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自从炎黄开基至今已延续了五千年之久。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每逢新朝兴起,都会伴随着疆域的开拓与文明的远播。历数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唐朝无疑是华夏王朝的巅峰,大唐的强盛引来万国衣冠共聚长安,四方文明在此交会而重新绽放,进而将盛唐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大唐铁骑挥师西向,越过帕米尔高原,中原王朝的版图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跨过葱岭,向西抵达咸海——波斯赛因斯坦一线,并在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建立了唐王朝最西端的行政单位——“波斯都督府”。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有疑惑,波斯不是曾经兴起于伊朗高原的中亚大帝国吗?唐帝国在疾陵城设置的都督府为何以其国号来命名?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中亚乱局
如果说汉朝是奠定华夏文化基础的朝代,那么唐朝则是将中华文明推向巅峰的朝代。除了有绚丽的文明和繁荣的社会经济,唐朝的军事实力也当数历代中原王朝之最。唐太宗时期,大唐军队所向披靡,三年灭东突厥,击吐谷浑、灭高昌、破龟兹,唐初三十余年间,开疆数万里,功业臻于极致。唐高宗李治即位后,继续执行贞观时代的对外政策,唐军深入西域,进攻割据当地的西突厥。经过数次打击,西突厥内部分崩离析,乙毗咄陆可汗走死吐火罗,叶护阿史那贺鲁先是引唐军西进,击败乙毗射匮可汗,继而又叛唐自立,结果被唐将苏定方击败俘虏,西突厥覆灭。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西亚,阿拉伯人趁着拜占庭帝国和波斯萨珊帝国的争斗而崛起,强大的穆斯林军队先是将拜占庭人压制在小亚细亚半岛一带,之后挥师东进,在卡迪西亚大败波斯王相鲁斯塔姆率领的萨珊精锐,阵斩鲁斯塔姆,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带着大批贵族仓皇东逃,首都泰西封随即陷落。波斯帝国濒临崩溃,阿拉伯人趁势大举东进,在尼哈旺德,穆斯林将军努曼率领三万人再次击败了波斯人东拼西凑的十五万人马,主帅菲鲁赞在逃亡中被杀,从此萨珊王族失去了对波斯故地的号召力,伊嗣俟三世逃到呼罗珊地区的首府木鹿城苟延残喘。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的晚唐军队形象
阿拉伯人的大举东进使地处乌浒水域的中亚诸国倍感恐慌,以吐火罗为首的各国为了抵御阿拉伯人的攻势,选择支持伊嗣俟三世的复国行动。可是仅靠这些国家的实力难以与鼎盛的大食帝国相抗衡,伊嗣俟三世也在一次召集乌浒水域诸国支援之时,因发生兵变而遇害身亡,波斯残余势力又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而恰在此时,唐朝在与西突厥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势力抵达乌浒水域,从而开始了与阿拉伯人的正面对抗。
二、“波斯都督府”的兴衰
早在贞观十一年(637),波斯首都泰西封危急之时,伊嗣俟三世就派过使者向唐朝求援,因为路途遥远,波斯使者经过一年的跋涉才抵达长安,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
贞观十二年,(波斯)遣使者没似半朝贡,献活褥蛇,状类鼠,色正青,长九寸,能捕穴鼠。
这就是波斯使者第一次觐见唐朝皇帝的情景。当时,西突厥地处唐朝和波斯之间,且屡次与唐朝为敌,阻断了唐帝国和波斯的通道,所以唐军无法支援波斯。伊嗣俟三世死后,其子卑路斯继立,时值唐高宗在位,大唐在与西突厥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势力深入中亚,兵临乌浒水域诸国。已是穷途末路的波斯王子卑路斯终于找到了可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抗衡的势力,于是他再次向唐求援。据《册府元龟》记载:
(永徽)五年五月,大食引兵击波斯及米国,皆破之,伊嗣俟之子卑路斯走投吐火罗,遣使来告难,上以路远,不能救之。寻而大食兵退,吐火罗遣兵援立之而还。
古画中波斯人的形象
