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安康抗战史籍钩沉

安康抗战史籍钩沉

安康抗战史籍钩沉国民党安康驻军对不听劝阻,坚持游行宣传的兴师师生进行了野蛮镇压。他们率领歌咏队,演唱当时最流行的“流亡三部曲”、“打回老家去”、“黄河颂”等革命歌曲;组织演出队

一日浏览讯 (作者:方 琛)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重温安康抗战文献史籍,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安康人民所经历的峥嵘岁月、所记载的抗战历程钩沉面世,告慰故人,警示当代,激励来者。

一,席卷安康大地的抗日救亡远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激起安康各界人民抗日怒潮,有识之士奋起成立“安康各界抵制仇货委员会”,时任安康县财委会委员长的开明商人汪更生率先垂范,力主商会不再经销日货,以示爱国之心。国民党安康早期成员、兴安师范附属小学(今安师附小)首任校长张薀锐与汪更生等创办《雪耻报》,宣传抗日救国。年底,石泉县赈灾会主席陈雨皋联络商、学、兵各界千余人在石泉县城举行“九一八国耻大会”,群情激愤,声势浩大,影响深远。

兴安师范(即安康师范)和安康中学是安康当时仅有的两所中等学校,“九一八”事变后,两校成为安康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他们通过成立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广泛宣传抗日救亡,收缴和焚烧日货。1932年春,各校普遍改组学生自治会,不断将一些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起骨干作用的进步学生增补其中。改组后的学生自治会积极领导学生编排文艺节目,宣传抗日,抵制日货。1933年5月,中共(地下)安康军人支部书记王辛德以《民知时报》记着身份作掩护,广泛接触军人、学生、市民,并在该报副刊《山雨》撰文,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日本侵略军的“不抵抗”政策,宣传革命思想。1934年9月,国民党安康当局深恐日益兴起的学潮继续蔓延,公然下令各校学生自治会“停止活动”,但是学生们没有被权势所压服,继续展开斗争.

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6年8月,徐振化、徐雪尘、邝光沫、孙玉如、杨冲屿等进步教师从西安到兴师任教。他们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介绍高尔基、鲁迅的作品和进步书刊;讲“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引导学生研究社会科学,开展中国社会性质、抗日救亡运动问题讨论。宣传“一二九”运动的意义。加之秦岭山区红军游击活动的影响,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追求进步的思想大为增强,要求抗日、要求进步、反对独裁,要求光明,反对黑暗的情绪日益高涨。

10月9日鲁迅先生逝世,消息传到兴师,徐振化、杨冲屿、孙玉如、徐雪尘等立即发起召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追悼会”。带领学生高唱“追悼鲁迅歌”,表达师生的沉痛心情。追悼会成了鲁迅先生革命思想的传播会,痛斥反动当局的声讨会,唤起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呐喊前去,切莫彷徨”。

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教师在课堂上公开介绍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八大主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抗日反蒋情绪。此后,兴师、安中两校各种进步社团相继诞生。他们通过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会、自然科学研究会、文艺研究会、《汉宾社》、同乡会等,组织学生办壁报、出刊物、搞演讲,广泛进行抗日救国思想宣传。

1937年5月,兴师学生自治会联合附近各校,利用“五一”、“五四”、“五卅”等纪念日,走出校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唱歌演戏,宣传抗日救国。31日是“五卅惨案”纪念日,兴师学生自治会组织4个宣传队上街游行。他们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我们不做亡国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演唱“在松花江上”,演出“放下你的鞭子”,进行慷慨激昂的讲演,安康山城一片沸腾。国民党安康驻军对不听劝阻,坚持游行宣传的兴师师生进行了野蛮镇压。他们搜查学生宿舍,焚烧进步书刊,逮捕学生刘文彬、娄学政、罗时洁、王廷晋、孙静海和教师杨冲屿、徐振化。次日又逮捕了安中教师孙玉如、徐雪尘。

