道人”,钤“浮山智”、“无可”朱文方印,引首钤“守黑”白文椭圆印。
[26] 此篇《浮山此藏轩别集》卷二题作《回字皴石》,全诗如下:“地出云雷堆缝罅,蒙棋方相颔毛乍。圣予画鬼当草书,东方曼倩何劳㐷。宁歌少陵铲叠嶂,勿引熊渠夜间射。若遇醉僧踞地樗寮题,定悟纸衣不借借。”二者文字差异较大。
[27] 此篇收入《浮山此藏轩别集》卷二,《方以智全书》,第10册,第168页,题作《翠峰小屏》。图册本诗后题署“愚者”,钤“浮山智”朱文方印、“愚者”白文方印,引首钤“守黑”白文椭圆印。
本文原载李仁群主编《方以智研究》第2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现经作者授权发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