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浅析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浅析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浅析报告文学的“文学性”CANGSANG··008·一、文学性在报告文学中的至关作用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具有三大特征: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我们不能只重视前两个特征文学性同样很重要。

CANGSANG· · 2008 · 2一、文学性在报告文学中的至关作用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具有三大特征: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我们不能只重视前两个特征,文学性同样很重要。报告文学和新闻通讯有类似之处,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受关注事件第一时间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它不能虚构人物、情节,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排在首位。但是,报告文学也可以有选择和提炼地来描写真人真事和追踪事实报道。“文学性”是报告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有形象的细节。报告文学也不同于小说,虽然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在艺术形象性上却有一定的要求。自然人物特写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但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作品感染力。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如果这些“文学性”融会贯通到报告文学中,那么“报告文学”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二、当今部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严重缺失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中“报告”多、 “文学”少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文学表现力逐渐趋向弱化。1.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但缺乏文学性的作品其生命力也不会长久。报告文学的阅读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报告文学的属性是文学,是让人在美学享受中受到感染的文学形式。所以,我们在认识和感受报告文学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按虚构文学的标准和要素来衡量。针对当前报告文学创作中存在的文学性不足的问题,评论家李炳银认为,近年来报告文学的文学表现力、生动形象性确实有弱化的趋向,作家的文体自觉性显然不太强。很多作家只是满足于对事实和对象的机械描述,过多地受制于真实性而忽略了对真实对象的主观把握和文学艺术的表现 [1]。笔者也认为,在认识和感受报告文学文学表现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报告文学自身的特性和可能,千万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地按虚构文学的标准、要素来衡量报告文学。它的现实性与力度、思想认识深度、超前的意识和理想精神、使命感、忧患情怀和人文自觉等,都会在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接触报告中分别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冲击和触动。2. 部分报告文学作者文学修养有待提高。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认为,如今报告文学缺乏“文学性”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作者对已有的材料不能按文学艺术创作要求进行取舍、加工、提炼等精细处理,其次是一些作者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报告文学文体,对这种体裁缺乏基本理解和认识。

而且现在不少作品是经某些单位、部门和某个领导授意产生的,所以这些作品不可避免地被加以更多的“报告”。近年来,虽然报告文学作者队伍越来越大,但有文学性、能使读者读下去并“买单”的作品却越来越少 [2] 。笔者认为,当前报告文学引起读者强烈不满的主要原因是文学性差,而文学性差的报告文学多是非作家的作品。一批挂着“报告文学”招牌的“贴金文学”、 “马屁文学”,堂而皇之地迈进了报告文学的作品行列。这类报告文学在关注的对象上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与纯正报告文学作家对报告文学文体规范的坚守相比,这样所谓的“报告文学”作家理当汗颜。三、 90 年代报告文学“文学性”特点的体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报告文学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笔者从“文学性”的角度作进一步的阐述。 90 年代报告文学纠正了 80 年代中后期以问题报告文学为代表的报告文学创作重理性轻文学的偏向,使它们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所以我们看到 90 年代的报告文学是较之成熟的。概括说来,与 80 年代相比, 90 年代报告文学在“文学性”方面主要有如下发展和特色:1. 更着重向人情、人性与人生的深层挺进。报告文学的相当一部分是从人物通讯发展而来,甚至至今还有一些作品很难与人物通讯严格区分。

如以穆青为代表的以写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为主的创作,就非常具有“时代典型”特征。张健的《辉煌的悲怆》也以散文笔调和新的叙述话语,从生存体验与生命本相方面去探索人生的哲理意义;赵瑜的《马家军调查》则因借鉴小说等兄弟艺术的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马俊仁等复杂人物在典型塑造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因而有人认为它在“刻画人物方面,起码不输给时下任何一部小说”[3]。2. 表现出“史诗”特色。新时期前期即问题报告文学兴起之前,报告文学作家们对“文”学性是重视的或者说是追求的,而且也颇具特色。如李存葆、王光明的《沂蒙九章》,继承和发展了 80年代李延国等人的风格, “厚重、深沉、粗犷,泰山一样巍峨、雄伟,充溢着阳刚之气”, “读之,俯拾皆是豪情,处处都是刚强,时时透着热爱”,表现了“惊心动魄的壮美”[4]。文乐然的《走向圣殿》等作品, “抛开走惯的路子,把报告文学与抒情散文、意识流小说、诗歌、书信、日记等不同文学体裁融会在一起,结合成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当然,仍是以报告文学为主。它强调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它扬弃了纯客观描写,展示了作者整个心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投入,达到了主客交融、物我一致的境界”[5]。

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浅析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贾 彤摘 要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能引起人们注意的事件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读者。但是现今报告文学创作中“报告”多、 “文学”少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报告文学作者文学修养必须提高,不能只会“报告”,而缺少了最重要的“文学性”。关键词 新时期 报告文学 文学性文学艺术(下转第 243页)238 - -DOI:10.13514/j.cnki.cn14-1186/k.2008.02.002

上一篇: 国旗下的讲话|“学习雷锋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发言稿
下一篇: 人生的三个价值阶层,看看你正处于哪一层?|老衲成长手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