国民党当局公然镇压爱国师生,激起安康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西安教职员联合会(西教会)也发出紧急呼吁。9月,在安康和西安各界的努力下,被捕爱国师生全部获释。

1938年春,国立陕西中学(后更名为国立四中)由西安迁来安康,同时把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群众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带到安康并得到快速发展,为如火如荼的安康抗日救亡学潮增添了新的力量。民先队在兴师和安中都建立了组织。他们率领歌咏队,演唱当时最流行的“流亡三部曲”、“打回老家去”、“黄河颂”等革命歌曲;组织演出队,演出的抗日街头短剧有“铁蹄下的东北”、“长城内外”、“放下你的鞭子”等;组织读书会和活动图书馆,传递传阅进步书刊,编印散发宣传抗日的油印小报。民先队还秘密组织大批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如刘文彬、娄学政、李开藩、张世康、刘华、刘南生等。他们中后来有的壮烈牺牲在抗日前线,绝大多数成为我党优秀干部,是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的栋梁。

以广大进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救亡运动,代表了安康人民反抗侵略,不畏强权,追求真理的心声;锻炼了一大批英勇抗战、胸怀抱负的优秀人才;为党在安康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二,艰苦卓绝的抗战军事斗争

八年抗战,安康有10多万热血青年奔赴抗日疆场,英勇抗击野蛮的侵略者。仅安康县就有2万余人通过拉壮丁或加入革命队伍直接参战,其中数百民官兵为国捐躯。安康机场地处保卫四川、重庆,打击河南、湖北之敌的战略基地。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则是在红军直接影响、培育下安康土生土长的人民军队。安康这片热土以及她的英雄儿女谱写着抗日军事斗争的不朽篇章。

(一)安康机场对日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陕南成为战略大后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虎城将军兵进潼关,即派绥靖军司令张鸿远(张飞生)率部驻防安康,筹划安康修建飞机场。1933年,安康县政府开始在安康城东堤外的东坝(今向阳村)修机场。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导演的绥远战争百灵庙战况紧张时,苏联援华的8架飞机飞临机场。因机场无坚固跑道,致使飞机损坏。县府遂以机场临汉江,易遭冲毁,且地狹不利使用为由放弃东坝机场,另行勘定西区秦郊铺(今五里铺)付家河一带修建机场。

1938年,陕西省府派工程师孙章若来安康做具体规划。第五区(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征调所辖10县2万民工上阵,其中安康县上场4000余人。设立建场机构,专人统一指挥,完成填沟、修坝、治河、平场、修跑道一系列工程。当年完工。1939年初,安康机场建成,被编为中国空军第59航空站,派监护部队,转运军火弹药,供应军需。 国民政府第三航空大队和美国第14航空大队进驻。机场有东西方向长1616米、宽50米跑道和南北副跑道,有夜间导航设备和大型机窝、小型机窝80多个,具备配合盟军对日作战的要求。当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攻湖北、老河口沦陷、安康处于国防前线的时候,再一次扩充、加固机场。工程建设引起日军注意,不时前来侦查轰炸,施工人员及机场附近民众遭受巨大的痛苦牺牲,其中以1940年5月1日最为惨烈。当日日本侵略军飞机24架轰炸五里机场,投弹180余枚,炸死炸伤群众200余人,炸毁房屋120余间。

安康机场开始进驻的飞机为P—26战斗机、B—46运输机。1943年美国派B—29“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来华作战,其中部分进驻安康机场,1944年10月有部分426、427两个P—61(绰号“黑寡妇”,安康群众又称其为“罗面架子”)夜战中队驻安康机场。

抗战期间,安康机场的飞机经常执行轰炸湖北、河南及华北之敌的任务,同敌人争夺战场制空权,保卫四川、重庆等后方战略要地。1943年5月,安康机场战机支援鄂西会战,给敌以沉重打击。1944年4~8月,安康机场战机支援豫湘桂会战,出击豫中、襄樊一带敌之快速机械化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8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来安康视察防务,在新城设立“后方办事处”。安康机场通过频频出战,出色完成运输、作战历史使命。

