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自1953年成立以来,秉承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除馆长外,由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共委派了20余位副馆长,多数都是贵州省文化教育界、学术界、艺术界的杰出人物和优秀代表。1953年被省政府任命为文史馆副馆长的桂百铸先生,是与第一任馆长周素园一起到文史馆的第一位副馆长,他与周素园馆长一起宣布了文史馆的正式成立。
21世纪初,我受邀参与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撰《贵阳市志人物志》,曾撰写过桂百铸先生传记;2003年,文史馆编撰《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志》,我负责文史馆馆长、副馆长及馆员的资料搜集和撰写并审稿,对桂百铸先生又有新的了解;2016年我受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委托组织编撰《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一书,经编委会同意,也把桂百铸先生收入该书,并亲自撰写先生传记。我觉得桂百铸先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人物,他的一生与贵州的文化连在一起,是研究贵州近现代文化发展历史中不可分开的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
桂百铸,名诗成,字百铸,又字伯助,以字行,号蓬头陀、桂大,晚年自号百蕙堂主,贵州贵筑县(今贵阳)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其家以书香传世。伯父桂运烜,字炎廷,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隐居不仕,以古琴、丹青自娱,是贵州清末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深得元、明人笔意,笔墨严谨,意境清雅,在京、沪间有画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桂百铸考取贵州第二名举人,习称亚元。三十二年(1907年),到北京以策论《俄罗斯侵略海参崴》考取学部主事。民国初,在教育部任职,后回到贵州。民国2年(1914年)应云南巡按使、贵州人任可澄之约,供职于巡按使署,参加护国运动,任宣威县知事兼护国军第二兵站站长。民国时期,历任贵州省长公署教育科长,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贵州文献征辑馆副馆长、贵州省文献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云南宣威,贵州独山、息烽、定番(今惠水)等县县长。在贵州文献征辑馆时,参加 ( 民国 ) 《贵州通志》《贵州文献季刊》《黔南丛书》的编纂。民国18年(1929年),桂百铸与王蔬农、严寅亮、聂尊吾、杨覃生、李之白、彭公武、段雨琴、马道穆、吴协安、李紫光、刘少樵、柴晓莲等贵州知名人士在贵阳发起成立郄社,每月欢聚一次,切磋学术,各显其长,创作诗词、寿文、书画、篆刻,并精工制成屏、联、堂,幅,轮流互献,共祝遐龄。郄社虽是一民间组织,但在当时,曾一度活跃了贵州的艺术及学术氛围,该社组织的一些活动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是贵阳乃至贵州艺苑之一段佳话。1953年 ,桂百铸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57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主席。曾当选贵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历任贵州省、贵阳市文物审查委员会委员,贵州文琴梆子戏研究会主任,中国古琴协会会员。
桂百铸一生,从政之余,喜钻研文学艺术,他的兴趣和造诣是多方面的。时人评论桂百铸“以诗、古文辞、书、画、琴、棋名于时;而于琴兴、画理、书谱、棋经,诸所涉猎,辄臻绝诣。其于绘事,独有神解,耳目所得,施之腕下,无不妙肖自然”,诗、书、琴、曲、画无一不通,是“博学多闻多才艺之君子”。 此外,又喜爱围棋,精于此道。他的棋友在贵阳有袁荩之、阮敬斋、徐廷栋等,“有人对弈,便忘寝食。”
桂百铸自幼从其伯父桂炎廷学画,到北京后,与当时名士贵阳姚茫父及陈师曾、陈半丁、王梦白等交游,画艺日精。姚茫父对于他的画很推崇,所作画幅,多有姚茫父题跋。二人也常谈诗论文,切磋画艺,曾合作过多幅山水画。在北京,桂百铸任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科长时,曾与鲁迅为同事,他们面对面办公。《鲁迅日记》曾记载:“甲寅年(民国二年)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午后,同齐寿山、常毅箴游小市。乞桂百铸画山水一小帧。”可见二人友情之深。
