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真理,凡是当代大家凡出彩之处,从不是渊博,而是偏究冷门的吓人,就象老百姓常在自己文章中摘录些哲学大家的名句,这样就会大家看了侧目、自己见了升华。而为人处事也没人注意到那些为他人设身处地的厚道,都是看着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怪异,这样自己仰着脸的同时,也就培养自己的迁就感和仰慕之心。
而一个人的学识,从不是大家人读亦读的专业著作使人脱胎换骨,正如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读的不可谓不精华,但整齐划步的教条居然会使得所有的人一起平庸,就好比在通货膨胀高企的今天,一般无知的民众都叫嚷集体加薪,但就不知道水涨船高的道理,物质还是那么多的物质,如果全国的老百姓一起加薪,那就等于谁也不曾加,这于大家一起移动上一个台阶一个道理,站台阶的绝对高度长了,但与其他人位置而言还是没变。 我个人觉得,读书不是读专业书籍,如24史、论语、老子等,而作为非专业的闲杂人等读书时,一定要看“闲”书,看“杂”书才会真正的培养知识。
“闲书”是指按自己兴趣爱好看的书,而不要在意多少浅薄以及别人的笑话,书本文化就是一个个符号信息,我有时写杂文时就喜欢用阅读来调节自己的思路,这当口我还不喜欢看与文学有关的书籍以免影响自己构思和判断,我到是喜欢这时候翻阅计算机杂志等,只是追求一种文字从大脑穿过的感觉,而不在乎是什么文字,只要有文字符号从大脑穿越,大脑就会被激活; “杂书”是指那些道天南讲地北的书,看了对你写作、对你专业,甚至对你显摆毫无帮助,看了很久以来也不觉得有什么用处,但就是这些闲书的积累,就决定了你学识的深度,下面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民俗与迷信》、《野人献曝》和黄裳的《旧戏新谈》以及白化文的《汉化佛教与佛寺》、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都属于这类的。
闲书还有个概念,就是可以放在枕边小书,就是篇幅在5万-10万字的小书,不是太深奥,一半知识自己很熟悉,看起来又重温的自得感,另一半的,也可以给自己补充知识。
发现北京出版社这套大家小书系列,也是偶然发现周汝昌的《红楼小讲》,看到下面读者留言对这套书评价不错,然后就搜索了“大家小书”,一眼望去就很多自己80年代小时候读的书籍,如朱光潜的《诗论》、卢梭的《漫步遐思录》、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等,这些都是80年代喜欢文学的人时髦看的,也是当时中文专业的推荐课外书籍,重新见到非常久违又亲切的感觉。再加上拿到手后这系列32开本的窄幅的开本,排版印刷的景致都使得自己很有好感,再加上这系列都是名家一些有份量的小书。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经典而已近市面不常见了,另外三分之一是非常专业脍炙人口的流行一时的佳作。所以自己后来系统地搜集了这套作为枕边书。 这系列共出四辑,每辑十本。
我特别喜欢这丛书的诗词类的选材,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是其久负盛名的《诗词格律》简化版,很通俗的介绍了古代诗词的平仄和押韵的常识,王力这本书是公认的此类最适合入门的书籍。龙榆生是夏承焘、唐圭璋并称的本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所以他的两本《词学十讲》、《词曲概论》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过这两本都有些专业和深度,基础不好的人可能有点难度。印象中的朱光潜是个美学翻译大家,以前的《拉奥孔》和罗丹的《艺术哲学》基本每个中文专业的都知道,而朱光潜的《诗论》也一直都是属于经典类的文艺理论书籍,朱光潜的《谈美书柬》也是其一生美学理论的浓缩,只可惜时代和政治的影响,偶尔夹杂马列主义,很有点串味的感觉。另外,余陛云的《诗境浅说》是唐诗三百首之外的另一个好选本,收录380首诗,主要从诗的意境修辞是评价赏析,视点很独特,看了后不仅欣赏了诗还从手法意境上受到启发、夏承焘地《唐宋词欣赏》也属于精品,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把唐圭璋、余冠英、程千帆这样的词歌文大家手笔一并收入过来。