(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诞生与战斗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西北特别支部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她的前身,主要是由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所属的陕西警备第二旅沈玺亭团几次起义的人员陆续汇合组成,以何振亚部为基础的陕南游击队。

1936年8月,这支名义上的“陕南游击纵队”在中共西北特别支部的领导下,在镇安县紫荆乡刘家大院(今汉滨区紫荆镇)举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大会。宣布何振亚任军长,沈敏任军委主席兼宣传科长,杨江任组织科长,杜瑜华任参谋长,徐海山任政治部主任,傅东山任供给处处长。此后这支部队在陕西省秦岭南麓的安康、商洛、汉中地区结合部开展游击战斗,由成立时的百余人发展到千余人。同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代表命令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改编为抗日联军南路第一军,迅速赶往潼关以东参加对敌斗争。

1937年3月,抗日联军南路第一军在甘肃庆阳驿马关被编为红十五军团警卫团。8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警卫营,不久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斗争,对于牵制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苏区的围攻,配合红七十四师的对敌作战,为抗日前线培养军事斗争人才都起了积极作用。同时,部队所到之处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也为我军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干部,在秦巴山区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壮丽的一页。

(三)在各地浴血抗战的安康英雄儿女

抗战期间,有不少安康籍青年奔赴疆场,英勇抗击倭寇,在全国各主要战场都有他们同日本兵拼杀的身影。他们当中有:在台儿庄让日寇闻风丧胆的国民党军第三十军三十一师大刀队队长王范堂(石泉县人);战斗在北平北部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任县长兼大队长的蔡平(原名蔡宝兴,平利县人);战斗在淮南的新四军罗炳辉部侦察科长、第五支队十三团一营长娄学政(岚皋县人);在鲁西南一次指挥所部全歼日军107名的八路军第二纵队连长罗少伟(汉阴县人);战斗在晋察冀边区的完县游击大队长、第二支队教导员陈才亢(平利县人);原陕西警备二旅六团团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赴晋南组织“抗日游击队”、参加中条山战役的鲁秦侠(安康县人).....

1939年1月,任汉口中央军第二军第三师补充团团长的张惠民(平利县人)率部随第三师参加著名的台儿庄会战。这次会战中,第三师阻敌于台儿庄以北,为主力部队攻击日军消除了后顾之虑。此后,该团又被改编为第三师第九团,参加了残酷的武汉会战。1942年元旦张惠民率部坚守湖南长沙城南制高点天心阁两天两夜,同友邻部队一道多次击退日军第三师团的疯狂进攻,直到1月4日中国军队七十三军赶到实施反击,日军退出长沙市郊。

1943年11月2日,日军6万人分三路进攻湖南常德。德山在常德的东郊,是常德的天然屏障,张惠民奉命率第九团固守德山。张部以一团孤军与敌血战五昼夜,12月3 日常德沦陷,而德山仍在中国军队手中。日军遂集中优势兵力猛攻德山,德山守军终因寡不敌众失守,张惠民壮烈牺牲,实践了他“求国家民族利益,牺牲个人的幸福”(张惠民家书语)的誓言。

三,刻骨铭心的战争创伤

说起70年前那场战争,有人轻描淡写地说,那有什么,日本人又没到安康来。是的,日本人是没到安康来,可是他们的炸弹、燃烧弹、毒气弹、机枪来了。安康新旧二城被炸城废墟,火光冲天,血流成河,1000多无辜乡亲至今死不瞑目。我们能漠视、能忘却吗?

