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是从一种竹制小车变化而来的,所以“轿”字从“车”。《汉书·严助传》中说:“发兵行数千里,舆轿逾岭。”颜师古注:“轿,谓隧道舆车也。”由此可见,在汉代,轿子是武将行军时乘坐的一种小车。用人抬的轿子,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当时称作“板舆”,也叫“肩舆”或“担子”。
唐朝及五代,轿子开始盛行,不但大官上朝要坐轿,而且连妇女也可以乘轿。《旧五代史》记载了元行钦丧妇后,后唐庄宗李存勗(读序音)赐给他一名宫女,就是派人用轿子抬到他家的。南宋孝宗赵眘(读慎音),曾为皇后设计制造了一种“龙肩舆”,又名“棕担子”、“龙担子”,以二杆2人抬行。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步和门窗,内设红罗茵褥、软屏夹幔,外有围障和门帘、窗帘。这大概是最早的花轿。
轿子流行开后,轿子的式样、材质、颜色和轿夫数量等方面,开始显示出等级和排场的高低大小不同。在南北朝时,百官不论尊卑,除有疾病者外,入朝出使都必须乘马,不得擅自坐轿。唐代沿袭南北朝旧制,非经特许,众官也不得乘轿。宋代虽无限制,不少大臣也自觉地不随便乘轿。如司马光为相后,皇帝特许他乘轿上朝,但他坚辞不受,一直乘马上朝。王安石罢相后定居南京,外出时陆路骑马,水路乘船。有人劝他备一顶专轿,他说:“古之王公,虽至不道,未尝以人代畜”,坚决不坐人抬的轿子。南宋以后,吏治腐败,士大夫阶层以乘轿为荣,而且比排场、比豪华。
轿子到了明清时期,逐渐盛极。不仅在乘坐者的等级方面有了严格的规定,轿子一般有2人抬、4人抬、8人抬、16人抬等等,七品以下官员和民间一般轿子2人抬,五品官员轿子为2人或4人抬;三品以上京官使用4人轿,出京城可用8人轿;黄帝的轿子称“舆”,分礼舆、步舆、轻舆和便舆4种,根据出行需要可由8至16人抬。
而且在轿子的制作、用料、装饰上也有不同规定。如三品以上的官轿,轿身大、材质好,轿围用绿呢,轿夫8人横杠,前有顶马,后有跟马;三品以下官轿,轿身小、轿围用蓝呢,轿夫2至4人抬,轮番替换。轿子的发展,也使之成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民间百姓,娶亲中迎娶新娘必用的一种民俗。
轿子一般为竖形长方体,顶部有各种装饰称为轿顶;两侧或背面各有一扇窗子,可以瞭望,称为轿窗;轿内隔板高80厘米左右,为坐轿人的座位;下部离地面10至15厘米底板,供坐轿人上下,称之为轿底;轿子正面用布挂下来,将坐轿人遮住,称为轿帘。
在种类上有:官轿、民轿、花轿、魂轿等。
在使用上有:有御道、官道的,有走大街小巷的,有走平坦大道的,也有走崎岖山区道路的。
在用材上有:有木材(松杉木、花梨木)、有竹子、有藤条等。
在抬轿人有:2人轿、4人轿、8人轿、16人轿等。
古代官轿大致分三种颜色:金黄色轿顶,明黄色轿帏的皇帝坐轿;枣红色是高官坐轿;低级官员以及取得功名的举人、秀才则乘坐绿色轿子。士绅地主、富贾大户坐的轿子一般作为交通工具,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方便。有的将自家椅子(木、竹、藤)四条腿梱绑在两根竹杠上,雇2至4人轿夫即可。
花轿也叫喜轿,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搬装饰华丽、以红色显示喜庆喜利,俗称大红花轿。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将来谁就会幸福美满。俗话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确实,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一顶花轿最称不可或缺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礼,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如从人力简省、通行速度和费用开支,花轿显然不及车马来得方便、快捷,论舒适和排场亦未必与车马可比。
甚至直到一经婚姻登记结婚,便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今天,仍有许多新娘们认为:不坐轿车便算不上正式结婚——这种送亲轿车,照例将轿车打扮得花团锦簇、攝像拍照,其实就是传统式花轿的变体。
明清时期,从山阳(淮安)县城至清江浦三十余里,除总督漕运部院、淮安府署、山阳县衙外,先后设有:两淮盐运司批检所、淮北盐运分司署、淮安钞关衙门以及淮安府、山阳县衙,总数竟达20个之多。清康熙十六年(1677),又把河道总督府从山东济宁移置到淮安府清河县。淮安府城上升为全国前十名的大都市。然而机构设置十分庞大复杂。不仅有相当于官秩一品和从一品的漕运总督部院;官秩从一品或正二品总督河道部院及各种下属机构;有四品和从四品,还有一任居三品的淮安府署及附属机构;还有正四品板闸钞关及机构;还有七品山阳县署及下属文武机构。均分布在淮安城内主要街道和河下、河北、清江浦镇多达20余个,文官武校及下辖官兵有两万余人。这些庞大机构的官员,每天从早到晚迎来送往、川流不息,全靠各类轿子作为交通工具应有尽有,南来北往、前呼后拥、穿棱在衙门内外、大街小巷、酒楼妓院,成为这座府城的一大特色。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淮安城里有私人经营的轿行也有多家,轿行内有大小轿子,质量有好有差、材质各不相同,轿子装饰也多种多样,均可供选择,但都为民间普通型,专供出租。乡绅地主、富贾大户走亲访友或外出,常常用轿子作为代步工具;一般人家迎亲嫁女也多租用轿子。讲究排场的雇用8人抬轿,一般的雇用4人或2人抬轿。租金一般按身份、门第、用轿大小或质量好差、装饰程度、路程远近等由双方商定。新中国建立前后,淮安城内作为客运工具之一的轿子,一直使用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才逐渐被脚踏二、三轮车所替代。
作者近照
董树华:淮安市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淮安市淮安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