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茂创始人口述 | 徐万茂:办企业头脑要活,做教育脚步要实
引言:2017年11月3日,胡润百富第10届“最受尊敬企业家颁奖晚宴”在北京举行,华茂集团创始人、华茂教育集团董事长徐万茂获得“2017胡润终生成就奖”。该奖项旨在表彰长期以来对中国民营经济具有深远影响和强大推动力的企业家,素来低调、务实又勇于创新的徐万茂,实至名归。
在中国数以千计的民营企业中,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屈指可数,因为它投入大,收益慢。而就是这样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事业,徐万茂一做就是半个世纪。
徐万茂创业说:“做企业,头脑要活;做事业,脚步要实。在教育事业里一路走来,我只有两句话:不要轰轰烈烈,学会踏踏实实;不要狂风暴雨,学会细水长流。”
烧出的诚信
照亮山坳坳通向世界的路
华茂前身是1971年成立的云洲乡竹编工艺品厂,我们是做工艺竹编起家的。宁波四明山区多毛竹,当时我是一个山区篾匠,和山民们一起靠做些竹编制品来营生。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把竹编厂带到了一个有国际工艺品需求的大市场,在那年的广交会上,我靠着蕴含祖先智慧的竹编工艺签下了百万海外订单。
但老外的生意并不好做。首先,产品质量要统一,其次,时间短任务重,竹编厂一共五六十人,即使全员上场,平均每人每天也至少要做100多只才能完成订单。这样的工作量即使是做最简单的竹篮子都不可能完成,更别提这种编织难度大的工艺品了。所以我就想把山区里能编能织的农户都组织起来,既能解决订单难题,又能帮大家打开一条创收的渠道,算是两全其美。但按照当时的规定,所有农民的生产活动只能在生产队里进行,个体农户之间的直接交易还是禁区,像我们这样跨村、跨乡、跨县地组织生产资源,可谓困难重重。
本着为国家挣外汇的出发点,我最后还是调动起了山里的农户,带头和质检员们到山里挨家挨户做培训,如火如荼地搞生产。但临近交货期的时候,验货的外商提出,一批10万元的工艺竹编产品“小苹果”中,部分果篮的盖子和篮体合不上。我于是便把心一横,当着外商、县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领导、全厂员工和几百个篾匠师傅的面, 将这批价值10万元的产品一把火烧了。1978年的10万元,对于我们这样一家自负盈亏的小厂来说,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但是我们豁出去了。后来“诚信是生存之本”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这把火烧出的“诚信”让工厂的员工、各地的加工户都咬紧牙关抓起产品的质量来,也烧出了工厂的金字招牌。没过多久,工厂就接到了500万元的新订单。1985年, 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邀我赴澳大利亚考察,我成为宁波市第一个出国考察的农民企业家,这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这也为华茂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郁郁竹海
孕育出华茂的“教育梦”
竹编厂业绩蒸蒸日上,没过几年,年产值就做到了近百万元,但我并不想被眼前的利益所限,毕竟仅仅守着一根小小的竹子,是做不出大文章的,所以我开始筹划从工艺品生产转向教学具。
选择转型做教学具,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来当时教学具在中国还是空白,市场潜力巨大;二是做教学具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有益,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尤其教育还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这比眼前赚几元外汇的意义大得多。于是,我就开始琢磨用竹、木资源生产中小学劳技器材,既实现企业转型也为国家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确定了这个大方向,我们就在1981年创办了鄞县云洲乡文教科技器材厂,开始投身教学具产业,还注册了中国第一个教学具产品的“七色花”商标。
万事开头难。由于当时劳动技能教学还一直被忽视,而且教育产品必须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学校才会大量订购、使用,所以开始的前8年,我们年年亏损,全靠原先竹编厂赚的钱贴补。为此,我六次赴京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介绍我们的想法和产品,教育部史无前例地为我们组织了将教学具作为教材辅助手段的审定流程工作,使我们成为中国课堂上手脑并进的素质教育的创始者。
1989年,为了更好地招募人才、更快地了解市场动态,我们顶住各种内部风波和压力,走出山坳坳,告别青竹林,把产品的研发、销售整体迁移到宁波市区。1991年9月,我们生产的小学自然制作材料(教学具)通过了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产品通过教材进入了中国的教育系统。后来,我们更是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下,在1992年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小学教材配套学具的研究机构——宁波劳动技能教育器材研究所,由我担任研究所的所长,而且我们研究所不花国家一分钱,从全国各地聘请了80多位专业人员,共同研究教材、研制学具。
到了1996年,“七色花”教学具已经有了十大系列两千多个品种,每年供1亿多的中小学生、幼儿使用,并且斩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智力开发金奖。这一次转型,让华茂真正开始与教育结缘,意识到“教育产业是一个可以深度开发、前景广阔的市场”,并为后来的“教育产业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立家
华茂也将用百年坚守回馈教育
1998年,我们用5亿元自有资金,创办了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那一年,我们受邀参与鄞县的开发工作。关于怎么用好这500亩的土地,我们华茂董事局有过一场激烈的讨论:投资地产还是投资教育?董事局大部分认为做教育吃力不讨好,投资房地产回报多、来钱快,但我还是坚持选择教育。此后,我们又先后联合浙西当地优质的教育资源,相继创办了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并在2015年创办了宁波华茂国际学校。