抗战期间,陕南成为战略大后方。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及其长官部迁至汉中,其后方勤务部驻安康东泗王庙。大批军队和战略物资驻屯安康;安康五里机场每天停放飞机数十架,成为出击日寇的重要军事基地。因此,安康就成为日寇飞机轰炸的重要目标。在历次轰炸中,损失最大的一次是1940年9月3日(农历八月初二)。日机出动36架对和平居民狂轰滥炸,倾泄燃烧弹、毒气弹500多枚,加之机枪扫射,老城、新城顿成火海。

当日早7时许,安康发出空袭警报,城内机关、学校、店铺、街巷纷纷组织居民出城,逃往黄土梁、陈家沟、屈家河以及江北山沟中。约9时,响起紧急警报,敌机从远空过境。下午1时解除警报,饥渴疲劳的人群陆续回城。但不到一小时,突然又发警报。由于天天跑警报,未遭轰炸,人们大意起来。这次不同,紧急警报只过十几分钟,敌机12架已从西而东临空而下。刹时爆炸声震耳欲聋,如山崩地裂,同时伴有机枪密集扫射。第二批、第三批各12架敌机接连俯冲、投弹、燃烧,整个安康山城乌烟蔽日。据目击者回忆,当时老城到处是火场,一街两巷房舍十室九空,满目残垣断壁,瓦砾狼藉,遍地死尸焦头烂额,面目难辨。北马道庙台子一家正在为小孩做“满月”,除产妇婴儿幸存外,聚此主客30余口全被炸死。金银巷口福泰昌点心铺一家死伤7人,有的残肢断臂挂吊在树梢屋檐之上。邮电局营业室全部被毁,信件纸灰漫天飞扬。陕西会馆(今人武部)存放贸易公司数百万斤桐油中弹起火,烟柱冲天,数日不息。活着的人们从倒塌的屋中仓皇奔出,呼儿唤女,扶老携幼,盲目奔逃。大小南门外的城堤上,沿路都有躺着的尸体和伤者。新城南井街一个炸弹造成10人丧生,兴安师范有7名学生遇难。从老城土西门到大什子就有无名尸体100多具。这次轰炸,死难者达850余人,伤2300人,毁坏房屋1000余间,其他财产损失无数。

据1994年8月安康市(汉滨区)政协对日寇轰炸安康罪行长达10个月的深入调查,确认从1939年7月至1945年1月4日的6年期间,日寇共空袭安康18次,出动飞机145架次,炸死无辜平民1500余人,伤3000余人。

四,风起云涌的安康抗战文化

忧患育文杰,愤怒出诗人。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运运动孕育了广泛的全民抗战文化,像投枪、像匕首,呐喊着人们的心声,荡涤着人们的灵魂,汇成激越悲壮的战斗交响曲,谱写出不朽的乐章。

(一)抗日救亡运动中心的校园文化

“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春,学校开学。改组后的兴安师范学生自治会立即创办自己的言论阵地——《先声》、《火炬》周刊,由自治会主要成员刘日修、王国仁、王庆昌负责编辑,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引导学生运动。岚皋旅安学生同乡会创办《暁岚月刊》;1938年夏安康民先队编印小报《燎火》;同年9月,中共(地下)安康中学支部成立后主办《拓荒》(后更名《荒园》)墙报,以此为阵地传播进步思想,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学校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汉阴籍兴师、安中学生利用假期回乡之机创办《汉声》周刊,唤醒民众,揭露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主义,呼吁民众同反动势力作斗争。周刊发刊词写道:“黑漆一团,充满了乌烟瘴气的汉阴,广大的劳苦群众早已走上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绝境!交通的滞塞,文化的落后,人民知识程度的幼稚,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剥削的凶残,没有哪一样没有达到沸腾点以上,更没有哪一样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以致剥削者,抱其大无畏的精神,尽量地剥削,而所谓下层阶级的被压迫者,始终抱不抵抗主义,任人蹂躏。所以我们旅兴(安康)同仁,为了以上的严重主义,不得已而有它——汉声——的组织。”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进步师生自发组织“伟大文学家鲁迅逝世追悼大会”。大家在《追悼鲁迅歌》中写道:“黑暗中熄灭了一盏明灯,夜行中失掉了一位导师,像孩子失去了慈母......”;挽联写道:“统治者曰鲁迅不死大盗不止,奴隶们说先生永生救星永存”,留下热血青年崇高的爱国情怀。

