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情感与立意,此外,它需要艺术和表情达意的各种表现技巧。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散文创作的几个问题,如何立意、选择意象并创设意境。我们往往在诗歌写作中讲到意象与意境,其实散文写作同样也需要合理地选择意象与创设意境。
一、散文的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意见、明确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本的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与写作意图。散文的立意具有以下特点:丰厚的审美意蕴、人性的真善美、立意的多样性、现时性价值。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四点:现时性价值,即时代性。散文写作讲究开与合。“开”即写开,可以把笔触延伸至古今中外,如余秋雨《废墟》从眼前的废墟写到文化的废墟、文学的废墟,文中共出现废墟60次,这60个废墟中却包涵着不同的审美意蕴,但最终作者将立意点落在了当下,阐明了现代人对待废墟的态度应是宽容、辽阔、气度与浩瀚。应该要“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这里即是散文写作的“合”。做到了开合有度,也就做到了我们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
如何立意
写作者应注重立意意识的强化:想写、要写、要发现、要寻求寄托物.
写作者应注重写作对象的选择:
1、考察客体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也就是你选择的对象是否能够具有美的特质。如在中文的语境中人们对柳与离别、月与乡愁、月桂与相思、梅兰竹菊与君子气节等都有共同的审美认知,选择这样的意象,容易让文章产生丰富的审美意蕴。
2、考察客体的新颖度、可接受度、普遍性意义
选择散文写作对象时还需要考虑到它的新颖度。如闽北作家张建光散文《江淹之花》中就选取了丹桂来写江淹的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用丹桂两头苦,根苦花苦,将丹桂的特点与江淹的身世命运和贬居浦城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使丹桂这一意象产生了新的审美意蕴。
3、主客体的反复撞击、持久思考、深入开掘
这里需要的是写作者对写作对象甚至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做长久持续深入地思考,从普通的自然之景、生活之事、平凡之人中感受真、善、美,即炼意。冰心在《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一文中说,她的散文《一只木屐》的构思长达十五年之久。原因就在于找不到中心思想,即立不好意。但那只飘荡在海面上的木屐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中,直到十五年后的一天,她突然想到了这只木屐与日本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质朴的关联时,写作才突然打开了窗口。足见写作立意多么地重要。冰心的写作过程诠释了什么叫炼意。
炼意
即将自己的情感融合于触发性物象中,孕育能感动人的意象。然后去粗取精,反复锤炼,由表及里,层层开掘。发现其具有代表性层面的、普遍性意义层面的和哲理层面的各种深刻内涵,升华立意的品味。
因此,要写好散文,不单要立意,更要炼意。
我们往往在诗歌写作中讲到意象与意境,其实散文写作同样也需要合理地选择意象与创设意境。
二、散文的意象:描述+组合
散文和诗歌一样,也是借助意象来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所以描述意象、组合意象就成了散文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方式。
试着作以下练习:
武夷的山、水
请各写一段话描述以上意象,每则字数100字以上
故乡的山、水
请各写一段话描述以上意象,每则字数100字以上
意象是由现有的知觉形象或记忆表现改造成的新形象。以上我们已经完成了描述意象的过程。接下来我们进行意象的组合。请以“山水情思”为题将之前写作的片段进行拼接,并加入与此相关的古诗词,注意组合时的逻辑性。
上述练习的意象可以随意变换,但适用于意象描述与组合的训练。
关于再现性意象与表现性意象
在散文意象描绘中,我们要注意到散文意象又可分为再现性意象与表现性意象两种.
散文的再现性意象主要是一种写实性意象。特点:逼真。
表现性意象则以再现性意象为基础,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意象曲折地暗示和表现出来。特点:艺术的真实。
在散文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合理地使用再现性意象与表现性意象,将散文写得真实又不乏朦胧地美感。
三、
散文的意境创设:写境+造境
散文的意境要求:清新、深远、独特
途径一:真挚而深孕于心的情意偶然被特定的物、景、境触发而产生悸动,发生强烈感应,产生一种奇妙的激变。
途径二:触境而生意生情,再经过孕育、感悟而使物境变为意境。
途径三:因情因境而寻景寻物,甚至虚设物境来寓情寓境。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途径三,因情因境而寻景寻物,甚至虚设物境来寓情寓境。即我们所说的造境。冰心在《一只木屐》的写作过程中为了营造“空虚”“沉重”“暗淡”的意境,将原本女儿先看到的木屐写成自己一人看到。把女儿看到木屐的细节舍去了。这是为了符合意境创设的需要所作的修改,并不影响散文的真实。
在大量的学生散文作业当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立意与选材的不对等,即文题不符。因此在散文写作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立好意,选择一个最佳的承载物即意象,营造出符合立意要求的意境。果断删除那些与立意无关的细节与段落,中心突出,详略得当,方为好文。
散文理论书单:(江震龙教授提供)
蔡江珍著:《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陈德锦著:《中国现代乡土散文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陈剑晖著:《诗性想象——百年散文理论体系与文化话语建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丁晓原著:《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8月第1版。
范培松著:《中国现代散文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范培松著:《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系列·中国散文批评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江震龙著:《解放区散文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4月第1版。
李晓虹著:《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海天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南帆:《文类与散文》,南帆著:《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8月第1版。
欧明俊著:《现代小品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8月第1版。
沈金耀著:《鲁迅杂文诗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孙绍振著:《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中华书局,2015年10月第1版。
孙绍振著:《审美、审丑与审智:百年散文理论探微与经典重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汪文顶著:《现代散文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王 尧著:《乡关何处——2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王兆胜著:《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王兆胜著:《新时期散文的发展向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席 扬著:《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新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谢有顺:《散文的常道》,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姚春树著:《中外杂文散文综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史》(修订本),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9月修订本第1版。
袁勇麟著:《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第1版。
朱世英、方遒、刘国华著:《中国散文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江震龙,1962年11月生,福建政和人。1985年6月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200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理论研究会会员,福建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冰心研究会理事。出版专著、编著四部,副主编一部,参编四部。在《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丛刊》、《福建师大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代表作有专著《解放区散文研究》,论文《梁遇春随笔:独异的体悟》、《王实味:注定的悲剧典型》、《〈雷雨〉和〈法西斯细菌〉结构艺术比较》等。
文后的话:感谢福建师范大学江震龙教授一直以来对于武夷微文学的关注与支持。他看了上周一的写作课堂推送的散文书单后,建议我推送散文理论书单。他认为学习一些文学理论对于同学们的创作帮助更大。不单说,而且做,江教授很快地给我提供了一份散文理论书单,让我又再一次感受到了母校老师们的师者之风。
写作课堂的开设于我而言既是创新也是挑战。将自己的半桶水叮当响于众人之耳,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我想武夷微文学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我说得不好,写得不对,欢迎大家留言拍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