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国古代文学史(六十六)——魏晋南北朝骈文、辞赋及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六十六)——魏晋南北朝骈文、辞赋及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六十六)——魏晋南北朝骈文、辞赋及散文中国古代文学史(六十六)——魏晋南北朝骈文、辞赋及散文

魏晋南北朝骈文、辞赋及散文

散文是一种句式自由,不重对偶、声律,不押韵的文体。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多用四六句式,讲究对偶、平仄、用典和辞藻修饰。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讲究文采,韵散相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汉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

一、骈文

1、兴起与发展

先秦时期:文章中就有对偶的文句,特别是战国策士的说辞,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如《苏秦始将连横》。

秦汉时期:这种文风更加发展,李斯、贾谊的文章中既有大段排偶,如《过秦论》。清代李兆洛称《谏逐客书》是“骈体初祖”

晋代:骈俪之风日炽,潘岳、陆机文章追求骈偶,讲究对仗,且多用典故。南朝:受永明体诗歌影响,散文亦讲求声律,骈俪化倾向更为严重,遂成

骈文一体,并且盛极一时。

2、就文体持征而言,骈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语句方面:骈文讲究对偶,并且在句式上多用四六句式,所以骈文又称为“四六文”,骈四俪文是骈文在句式上最基本的特点。

第二,语音方面:骈文讲究平仄和追求声律和谐。讲究平仄的谐和调,是永明新体诗的追求,但这一时期受永明体诗歌创作的影响,文的创作也注意声调的谐美。尽管骈文创作没有象诗歌那样有“四声八病”的严格限制,但追求平仄配合,造成辘轳交往,也是骈文文体的特点之一。

第三,用词方面:骈文一般注意征事用典和词藻的华丽,因此,可以说骈文实际上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3、评价:

总的来看,骈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高,由于骈文的创作注重形式美,因而过去一直被当作形式主义而受到批评。

缺点:由于过分追求形式美,往往会影响思想内容的表达,用典过多,有时“殆同书抄”,使内容晦涩难懂。南北朝骈文中确有一些内容浮泛、风格萎弱、片面追求形式华靡的作品,

优点:但是其中也不乏颇有价值的优秀之作。骈文所提供的艺术经验(如声律、对偶、用典等)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尤其是一些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的佳作,更为人们所喜爱而传诵不衰,这类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以及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等。下面摘录一些篇中的句子,即可看出其特点。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昔,抚弦登陴,岂不沧浪!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丘迟《与陈伯之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群。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禅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宿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4、南朝骈文的代表作品

孔稚珪 《北山移文》 讽刺假隐士贪图官禄的虚伪情态,对钟山的草木用拟人化手法,想象丰富

鲍 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南朝最早以书信体描写山水风景的名篇。

写旅途的见闻,尤以刻画山川形胜见长。陶宏景 《答谢中书书》、吴 均 《与朱(宋)元思书》

丘 迟 《与陈伯之书》:劝降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势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艺术特色

立意鲜明,说理透彻,情贯始终。文章的中心是劝陈伯之归降,因此作者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说服教育。对伯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势。情辞恳切,说理透辟,婉曲周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用事精当。全文善于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进行说理,寓理于事,以古证今,如说到梁朝的宽大,用张绣、朱鲔事,讲起故国之思,用廉颇事,论及异族的灭亡,取慕容超、姚泓事,都是言之有据,立论极具说服力。

文笔优美。通篇以四六言交错为主,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辞藻丰富典雅。如“暮春三月”四句,写出江南绚丽、醉人的暮春景色。

5、北朝三书。

①颜之推和《颜氏家训》。

颜之推的身世生平。颜之推因西魏攻陷江陵而被掳至关中,后历砥柱之险东奔北齐,其直接动机是寄希望于北齐处理南北关系的政策而能返梁,而从他一生对待北齐的态度中又可看出他依恋此地的矛盾心态。