1940年初,中共(地下)安康地委书记刘文彬以及刘华、罗长勤等到紫阳县芭蕉口小学任教。组织学生办《前进》《晨曦》《小钢炮》等壁报。他们还组织师生去高桥、高滩、毛坝贴标语,画漫画,办墙报,唱歌演戏,进行抗日宣传,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

(二)激情四溢的爱国诗词与红色歌谣

同为汉阴籍的爱国诗人刘寅初(1912—2002,曾任安康中学语文教师,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在“九一八”事变后写道:

黑水白山何日还,三军东望怒冲冠。

伤心忍看家山破,跃马挥戈出散关。

体现出渴盼军队出关杀敌,还我河山的急切心情。1934年先生赴北平求学时,仍念念不忘东北沦陷的悲哀:

虚度年华暗自伤,抛人岁月去堂堂。

家情空抱成泡影,血泪聚多吊国殇。

红烛也烧辞旧岁,敞衣不去易新裳。

榆关东望无穷恨,一夜城头树白幡。

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先生的激情溢于言表,先后写下10余首纪事诗,其中一首写道:

一代人杰杨虎城,英名不朽建奇勋。

独夫黑手终难湔,贯日长虹碧血新。

其爱恨情仇何其鲜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写道:

卢沟桥畔阵堂堂,烽火漫天耀天光。

已让辽东为异域,又将冀北变沙场。

同仇敌忾歼倭寇,浩气长存吊国殇。

百万健儿齐奋起,高张义帜救危亡。

1945年抗战胜利喜讯传来,先生立即提笔赋诗云:

故国传佳训,还乡结伴行。春晖游子意,潭水故人情。

一统山河壮,炎黄骨肉亲。同舟望共济,华夏定中兴。

抗战期间,红军在安康有广泛活动,广大贫苦农民创作许多歌颂红军,思念红军的歌谣,构成安康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旬阳县就流传着《潘家人民想红军》的抒情长诗。其中一段写道:

暴雨乌云不久长,风吹风散出阳光。风前的灯来点不亮,

黑夜不过一夜长。但愿红军早回来,咱们这里拍巴掌。

1936年8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12月部队进入老根据地汉阴北山,当地群众无比兴奋,唱起流传已久的歌谣《想起亲人何继周》:

小八哥,啾啾啾,山歌唱的水长流。水长流,永不休,想起亲人何继周。

是好汉,何继周,当年活跃咱山沟。云里来,雾里走,深更半夜到处游。

拖枪杆,闹革命,打富济贫雄赳赳。何继周,眼不红,心儿倒像红石榴。

恶霸见了何继周,夹着尾巴缩了头。快快跑,赶紧跟,迟了狗命定难留。

穷人见了何继周,要回债据丢火炉。若水有缘冤有主,百年苦蔓连根除。

妈妈见了何继周,亲生儿子交你手。打倒封建除土豪,永远跟着红旗走。

红色歌谣不仅有群众唱红军的,也有红军唱群众的。在紫阳民歌中有《一双草鞋》,有《革命要靠老百姓》;有红军过紫阳唱的《北上谣》,有原红二十五军根据宁陕一盲艺人唱词改编的《红军打开宁陕城》;石泉县也流传着老区人民思念红军的革命歌谣。这些歌谣,既体现着军民鱼水深情,也寄托着广大群众支持红军在抗日前线奋勇杀敌的殷切心情。