最喜欢的是这系列的民俗类的书籍,最喜欢的是许嘉璐对古人衣食住行考据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不过这不是侧重典章制度的考证,而是把古诗文里对衣食住行的地方给拈出来探讨一番,难就难在还分门别类的叙说,这样看多少书籍和积累,才能做到这一步? 发现这系列大多是1900-1930间清末或民国出生的那最后一批的学者在解放前写的小书,就历史和国学而言,清朝虽然除了小说,诗词文都倒退了,但清人对历史国学的考据和整理还是很有见地的,而民国那批学者,又比清人的学识气度查一截,但随便拿个民国的学者,都是先在所有国学历史类的学者加在一起无法项背的。
《野人献曝》是从沈从文文物类散文选编而成的,从古人的胡子到工艺,从织锦刺绣到镜子艺术,谈龙凤,谈天说地铺砌很广; 费孝通《乡土中国》更多从社会学立场看中国的乡土民情,从男女有别谈到血缘与地缘和长老统治,这本5万字的书不算是通俗读物。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是中国语言学开山鼻祖的著作,有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有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还有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这本书其实是通俗易懂,不过有点冷门,这样的书籍也只有在可以静下心读书的80年代才能在书店里能见到这本书。
江绍原的《民俗与迷信》,书名看起来很枯燥,其实这本书倒是最有趣的书之一,说深度,光姓名一章就有“寄名”、“借名”、“偷名”、“撞名”等,还都是引经据典讲述一个个有关的小故事,也很有趣;当然最精彩的要数第三章性爱篇,比如说作梦中梦到与意中人同欢,醒来就急往地下吐口涎,然后用鞋压住,这样就可以使对方也一样进入这个色梦了。这本不仅不是反封建反迷信的书,反而是从迷信的风俗饶有趣味地讲到民俗。
这系列随笔类的不多,黄裳的《笔祸史谈丛》可算一个,就是讲述清朝文字狱的,也颇有点借古喻今的味道,只是可惜只写了清朝。周作人的《我的杂文》也是杂文随笔集,现在好像有种趋势,汉奸的问及吃香,负心汉的文章更吃香,虽然周作人与胡兰成的文笔都不错,也非常值得一看。但现在周作人时髦过鲁迅,胡兰成时尚过巴金,就有点不太好理解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写给当时中学生的,现在却用作了普及过学知识的读物,可见中国文化的倒退。 加上中学教学中古汉语基本功的日益缩水和边缘化,朱自清这本书可以拿到大学讲堂当入门读物。
然后我就看到一本《历代笔记概述》,中国各朝各代笔记非常的多,资料性和史料性非常强,也在网络上下载了各朝各代的笔记,也曾经在自己文章中引述这些。 但是历代的笔记中除了《容斋随笔》、《闲情偶寄》、《阅微草堂笔记》等特别脍炙人口的需要专门阅读外,其余大部分的,除非你研究历史,或者考据某一风俗民俗,你不可能把每篇都都看过有印象,每当你有写作的需要,你要知道哪朝哪本笔记里可能会有你要的东西,那就足够了。但就是这点,如果你大脑中如果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大致印象,你也没这个概念的。 所以《历代笔记概述》就是类似导读的书籍,它把笔记分类、各朝笔记特点,以及各代主要笔记,都一一简单介绍下,但尴尬的是,作为一般的人,对笔记丝毫不会产生兴趣,而知道笔记的人,一般一些常见的笔记都知道。 所以这书对于想当作笔记查阅索引的人来说会失望的,但对于想入门学习古代笔记的是本好书。
与《历代笔记概述》一样,这系列历史类的书籍,定位都颇有点尴尬,首先对于普通人来说,决不是个通俗读物,但对于爱好者来说,有些又有些浅了。拿《中国史学入门》这本书来说,从目录上看是非常齐全的,先是从古代到清的民族史介绍,再到十三经的简介,再介绍诸子百家,接着还介绍了《穆天子传》《山海经》等战国古书;再接着介绍24史,然后还有清考据学等等,覆盖面不可谓不广,但对于每类的介绍太简单和粗浅,也只适合于对这些没有一点概念的人作为入门的印象书籍。与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比起来相差甚远。
而历史类的其他一些书籍就比较论文化了,对一般读者稍微有点点深,踮脚也可以够得到。但那些小书的作者很够分量,有写过长期在大陆流行《中国史纲要》作者剪伯赞写的《史料与史学》,有主编过《中国通史》的白寿彝写的《史学遗产六讲》,柴德赓的《史籍举要》是不是曾经做过文史专业的教材过,很有特点,不仅分析了历史上各部史书的编撰依据的材料,写作特色,还对史书进行评述,使人对24史等由来和有缺点一目了然,这是非常难得的一部入门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