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中期检查情况一、研究进展情况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本课题包括七个子项目:1、《全先秦文》编纂整理与研究;2、《全西汉文》编纂整理与研究;3、《全东汉文》编纂整理与研究;4、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包括七个子项目:1、《全先秦文》编纂整理与研究;2、《全西汉文》编纂整理与研究;3、《全东汉文》编纂整理与研究;4、《全三国文》编纂整理与研究;5、《全晋文》编纂整理与研究;6、《全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7、《全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

考虑到先秦一段近代以来新出土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正在讨论中,对有些出土文献的真伪、时代、缀合及具体释文,学界看法分歧较大,因而暂不纳入,《全先秦文》只整理传世文献部分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已收入之出土文献,严可均之前出土而严氏失收的文字文献包括在内。

汉代以后各部分分为传世文献编校和出土文献辑校两部分。传世文献的基础材料是严可均的《全文》,但严辑《全文》漏收、错收之类的情况不少,因而必须对其来源文献逐一检阅,作进一步的辑佚和校勘工作。在严辑的基础上,增补一百多年来新出土文献,数量甚钜,应是本项目的最大特点。

自立项以来,首席专家赵逵夫教授同各子项目负责人就全书体例、工作进程、组织工作等问题广泛交换意见,制定了“《〈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凡例》”和项目年度计划;各子项目负责人结合各自课题的实际情况,在总《凡例》的基础上作出了细化工作条例、补充规定和工作计划。2011年4月24、25日,课题组邀请专家组召开了课题论证会,项目设计和计划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肯定。项目进行过程中,首席专家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小型讨论会等形式,始终与各子项目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和交流,了解项目的进展,促动项目的进行。从各子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课题总体进展比较良好。

(一)“《全先秦文》编纂整理与研究”进展情况

《全先秦文》编纂整理工作由赵逵夫教授主持。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总共召开了四次讨论会,讨论项目的体例以及重点、难点问题,并进一步完善了《〈全先秦文〉凡例》。2012年以来,项目组召开了两次讨论会,对每位成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讨论解决。该部分的作者简介、文字校勘、辑佚等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及时吸收了一些最新的校勘和辑佚成果,正在修改加工,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

(二)“《全西汉文》编纂整理与研究”进展情况

《全西汉文》编纂整理工作由南开大学张峰屹教授主持。该项目已经完成文献辑校工作,正由张峰屹、余才林二人进行统稿,预计今年年底可完善成稿。同时,《全西汉文》子课题组,有三篇论文以专栏形式刊发在《文学与文化》2013年第4期,分别是张峰屹《严可均辑校〈蜀王本纪〉之误漏举要》;余才林《严辑〈全汉文〉指瑕》;陈家宁《铜器铭文中所见的王莽改制》。

(三)“《全东汉文》编纂整理与研究”进展情况

《全东汉文》编纂整理工作由四川师范大学万光治教授主持。目前,项目的资料搜采工作已经大部分完成。严辑漏检的文献与当代学人著录的两汉文章总集已基本收集到位,正在检阅、归类和校勘之中。增补的简帛文献已达六千余条。搜集到的两类文献已经完成编目,并分配给相关成员进行校勘整理。古今学者研究成果的甄别与采录工作也在进行之中。少数尚未搜集到位的文献资料正在努力查阅与寻觅。

(四)“《全三国文》编纂整理与研究”进展情况

《全三国文》编纂整理工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和郑州大学王书才教授主持,现已完成初稿,正在进行修改加工,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现在成形的新的《全三国文》,传世文献部分共收录作者304人,文章(一书算作一篇)1846篇。较之严可均《全三国文》增加533307字。出土文献部分,总字数为906644字。远超严可均原书金石文献的7846字。《全三国文》整理后,全文一共1947973字。

(五)“《全晋文》编纂整理与研究”进展情况

《全晋文》编纂整理工作由西北师范大学韩高年教授主持。目前,课题组完成了详细核查两晋时期文章的作者和存佚情况的工作,基本弄清了两晋时期文章的作者和存佚情况。同时,传世文献的录文和收集增补工作已基本完成。负责各部分的编校者,正在进行编校工作,校勘工作大体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左右。辑佚工作还需进一步做工作。出土文献部分的搜集、编纂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工作量尚大。

(六)“《全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进展情况

《全南朝文》编纂整理工作由福建师范大学陈庆元教授主持。目前已基本完成传世文献的录文与校对工作,但对作家、作品的排序,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考证才能确定,这部分的工作量还比较大。辑佚工作,重点搜集各类墓志、别集、类书、史书等资料,《全宋文》从石刻、墓志及其他文献中只辑得佚文数十篇;《全齐文》目前只辑得全文八篇,残文一则;《全陈文》从石刻史料等各种文献资料中辑得佚文及存目十余篇。辑佚部分还做得不够,特别是对石刻文献、宗教典籍等方面应该更深入挖掘。