可能是考虑唐军初入中亚,立足未稳,且战线绵长,唐高宗并没有答应卑路斯的请求,结果阿拉伯人趁势攻破了木鹿城,卑路斯无法立足,只能逃奔吐火罗。阿拉伯人的兵威让吐火罗等国倍感压力,他们一面派兵护送卑路斯回波斯,在赛因斯坦首府疾陵城继续召集波斯故地的各方势力牵制阿拉伯人,一面遣使到长安朝见唐高宗,请求归附。而在此时,阿拉伯人也意识到唐帝国势力深入中亚将对穆斯林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于是在攻占木鹿城的次年,大食帝国遣使入唐“朝贡”,很明显,朝贡是假,与唐朝争夺乌浒水地域的控制权是真,阿拉伯人也肯定不希望唐朝成为波斯人复国的后盾,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唐高宗并没有理会阿拉伯人的要求,面对中亚这片对中原王朝来说既陌生又充满神秘的土地,唐人的开拓欲再次被激发,而针对时下形势,高宗也意识到波斯人的复国运动对于牵制阿拉伯人的扩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控制乌浒水域诸国更可以此为基地与大食帝国对抗,进而开拓新的疆域。于是,在中亚诸国和波斯人的一再请求下,龙朔元年(661),唐高宗派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接纳于阗国以西、波斯以东的中亚十六国归附,以各国辖境建置都督府,以其王都为治所,属部为州县,共置羁縻州八十八处,县一百一十处,军、府一百二十六处,具体为:
以上各都督府隶属吐火罗道,归吐火罗叶护管辖。由此,唐朝的西方疆域北至咸海,南达赛因斯坦的疾陵城,达到了历代中原王朝的极限。因“波斯都督府”地处抗击阿拉伯人东进的最前沿,加之萨珊王族在中亚各地还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于是龙朔二年(662)正月,唐高宗遣使颁诏册封波斯都督卑路斯为波斯王。
唐朝收纳乌浒水域诸国及对波斯复国行动的支持意味着正式与大食帝国走向对立。阿拉伯人不甘于唐帝国在中亚坐大,于是开始寻找盟友共同对抗大唐,他们选中了吐蕃。吐蕃兴起于青藏高原,松赞干布时期统一了西藏地区,形成了以悉补野氏为核心、诸羌为主体的统一奴隶制帝国。松赞干布遣使与唐朝通好,迎文成公主入藏,被唐太宗册封为西海郡王,使得吐蕃与唐朝共同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但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相禄东赞摄政,由于内部渐趋稳定,吐蕃开始寻求对外扩张。因为南路有喜马拉雅山脉阻隔,吐蕃只能选择向北扩张,于是开始与唐朝发生冲突。为了应对强大的唐帝国,吐蕃也急于寻求盟友,就这样大食与吐蕃一拍即合。当时,阿拉伯人控制的呼罗珊都督府与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隔乌浒水对峙(乌浒水以南归大食、以北归大唐),唐朝在与中亚诸国毗邻的西突厥故地设置了昆陵、濛池等都护府,均隶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为了配合阿拉伯人对抗唐军,吐蕃于龙朔元年(661)进兵安西通往中亚的要冲护密,意欲切断吐火罗与唐朝的联系,并在次年对安西四镇发起进攻,挑拨龟兹、疏勒等国反叛唐朝。安西大都护苏海政受命与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濛池都护阿史那步真率军前往平叛,可是大军刚出发不久就出现了内乱。阿史那步真与阿史那弥射素有旧怨,早年因为争夺汗位,阿史那步真曾谋杀阿史那弥射弟侄二十余人,所以二人水火不容。此次借着出征之机,阿史那步真为排斥异己,向主帅苏海政诬告阿史那弥射谋反,苏海政为之震惊,情急之下不辨真伪,假称朝廷派使臣犒劳三军,召集诸将到中军大营。阿史那弥射不知有诈,率领部下前来领赏,结果到了大营就被苏海政的亲兵拿下斩首。阿史那弥射被冤杀导致其部下叛唐而归附吐蕃,唐军内部大乱,苏海政无力与吐蕃再战,只得用金银财物贿赂吐蕃人讲和。至此,西域形势大变,昆陵都护府建制无存,致使濛池都护府及吐火罗诸国与中原内地的交通再度断绝。阿拉伯人趁势于龙朔三年(663)发动进攻,大破波斯、吐火罗诸国,建立仅两年的“波斯都督府”沦陷,卑路斯逃亡吐火罗。
三、战争的延续
波斯王卑路斯一直没有放弃复国的理想,但由于唐朝内地暂时无法提供援助,单靠吐火罗等国和孤悬西陲的唐濛池都护阿史那步真的帮助显然不足以抵御阿拉伯人的进攻。乾封二年(667),濛池都护阿史那步真暴卒,其部将率众归附吐蕃,西域局势再度大变,阿拉伯帝国趁势大举进攻,大破吐火罗,卑路斯无奈只得远走大唐,于咸亨年间入长安,被唐高宗封为右威卫将军,直至数年后离世,卑路斯再也没能返回波斯故土。
卑路斯去世后,其子孙在唐朝的扶持下相继返回中亚继续谋求复国,可面对强大的大食帝国,他们的复国行动一次又一次失败。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右羽林大将军、安西大都护高仙芝率三万安西军与阿拉伯人战于怛罗斯,由于葛逻禄人的叛变,致使唐军战败。天宝十四年(755),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安西军大部东调平叛,从此,唐朝再也无力争夺中亚,波斯人的复国运动终成泡影。
“波斯都督府”,这块曾经唐王朝最西端的领土,虽只是昙花一现,但它的存在却说明了唐朝国力的强大和对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而国与国之间的碰撞更促使了大唐文明的繁盛与远播。直至今日,海外的华人聚集区仍以唐人街为名,可见世人对那个辉煌时代的无比追念和向往。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8期」
「李大鹏,文史作家」
版式:刘 丹 刘 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