桂百铸绘画作品
他经常到海王村(今琉璃厂)纵观古书画,亦喜收藏古画,家中藏有元赵孟頫所画《八骏图》条屏4幅,乃世间珍品,历代鉴赏家、收藏家在画上加盖印章竟达117个之多,“兴到之时,偶一展玩,轻易不肯示人”。桂百铸博览古人名作,于国画造诣极深,尤工山水。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于家乡山水,一丘一壑,独寄深情,便跳出前人窠臼,另辟蹊径,师法自然。贵州山川壮丽,既不同于江南的清丽,也有别于北国的浑朴,所谓筑国风光,实足令人流连忘返矣。桂百铸所画黔中山水,多为巨制长卷。他在《筑国山川图轴》中题道:“戊辰(1928年)家居,作画自遣。暇时则于南山丛杂处寻粉本,盖欲效尊古(江苏常熟画家黄鼎,字尊古,号旷亭,又号闲圃、独往客,晚号净垢老人。善画山水,临摹古画,咄咄逼真,尤以摹王蒙见长。后学王原祁,一变其蹊径,笔墨苍劲、画品超逸)老人也。此幅指为某山某水,执笔时并无成见。然谓其绝非筑国山川,岂可得乎?”民国27年(1938年),桂百铸作《花溪揽胜图》,是贵州绘画史上第一幅表现花溪自然风景的作品,画面充分展示了花溪“山中有溪,溪中有花”的奇妙美景。次年,他费时3个月,创作了《蒙台华氏别业图卷》,图后有一长跋,与《花溪揽胜图》,是他一生中最得意之作。这两幅师法自然,把家乡真山真水,用传统国画笔法写出,既感生机盎然,又觉古朴清雅,题跋有序有议,有景有情,堪称桂百铸的代表作(《花溪揽胜图》《蒙台华氏别业图卷》现均藏贵州省博物馆)。
桂百铸为了纪念花溪公园的建成专门创作了《花溪揽胜图》赠送给刘剑魂
论者认为,这一时期,桂百铸之绘画“在艺术上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他既师古人,又师造化,笔耕不辍,50岁左右画艺达到了成熟之境,成为民国时期贵州最具代表性的本土画家。”并归纳其“山水画有三点特别突出:一是喜用焦墨枯笔,二是点苔精到自然,三是气格浑穆高古。前两点属于技法层面,他人尚可学之;第三点乃是源自画家的禀赋和学养。”其传世作品还有《望云图》《麒麟洞》《三峡》《黔灵山》等。
桂百铸山水图立幅(1935年)
抗日战争时期,故宫文物书画南迁,院长马衡应贵阳书画艺术界人士之请,在贵州省艺术馆(今科学路)举办一次“故宫博物院书画在筑展览”。消息传出,桂百铸终日前往鉴赏,在每幅作品前都聚精会神观摩,久久不愿离去。他说:“吾辈学人,遇此千载一时之会,获游古今萃聚之薮,轻易放过,竟等虚生。”展览完后,他写成《观故宫书画展记》一文,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观看展览三点意见:即观、读、化。所谓“观”者,非仅涉猎之谓。他说“欲尽观之能事,不得不分类以求,一工笔,二大写,三半工写,各有甘苦,既不能以工笔之格律责之大写;更不须以大写之魄力求诸工笔”,“于各类中确识得一二古人作风、笔致、墨法,以为吾人量才之玉尺;再持以衡万象,则轩轾得宜,物无遁形矣。”所谓“读”者,即下功夫去欣赏。他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书画亦何独不然!昔人卧碑下,摩挲数日,竟成名家,此义即是学人下功夫处。”所谓“化”者,是强记在心里也。他说“摩之所得,仅在笔画间,形式上,其运笔成风,目无全牛之巧,遽难如火之传薪,是在雍容涵泳,若身与之俱化,则气韵横生,卓然成家矣。”当时贵州艺术界人士皆佩服其这一论说。
其间,国内书画名家丰子恺、徐悲鸿、商承祚等均在贵阳居住或路过,桂百铸亦得与他们交往过从,谈画学艺,受益匪浅。他曾在徐悲鸿画马图上题咏绝句二首,其一云:骏骨描成驾武梁,腾骧空阔草痕香。六龙在御托生死,一片高原古战场。其二云:五马先驱只一挥,后尘独步也追随。将军下笔思天际,塞上何年负筐归。可证其友谊友情。
桂百铸书法,宗法汉魏,致力于《张猛龙碑》《张玄碑》《郑道昭云峰山石刻》之临摹,得其形似,而更参以运化,雄浑可观,亦自成家。他在北京时与姚华同住莲花庵古寺中,以兄事之,学书作画无虚日,故其书风,融碑铸帖,多参姚华笔意,他所书《姚茫父先生传》字幅,苍劲古朴,是他的书法代表作。1964年,文化部曾将桂百铸书法作品选送日本展出,获得好评。
桂百铸早年,先是从其伯父桂炎廷学琴,及长,又师从寇子春、寇剑秋父子,传其古琴源流及制琴、指法、琴谱、曲调等知识技艺。寇子春系贵阳古琴名家,其家中藏有传世古琴一张,琴为七弦,系明潞王所制,世称“潞琴”。在寇子春影响下,桂百铸琴艺日进。他的家中也藏有一张古七弦琴,名“东坡琴”,系明以前物品,制作精美,音极清越。桂百铸善弹《平沙落雁》《鸥鹭忘机》《羽化登仙》《归去来辞》等古曲,尤喜《广陵散》一曲。每于夜深人静时,正襟危坐,抚弄一曲,妙趣无穷,自得其乐。时之贵阳名士凌惕安说他“善画工诗,尤长于鼓琴”;王蔬农说他“有时画成,填词其上,曼声按节,谱入琴歌”。邹质夫所作《水调歌头》一词,前有小序云:“苏文忠(苏轼)生日,应丁亥诗社之约,集大觉精舍楼上,酒罢,百铸先生取所藏东坡琴弹之。”,其琴技之精及琴音之美妙,倾倒众人。