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从先秦到两汉的辞赋发展

从先秦到两汉的辞赋发展

从先秦到两汉的辞赋发展从先秦到两汉的辞赋发展——以屈原与扬雄文章为缩影摘要:我国辞赋发展于先秦时期,而后一直在变化,不断地突破前人的限制。根据史书的相关记载,在先秦时期,出名的辞赋作家共4人

从先秦到两汉的辞赋发展

——以屈原与扬雄文章为缩影

摘要:我国辞赋发展于先秦时期,而后一直在变化,不断地突破前人的限制。根据史书的相关记载,在先秦时期,出名的辞赋作家共4人,佳作共五十五篇。直到现在,仍然保存得十分完好的当属屈原赋、宋玉赋。而辞赋发展到两汉之后,不论是在题材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以扬雄为代表的辞赋作品流传至今。那么,辞赋从先秦走到两汉,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变化?接下来,在本文中,笔者将就“从先秦到两汉的辞赋发展”这一问题进行具体论述,并以屈原辞赋与扬雄辞赋为代表进行具体说明研究。此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辞赋发展;屈原;扬雄;

一、前言

辞赋文学是中国所特有的、唯美的、华丽的文学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于战国时期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汉代的时候获得了辉煌成就,在唐宋更是光彩夺目。

什么是辞?通常情况下,“辞”指的就是楚辞。由于屈原所作《离骚》就是使用的这种问题,且《离骚》影响颇为深远,所以,其也被称为“骚体”[1]。“辞”的写作是比较自由的,作者有广大的思维空间,并且句式也是自由的,通常情况下,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常用“兮”字作为语气助词。

什么是“赋”?赋指的就是根据汉字的特点,通过精心的构造,组成的精美文学艺术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传统的“赋体”文学的发展中,对于韵律、对偶以及典故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非常高雅的。

所以,这就是辞赋的发展,以及“辞”与“赋”的整体特点。那么,其在不同时期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下文中,笔者将就先秦辞赋特点与两汉辞赋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二、先秦辞赋的特点—以“屈原辞赋”为例

(一)地域特征明显

楚辞中的最高典范,则为“屈原赋”。在屈原的辞赋作品中,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些地域特点,不仅包括了屈原辞赋中我们直接就可以感知到的“楚地风物”,还包括了其呈现给我们的特色语言风貌。

例如,在屈原的作品《楚辞》中,“昆仑”即为其重要意象,寄托了屈原的高远理想与情怀。在初次前往“昆仑”的时候,屈原这到“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在这句诗中,屈原对于自己所处社会的黑暗,以及小人的诬陷,展现出了豁达之意。虽然自己愿意为了国家呕心沥血,但是仍然改变不了楚国的最终命运[2]。那种无力感,让屈原只能尝试在创作中去寻求心灵的归属。

不仅如此,在《楚辞》的创作过程中,屈原多次运用了楚地方言,记录了山川与人物,地域特征十分明显,带有十分浓烈的地域文化,有人曾经说过,《楚辞》这本书,都是楚语、楚声,所描写的,自然也都是楚物。这就是屈原辞赋的特征,用丰富的地域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怀,更有实际的地域描写,凸现作品地域特征。

(二)题材夸张浪漫

在先秦的辞赋中,各个作者就十分热衷于使用夸张浪漫的题材。而屈原作品的浪漫,更是受到了众人的认可。

例如,在屈原的作品《九歌.山鬼》中,描写爱情的浪漫诗句就有“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就好像是有人在山上啊,身着薜荔腰束女萝。”再比如,“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间。”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在山间采摘益寿的芝草,岩石磊磊葛藤四处盘绕。抱怨神女怅然忘却归去,你想我吗?难道没空来到。”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却描绘出了浪漫的情景。

(三)辞赋形式基本形成

在先秦时期,辞赋的形式就已经基本形成了。那个时候,由于《离骚》这部作品的出名,所以,其也被称为骚体赋[3]。所以,先秦时期其实就是辞赋的起源,那个时候才刚刚开始流行辞赋的概念,“新”是当时的辞赋特点。