《颜氏家训》的内容及其在北朝散文中的地位。《颜氏家训·文章篇》,从中可见其文学观念和批评标准,大体而言,在南北审美旨趣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持折衷的态度。

②郦道元的《水经注》。

《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延昌、正光间(512~525)。

书中关于江南水道风景的描摹,文学意味颇为浓郁,如《江水注》中的一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语言以散驭骈,自然流畅。《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

③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北魏佞佛的风气,佛寺的兴建。

此书虽记伽蓝而兼述史实,并夹含人物传记、文学史料等。富于创意和个人才情,是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洛阳伽蓝记》的结构特点。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内容博洽,有条不紊。子注,作者自己作的注释,在行中连写,如子从母,称为“子注”。

典丽而清拔的风格。语言表达上善于使用整齐的句法,主要为四言,有时也适度利用四六骈句,同时又能发挥散句的长处,节奏感与自由韵律得以有机结合。

二、辞赋

1、分类:魏晋南北朝的赋可分为叙事、咏物、抒情三类。

2、发展过程:

从建安时期开始,辞赋的风气有所转变,铺陈都邑之盛、功业之美的大赋逐渐被抒情、咏物的小赋所取代,并在形式是出现了骈化的趋势。

西晋有许多作家创作辞赋,但渡江以后曾一度趋于沉寂。

南北朝时期,辞赋又重新兴盛起来,当时的辞赋大体可分为两类:继承和发展魏晋以来的抒情小赋,一些传诵的名篇大多属于这一类;基本沿袭汉代的大赋,以体物为主,偏重铺张和夸饰,成就不大。

3、特点:辞赋的创作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整个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创作不仅数量十分可观,而且在题材、内容与风格上都有一些新的变化。大致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第二,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征。

第三,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即骈赋。

4、创作: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数量众多,基保影响最大者主要有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别赋》、《恨赋》、庾信的《小园赋》、《哀江南赋》。

建安时期的辞赋

1 王 粲 《登楼赋》 被刘勰誉为“魏晋之赋首”,情景浑然一体

2 曹 植 《洛神赋》

内容: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 失意和理想的幻灭

艺术:在刻画人物体态和心理上取得很高成就。

3 祢 衡 《鹦鹉赋》 托物言志,明写鹦鹉,暗喻自己的怀才不遇

晋代时期

1 左 思 《三都赋》 沿袭汉大赋表现严正重大题材的习惯

2 向 秀 《思旧赋》 悼念嵇康,语言凝练含蓄

3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南北朝时期

1谢惠连《雪赋》和 谢庄《月赋》咏物赋,清新隽永

2 江淹《恨赋》、《别赋》

3 鲍照 《芜城赋》通过广陵今昔盛衰的对比,表达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民生的悲叹,风格奇丽。

4庾信 《哀江南赋》 标志着南北朝骈体赋创作的最高成就,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其内容是记梁朝一代之兴亡,叙个人家世盛衰与一己之飘零,用典多而贴切,“华实相扶,情文兼至”。

作品赏析

艺术特色

结构谨严。首段写登楼销忧,所见美景引起乡思;次段回顾经历,宣泄不能北归的痛苦;末段进一步赏析怀念乡土和抱负不能施展的悲哀。以登楼“销忧”始,以“气交愤”下楼终。全篇紧扣赋题,前后呼应,内容是层层转进,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切而沉痛的感情。

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结合巧妙,具有浓郁的诗意。赋中每段都写景,但都写得很精炼,符合情感表达的需要,避免了汉赋事无巨细、铺陈周详的弊病。

影响

唐代,李商隐《安定城楼》 “王粲春来更远游”

元代,郑光祖以此为题材,编了一出杂剧《王粲登楼》

(二) 鲍照的《芜城赋》

1 背景介绍

广陵从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在此建都以来,地方经济有所发展,在南北朝初期,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最为富裕繁盛,但在刘宋末期,10年中两次受到严重破坏。