(七)“《全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进展情况

《全北朝文》编纂整理工作由西北大学韩理洲教授主持。目前进展比较顺利。《后魏文》已基本完稿,并开了两次审稿研讨会,正在编排顺序,进行文稿的最后修改加工。《北齐北周文》已接近完成。《全隋文》进行了约百分之五十。

七个子项目的工作量都相当于一个重大项目。既有对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等的断代、校勘、纠误、作者研究,也包括搜集、考辨、补充佚文,还包括对汉代以后新出文献的考、校等工作,工作量很大。

各子项目在进行中发现严可均《全文》一书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失收文献多,断代方面错误不少。而一百多年来出土的大量文献对于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有很大意义,然一般学者检索隋代以前集部文献,除已有别集出版的不多作家之外,都只是依据严书,很多问题的论断只在严书的范围中进行,不能不影响到我国对隋以前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的研究。大家决心为奠定传统文化研究的良好基础搞好这个项目。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一)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目前,各子项目的传世文献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在文献校勘方面尽量选用校勘精良的本子为底本。传世文献的辑佚,充分吸收前人的辑佚成果,如参考《玉函山房辑佚书》、《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黄氏逸书考》等书。新出土文献方面充分吸收集大成性著作,如《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石刻史料新编》、《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以及《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等。还查找了2010年以前主要考古类期刊,如《简帛》、《文献》、《文物》、《考古》、《文物春秋》、《考古与文物》、《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吸收其中的文献发现、辑佚与整理的篇章。同时还查阅了大量方志,如《山东通志》、《增修登州府志》、《重修滑县志》、《闻喜县志》等,从中辑补了部分佚文。

基础书籍和资料,项目组利用项目基金进行购置;一些大型的类书、丛书,主要利用各单位图书馆的馆藏进行查阅和复印;一些罕见材料派人或托人从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地进行复印、拍照或网络传递。

(二)学术会议

2012年3月9日至12日,西北师范大学举办“2012海峡两岸先秦文化高层论坛”。

2013年9月21日,西北师范大学举办“第三届骈文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11月28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3年12月15日,《文学遗产》编辑部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前沿问题中青年学者研讨会”。

(三)学术交流

赵逵夫教授、韩高年教授、杨晓斌教授、丁宏武教授、杜志强副教授、董芬芬副教授、王兴芬副教授、王浩副教授于2013年9月21日参加“第三届骈文国际学术研讨会”。

赵逵夫教授于2013年11月23日参加由《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研讨会。

赵逵夫教授于2013年11月29日参加南京师大“《史记》校点修订本座谈会”。

赵逵夫教授于2013年11月30日参加山东大学“《子海》成果发布会”。

赵逵夫教授于2013年12月6—8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与暨南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走向与方法高峰论坛”。

董芬芬教授于2013年10月10—13日参加由《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山大学中文系与《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赵逵夫教授、韩高年教授、董芬芬副教授、王浩副教授于2013年12月25日参加“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前沿问题中青年学者研讨会”。

陈庆元教授参加台湾中央大学举办的“世变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学术研讨会。

四、下一步研究计划与工作方案

因该项目包括从远古至隋代属于集部的全部文字文献,跨越时间长,每一段上有其具体特征(如先秦一段很多作品的真伪争论大、异文多,汉代多简帛文献,魏晋以后多石刻文献),而且整个项目启动之时的工作基础也不一样(先秦和北朝已进行多年),各校在文献资料方面的工作条件也不一样(共有十多所高校专家参与),故各子项目在过去三年多的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先在作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已有文献的校录工作,有的在作其他部分的资料收集、输入等前期工作,有的在做搜集新材料的工作,有的是先搜集严书失收的佚文或出土文献等;还有几个子项目又将所承担任务具体分配给参加成员,而不是分项(严可均书已收文献之重新整理校勘,佚文辑补,出土文献的搜集整理等)开展工作。所以,首席专家要求各子项目负责人尽可能按所承担整理文献的时间先后,从早期开始,先拿出部分较完整的成形文献,以便总结经验,进一步统一体例、行文格式、引文依据等。这样,利于总结、交流进展中的经验,讨论一些共性问题,解决疑难。现在,虽然各子项目的进度不一,但都能拿出可供讨论的初稿。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主要有:

1、今年7月13日—14日,拟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审稿讨论会”,请各自项目负责人、骨干成员和中华书局的编辑参加,拟就各子项目所提供的初稿进行审阅交流,对所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