三、两汉辞赋的特点—以“扬雄辞赋”为例

(一)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在两汉时期,辞赋表达出来的特点即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作者想要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往往不会直接阐述,而是通过站在“第三方”角度,去阐述自己心中的愤懑。比如,两汉时期非常有名的辞赋作者扬雄,则经常有意作赋,虽然很多时候他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他却总是会选择通过婉转的方式说出来,追求“曲折”的效果。在扬雄的作品《法言》中,就是使用的“问答”方式,作得通篇。而这也是扬雄的作品被后人学者所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扬雄比较出名的作品还有《解嘲》、《逐贫赋》和《酒箴》。在《解嘲》中,他阐述了自己不愿意去谄媚官场,为了当官低眉顺眼的心情。而后,他有又写下了作品《太玄》,去揭开当时社会的黑暗面纱。“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并对庸夫充斥、而奇才异行之士不能见容的状况深表愤慨:“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4]。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从这些句子中,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于自己所处社会的强烈不满。

而这也是当时辞赋的特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二)擅用比兴 意味深长

在两汉时期,辞赋中多含有比兴手法,意味深长。例如,作者扬雄曾经写过一篇咏物小赋,名为《酒箴》。这篇小赋总共分为了两个部分,前面写了打水,后面写了盛酒。虽然看似为调侃,但是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怀内心的情感。在这句诗中,朴实无华的水瓶却经常受到伤害,但是那酒袋子,却自得其乐。这是非常不公平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最终情感,意味深长。

四、先秦至两汉辞赋特点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一)变化

1.写作技术更加纯熟

辞赋在先秦时期并没有得到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到了两汉时期却达到了辉煌。写辞赋的作者,写作技术也更加的纯熟。因为前人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辞赋,可供参考。比如,扬雄在写作初期,就经常借鉴他人的辞赋作品,到了中后期,才开始了自己的“特色辞赋”创作。

2.更加重视社会现象

在两汉时期,作者在写作辞赋之时,更加关注社会现象。从扬雄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其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其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这也是辞赋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加具有实用性。

3.更加朴素清丽

最后,汉赋更加地朴素清丽,虽然不够夸张,但是不失浪漫,不论是在词汇上,还是在语言构造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建安之后的众多诗文,都是在汉赋中得到的启发。这也证明了其的优秀与先进。

(二)原因

对于先秦至两汉的辞赋变化,我们了解到了其发展的特点。而对于为什么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还需要我们具体研究。在下文中,笔者将从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三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1.经济影响

两汉时期的经济相较于先秦更加发达,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文学的发展。辞赋中也经常描写到当时的经济繁荣景象。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上林赋》,其中描写了天子田猎的恢宏气势[5]。所以,汉赋的发展不仅仅是作者的认知提高的表现,更是经济发展的表现。

2.社会风气影响

在汉初的时候,有战国游士的余风。他们非常喜欢在各个诸侯之间奔走,并且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大事,关注社会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比起先秦,大家对于国家的实事重视程度增加,这就是促进政论文发展的重要原因。比如当时的贾谊,虽然其已经被贬,但是仍旧在贬谪长沙的时候写下了《吊屈原赋》和《口鸟赋》。在这两部作品中,他感叹了自己的身世,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写法上,彰显了其作品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

五、结语

以上即为从先秦到两汉的辞赋发展特点,以及为何发展的原因。一直以来,文学的发展都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的影响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众多挫折与考验。而经历了重重考验的辞赋仍然能够流传至今,足以说明其重要性和先进性。所以,笔者认为对于优秀文化,应该加以学习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峰屹、赵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陈玉刚《中国文学通史》,西苑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

[3]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4]陈中凡《汉魏六朝文学》,商务印书馆,1929年 .

[5]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上一篇: 写作课堂|散文写作三步走(附散文理论书单)
下一篇: 重点关注!首选科目为物理、历史适合报考的专业分布,哪些专业文理兼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