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者认为,并不存在完全真实、客观的文字记述,因为即使是同时经历某一事件的两个人,在进行叙述时,形成的文字并不会完全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一切历史记载都是虚构的,虽然记史者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并对事实材料有所取舍,但他们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扭曲事实。以《史记》为例,司马迁从黄帝写起,那些距其生活时代已经非常久远的历史,只能依靠当时所存文献进行梳理记述。比起司马迁,我们距那个时代更远,可见文献更少,所以只能相信他的记载。不过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考古等手段,来印证或者推翻他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多种史书流传,这些材料中又有大量重合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辩证尽量还原历史原貌。秦至汉武,则不仅有大量文献存在,还有许多耆老。文献学中“献”犹“贤”,人也是文献的一种。司马迁在写这部分历史的时候,问访了很多与事件相关的人。比如鸿门宴,据说就采用了亲身经历者樊哙之孙的叙述,鸿门宴作为樊哙人生的高光时刻,经常被他挂在嘴边,所以他孙子对这一事件就非常了解。但樊哙会不会在回忆中给自己加戏贴金,这我们无从知晓,不过他应该不会、也不敢扭曲基本事实。
中国有非常久远的文字记史传统,尤其是官修传统,而且越到后来的史书就越可靠。想要掩盖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并不容易,因为除了史书以外,还有大量各类官方档案、民间记载、文学作品等文献流传。一个优秀的历史学者可以通过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等材料,经过分析互证,来判断史书的记载是否可靠。这也就是今天史学、文献学等学科所做的工作。但有些历史的真相,即使我们不断探索,依然无法知晓,这是我们的遗憾,却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有些事情,我们也没必要纠结它是否发生过,比如荆轲到底有没有唱过歌,他又唱了什么。他进秦廷的时候是哆哆嗦嗦,还是雄壮威武。我们只需要知道,他曾经刺秦,最终失败了。同情他的人自然会把他塑造成一个慷慨激昂,正气凛然的形象。但如果我们有一天能采访到秦始皇,他也许会一瞪眼睛,脱口而出一句:瓜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