2、根据目前的经费情况,可保证三、四个子项目结项出版。对于先完成的子项目,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先交出版社,争取先行出版。这样,一方面可以较好地促动在研子项目;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较充分地听取学界的批评意见。以免由于经费少、困难大而使大家泄气,使整个项目功亏一篑。然后再申请经费,完成后续工作。全部出齐后,再作进一步修订,统一出版。

五、成果宣传推介情况(开题论证会、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等)

本项目于2011年4月24、25日召开了论证会,邀请了清华大学傅璇琮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刘跃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过常宝教授、兰州大学张崇琛教授、西北师大古籍所霍旭东教授、郝润华教授成立专家小组,各分部负责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张峰屹教授、福建师大文学院陈庆元教授、四川师大万光治教授、西北大学文学院韩理洲教授、西北师大文学院赵逵夫教授、韩高年教授等都参加了会议。中华书局古代文学编辑室主任俞国林博士、编辑马婧博士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时,专家组形成了论证结论。2011年5月,将专家组的论证结论以及课题的实施情况制作成简报,报送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2年6月向全国哲学科学规划办公室报送中期检查一份。

2012年11月向全国哲学科学规划办公室报送年度检查一份。

《全西汉文》子课题组,有三篇论文以专栏形式刊发在《文学与文化》2013年第4期,分别是张峰屹《严可均辑校〈蜀王本纪〉之误漏举要》;余才林《严辑〈全汉文〉指瑕》;陈家宁《铜器铭文中所见的王莽改制》。

二、研究成果情况

2012年以来,项目组成员出版著作7部,1部获第26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2部获甘肃省社科三等奖;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文献》、《史学月刊》、《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6篇,9篇被《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1篇获第二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

(一)《全三国两晋南朝文补遗》

《全三国两晋南朝文补遗》由韩理洲教授主编,2013年3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梁、陈留存的单篇散文进行辑补,共补录严可均未收文962篇,作者96人。该书收录的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皇帝的诏敕册封、王公将相的教令奏议、文人名士的赋颂论记和碑刻墓志、佛教道教信徒的寺观题记、造像记、写经题记、墓葬出土的镇墓文和买地券以及下层吏民的契约文书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交融、宗教活动、民俗风情等。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文献材料。

(二)《古典文献论丛》(增订本)

赵逵夫教授的《古典文献论丛》(增订本)于2014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收录作者从文献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论文40余篇,分为六辑,内容包括简牍、帛书、敦煌佚书、先秦诗文、汉魏六朝文学、神话小说与训诂等。作者将传统手段与现代科学理论、方法结合起来,对前人未曾关注过的一些问题加以揭示和探索,对旧说多所纠正,有的论文在学术上有大的推进。本书各篇除结论上的学术价值之外,在文献学的运用方面,也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三)《中古文学续稿》

陈庆元教授的《中古文学续稿》于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在作者《中古文学论集》之后,又一部对中古文学、文献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专著。

(四)《春秋辞令文体研究》

董芬芬副教授的《春秋辞令文体研究》,对春秋时代的盟书、起誓辞、诅辞、祝嘏辞、诔文、誓师辞、策命、书牍、国书、外交辞令、诤谏文辞、议论文辞等十二类常用的辞令文体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每一种文体应运而生的文化礼仪背景,揭示了文体与礼仪之间的依存关系及春秋文体盛衰的深层原因,概括每一种文体的结构要素和文体特点,指出每一种文体对后代相关文体的影响。该书把春秋辞令文体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中分离出来,给予文体方面的系统研究,开拓了春秋文学的研究领域,扩大了先秦散文的研究内容。该书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2012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并获甘肃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五)《葛洪论稿——以文学文献学考察为中心》

丁宏武教授的《葛洪论稿》以唐修《晋书?葛洪传》的述评为基础,以文学文献学的考察为中心,突破以往主要局限于宗教学领域的研究视阈,对葛洪的生平著述、思想倾向、人生追求以及学术成就重新进行梳理和探讨,力求还原比较真实的葛洪,也为重新认识和评价学术史上的葛洪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该书2013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甘肃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六)《汉赋存目补遗与辨证》

万光治教授的《汉赋存目补遗与辨证》一文刊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本文补录汉赋存目17篇,辨证今传汉赋非汉人所作者5篇。这一成果有助于《全东汉文》的辑佚、存目与辨伪。

(七)《古今注校笺》

牟华林副教授的《古今注校笺》,2014年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虽以晋人崔豹《古今注》作为校笺对象,但却为作者积累了部分与编辑《全东汉文》有关的资料,比如东汉伏无忌的《古今注》,散佚之后存于类书、总集等文献,今虽有清人辑本,但错漏之处未曾得到纠补。故作者校笺此书,既有助于《全东汉文》的增补,亦可纠正辑本伏侯《注》之错漏。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上一篇: 《轶事》~猎
下一篇: 张俊韬:坛子的轶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