(三)地方传统文艺中的抗战救亡活动

旬阳县的抗战宣传别具一格,他们是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开展起来的。1937年抗战爆发,同年11月该县城关教师朱承德、李子春、李兆琼、高子详等人联合发起成立“旬阳城关抗日宣传化妆团”。县长苏光壁任团长,李子春任副团长,朱承德任经理,下设宣传、编导、音乐、化妆、总务5股。团址设在县城女学堂内,建团宗旨为宣传抗日救国。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亡图存,人之天职”鲜明口号。演出自编自导的《自取辱》《草菅人命》等宣传抗日的节目,以及汉调二黄宣传爱国的传统折子戏,影响很大,颇受欢迎。有乡镇爱国人士、开明商行赠给绘有雪景的天幕、睡狮猛醒的底幕,还有书题“抗战到底”四个大字的外幕等,支持化妆团的宣传活动。除演出抗日戏剧,化妆团还书写抗日标语,绘制抗日宣传画,到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才停止活动。

期间,旬阳县蜀河业余剧团也于1939年在流亡大后方的上海新剧二队的影响、指导下,成立“蜀河抗日救亡工作宣传团”,在大众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石泉县原城关业余剧团在1938年抗战爆发后,为响应“一致对外,抗战建国”号召,更名为“石泉县抗建剧团”,分设二黄、洸洸(秦腔)、平剧(京剧)三个行当,同时开展活动。每到演出时,在前台挂上绣有“还我河山”四个大字的苇帘,以展示其宗旨。先后在石泉城关、熨斗、喜河、后柳以及汉阴城关、涧池铺等处进行抗日募捐演出,所到之处观者如云,尽皆响应。

(四)逆境有为的史志丰碑

古人云“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是说只有在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情况下才是编史修志的好时机。然而八年抗战,救亡图存,乱世动荡中安康竟然相继有三部方志修成面世。先贤们倾家荡产、冒死奔波,把历史的安康、现状的安康记载下来,传于后世。如此非凡的成就后面,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忠诚、何等的难能可贵!

《重续兴安府志》 二十五卷(稿本),民国三十三年(1944)脱稿,鲁长卿纂。全志共720页,约39万字,13册25卷19分志。上承叶世倬纂《续兴安府志》,详细记载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2)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共132年间安康地区的历史沿革、政治事件、经济交通、文化人物等。

鲁长卿(1882—1944),安康县人,晚年倾其微薄家产,自费撰修《重续兴安府志》,历经20 寒暑,填补地方空白,保存了珍贵史料。脱稿之日,已家徒四壁,心力交瘁,手握稿本于次晨辞世。

《续安康县志》 原12卷24志,现存职官、人物、艺文三志五册(稿本),民国三十年(1941)张紫樵纂。现存稿本共320页、约7万字。

张紫樵(1878—1957),安康县人,清末进士,曾进入翰林院任编修,安康县志局总编,与董铭竹、荆忍谦合修《续安康县志》,收录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期间人文地理,桑梓全貌。含革命烈士,世事风云。

《安康乡土志》 不分卷(石印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刊刻,荆仞仟编,全志192页,约2.2万字。

荆仞仟(1871—1938),又名荆凤翔,安康县人,清末秀才,曾在安康县志局任编辑,协助张紫樵编修《续安康县志》。他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2月在修成定稿的《安康乡土志》序言中写道:“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日本倭奴妄肆侵略,残虐无辜,实为古今中外未有之惨烈。战区将士浴血成仁,杀敌取义,时历两年之久。当此国难关头,凡我同胞,及是时明其政刑,发扬文化,努力工作,增加生产,以应付战时社会需要。”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今天重温那段历史,让沉寂的记忆鲜活起来,传递下去,是为了让我们——尤其是青少年勿忘国殇,以史为鉴,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锦衣玉食、网络高铁、手机微信、物欲横流面前还记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世格言。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安康县志》

《安康百年纵横》

《汉滨区军事志》

《安康地区戏剧志》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安康县委》

《刘寅初诗文辑注》

《安康乡土志》

《秋实集》

上一篇: 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
下一篇: 单田芳评书封神演义(电视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