鲍照在刘诞乱平后,来到广陵,他目睹惨状,悲从中来,感发而作此《芜城赋》——因重点写荒凉后的广陵,所以“芜城”后来成为广陵的别称。

2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从全文来看,作者首先描绘广陵昔日“全盛之时”的繁盛景象,为下文写广陵的荒芜蓄势,然后笔锋一转,写到当今上来,这样,一盛一衰两种情景紧紧照应,形成强烈的对照。再如第三段,昔盛今衰的对比效果也很强烈。

夸张手法的运用。文中的极度夸张将盛衰之间的悬殊扩大到顶点,使对比效果达到极致。由此可见,对比和夸张是紧密结合的,夸张是为对比服务的。

命题立意颇具匠心。文中的一切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一个“芜”字,而又处处切合“城”字,没一点多余的笔墨,十分精警、洗炼。

三、散文

(一)代表作家、作品

I魏晋时期

1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 自述身世志愿,恳切坦率,富有个性。

2 曹 丕 《与吴质书》悼念死去的好友,并对故友进行品评。抒情如诗,写景如画。

3 李 密 《陈情表》给晋武帝的奏章,恳请允许他终养祖母,感情真挚、浓郁。

4 嵇 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书信体散文,主要表明自己不愿出仕为官的态度,措辞激烈。

5阮 籍 《大人先生传》虚构一个大人形象,表明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6王羲之 《兰亭集序》记兰亭盛会,写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

7 陶渊明 《桃花源记》

8 诸葛亮 《出师表》 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恒心

历史散文:陈 寿 《三国志》

II南北朝时期

1 郦道元 《水经注》

它叙述了大小1000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 故事传说。在描写山川景物上取得很高成就。

2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 写洛阳佛寺的兴衰经过,兼及有关风俗景物、人物故事。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

3 颜之推 《颜氏家训》 内容丰富,多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弟

总的来说,南北朝是散文中衰的时代,要彻底改变这个局面,还有待于唐代的古文运动。

(二)概况:

从总体看,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兴盛的时代,散文并不发达,代表这一时期散文成就的是一些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而这些著作,其文风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骈文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部著作,即郦道元的《水经注》与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1、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他在北魏时,先后担任过尚书主客郎、治书御史中尉、鲁阳太守等职。《水经注》是他现存的唯一的著作。《水经注》传说是汉代桑钦所著,但现在多认为是魏晋时无名氏作,《水经注》原书共记录了我国一百三十七条河流,而郦道元作《水经注》四十卷,将其所记河流增至一千二百五十条,注文字数超出原书二十倍。因此成为我国地理学著作中的名著。不仅如此,这部书在文学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具有很高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山水景物的生动描绘上,其中《江水注》对“巫峡”一节的描绘最为著名: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侧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茶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段文字先写山,再写到水,然后山水结合,再写行人的感受,最后以渔人之歌作结,余味悠长。这种文风对后代作家山水游记的创作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2、杨衒之也是北魏人。他的生平事迹不详。唯据书中自述及书首所署官衔,知道他在北魏永安中为奉朝请,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洛阳伽蓝记》是作者在东魏武定五年(547)因公务重经洛阳,面对“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卷”的凄凉景象,感慨伤怀而作的。全书共五卷,依次写城内和城东、南、西、北五个区域,记录了42座寺庙。此书结构上采用合本子注,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井井有条。

其价值:

(1)书中对洛阳佛寺的记载多系实录,因而颇具史料价值。通过此书,可以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建筑的面貌与状况。

(2)本书虽以记载佛寺为主,但却在记录佛寺的同时,多侧面地反映了北魏时期洛阳的情况,涉及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市井景象,民间习俗等,其中许多情况,可补史书之缺。

(3)在文学上,此书的语言骈散相间,描写生动,风格典丽而清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上一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六十六)——魏晋南北朝骈文、辞赋及散文
下一篇: 博通经史、诲人不倦的韩连琪先生 | 黄冕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