从2000年起,根据华茂当时的产业结构,经多方论证,董事局最终一致认为华茂应该不忘初心。华茂以教育立家,应“取之于教育,用之于教育”,向教育行业发展。而这一发展理念,最终明确成了华茂的“三三一”战略。所谓的“三三一”战略就是, 三个独特:“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独特经营理念,“教育产业与教育事业相互促进”的独特产业结构,“制度大于总裁”的独特管理法则;三个工程:中国最具实力的教仪装备生产基地,中国最具特色的民办学校,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论坛; 一个愿景:商学求索,百年华茂。
2006年,华茂明确了“企业跟着教育走,以教育为终身使命”的发展方向。也正是在这年,我宣布“弃商从教”,离开总部去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上班,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和公益慈善。
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华茂的成长嬗变之路,正是中国教育事业快速崛起的缩影,所以我们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2020年,由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和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共同担任主席的首届东钱湖教育论坛在宁波举行。2021年,由我发起创始全球首个美育大奖——华茂美堉。我们希望通过搭建打造华茂美堉奖、东钱湖教育论坛等中外美育交流平台,向世界讲述“中国教育故事”。论坛至今已举行了四届,美堉奖颁奖已举行了三届,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许,特别是为美育事业的发展播下了种子。
除了打造“华茂美堉奖”及“东钱湖教育论坛”这两张美育文化“金名片”,华茂还聚合全球顶级建筑大师“朋友圈”,历经数年投资建造了华茂美术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22幢大师创作室及华茂国际图书馆等。我们正借助文化、艺术、教育、建筑等多元语言,构建“无围墙”“国际范”的社会美育大课堂。
很早的时候,我便认定教育是一个慢事业,需要静待花开的耐心和毅力,认准了就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跟风、不眼红。一路上,我们面对过不少诱惑,不管是在各地办校还是兴建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有很多人表示希望共同开发,但我们都拒绝了,因为他们所追求的利益跟我所设想的利益不一样。
教育是一个纯粹的事业,如果想赚钱,就不要搞教育,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 也是对自己家族的要求。2008年的时候,我带着家族成员签署了共同协议,要求家族成员对“华茂”主动承担无限责任,只享受有限权利;只享受企业的红利分配权,不享受其他特权;只继承“华茂”的资产管理权和企业经营权,资产所有权不归个人所有。我希望通过将家族、企业、教育事业之间的人与人、人与权力、人与资产之间的关系问题用契约的形式加以固化,达到“百年华茂、百年树人”的目的。
华茂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做企业,头脑要活;做事业,脚步要实。回望来路, 特别是在教育事业里一路走来,我只有两句话:不要轰轰烈烈,学会踏踏实实;不要狂风暴雨,学会细水长流。
华茂人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教育。近些年来,有感于时代迫切需要扫“美盲”,华茂教育致力于对美育的追求。
不忘初心
华茂教育“ 三大”育“ 四爱”全新理念
华茂美育的初心是什么?
从大的讲,这是国家教育的大方针: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从小的讲,其实也是我个人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我们那个时代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扫“文盲”,而现在,应该是扫“美盲”。
这就是华茂人对美育工作为什么如此心心念念的初心。华茂在办学初期提出了独特的“承认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华茂又提出了用“三大”育“四爱”的全新教育方法。
所谓“三大”,就是“大教育、大艺术、大美育”。“三大”的目的就是培育“四爱”,落实学生的今天、明天、将来,能够拥有“四爱”:“爱党、爱国、爱家庭、爱生命”。教育不只是孤零零的学历教育,如果认为学历教育代表全部教育的话,这是一种误导。
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分为两部分: 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即终身教育)。美育也是这样的,美育最关键的是三部曲:“家庭美、学校美、社会美”,缺一不可。美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不只是画画画、唱唱歌、跳跳舞。
秉持这一理念,这些年来,华茂美育已经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美育计划,更已经实实在在地做了很多事情。学校是美育主体,华茂教育在“16字”教育理念的坚持中, 倡导让“100个孩子100个世界”、努力推动“三大”育“四爱”,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专家点评
周志丹(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教授)
一把火烧出的“诚信”,淬炼的是企业良好的社会声誉。致敬甬商拓荒牛徐万茂,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手工艺制作者,到全国驰名“七色花”品牌创始人,“百年华茂、百年树人”的守望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华茂,将用百年坚守回馈教育,彰显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青年学生或初期创业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企业家的艰苦奋斗精神,将创新与传承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保持那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还要有更多的社会责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