后来他又获《琴学进鍼》一书,潜心钻研,尽得其法,达到“指与弦合,弦与音合,音与意合”的境地。后桂百铸与古琴九凝派创始人杨宗稷(湖南宁远人,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湖南宁远县平田村人,近代琴学大师,师承著名琴师黄勉之,中国古琴重要门派"九嶷派"创始人)同向中国清代后期古琴名家黄勉之(江苏江宁人,受业江南著名琴师陶梦兰,又从南京枯木禅师学琴,得广陵琴派真传 ,清末,在北京创办金陵琴社)学琴法,学益精进,并得黄氏《水仙操》真传。1956年,北京古琴研究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的古琴名家查阜西、管平湖、关仲航等来到贵阳,曾与桂百铸研究古琴源流及技法,桂百铸多有独到的见解。桂百铸亦操琴弹奏黄勉之所传《水仙操》一曲,由查阜西录制,送北京有关部门保存。故古琴界也称桂百铸为广陵派第十世传人。论者认为:从师承关系以及其演奏风格上看,桂百铸可谓得广陵之真传,又有九嶷之遗风。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音乐家代表团来贵阳访问,桂百铸与贵阳洞箫演奏家谢根梅用琴箫合奏古曲《平沙落雁》及《归去来辞》,甚得国际友人赞赏。
桂百铸喜爱戏剧,对京戏、昆曲有所研究,也演唱南昆曲。他鉴于贵州尚无独具本省风格的戏剧,悉力提倡发展“文琴戏” ,并与贵阳包净六等一批戏剧研究者,在文琴戏基础上,共同创始了贵州的地方戏剧——黔剧 。文琴戏原称扬琴戏,亦称贵州弹词,是一种流行于贵州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以坐堂清唱形式表演,用扬琴伴奏,曲调温文尔雅而得名。溯其渊源,系由弹词演变而来,从四川传入,广泛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民国10年(1921年)前后, 盘县、铜仁、都匀、兴义、 等地也相继出现了扬琴班、社。经过多年的演唱实践,贵州扬琴逐渐成熟定型 。桂百铸对文琴戏不但很有研究,并能自弹自唱。他又考订贵州传入扬琴戏的时间最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扬琴是士大夫文人的雅集之乐,也就是贵州近代著名文人颜嗣徽所说的弹词和罗文彬所说的丝竹。故桂百铸经常在百惠堂中,邀约友好,伴以扬琴,围坐清唱,词韵典雅。新中国成立后,桂百铸与罗绍梅、谢根梅、刘介尘等好友,陆续搜集到文琴戏《琵琶记弹词》《卓文君弹词》等唱本,编印成《贵州弹词资料汇演》23册,弹词唱腔《二板》《苦禀》等7种。 还在弹词唱本的基础上整理出《搬窑》《卓文君》《拷红》《葬花》四出小戏,并吸收了贵州梆子的唱腔和锣鼓经,借鉴其它剧种的表演程式,将之发展成为有台词、有舞蹈、有情节的舞台戏,即后来作为代表贵州的剧种——黔剧 。
1956年6月26日,桂百铸代表贵阳市扬琴爱好者,向正在贵阳演出的黔西县文琴剧团赠送了一面题为“广陵重奏,企舞先登”的锦旗。1957年,贵阳成立业余黔剧研究社,次年转为黔剧团,桂百铸与李俶元等文学戏曲界名流加入其中,指导黔剧演员,帮助修改剧本,对黔剧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另外,桂百铸还与凌公陆、李淑元等戏曲家一起,搜集、整理、研究贵州梆子史料,以发展贵州梆子艺术。桂百铸认为贵州梆子兴盛于清康乾盛世,当时有贵阳戏班演出《长生殿》,他研究出秦腔就是贵州梆子的源头。除了艰苦的案头工作,桂百铸还寻遍民国时期演唱过贵州梆子的艺人及票友何成明、谢耀燊、刘玉林、袁士学、袁幼铭、张光复、彭玉清、李伯初等人,从他们那里征集到一些贵州梆子的唱腔、乐器、剧本、表演程式等资料,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1955年,桂百铸将研究成果付诸艺术实践,组织贵州梆子业余戏班,排演了《挡亮》《高平关》《古城会》三段戏,并向贵阳市文化局作汇报演出。1957年,市文化局组建“贵州戏曲业余研究社”,由桂百铸任社长,发掘整理了《秦琼哭头》《洛阳斩单》等传统剧目十五出,该研究社为贵州地方戏剧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桂百铸已 88 岁高龄,仍受冲击,曾在病榻中作诗自悼云:“人生几度见沧桑,闻道沧桑竟渺茫。室有天游真是幻,炉无活火乍疑香。且将革命分真伪,莫为花招辨短长。世界静观探真理,老来休以醉为乡。” 1968年2月23日,桂百铸逝世于贵阳,享年90岁。 遗著述有《百惠堂诗集》《百惠堂词曲散编》《百惠堂题画诗词集》《百铸回忆录》等,均未刊行。
作者:王任索,从事地方史志、历史文化、地方历史人物研究和地方古籍文献整理、研究40年。历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编辑、副主编、主任,文史研究处副处长、处长,副巡视员;曾任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秘书长、贵州地方志协会理事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