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必须要有方法论自觉。
其一,要以文本文献学解读范式为方法论自觉原则,全面准确地解读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文本文献中倡导“人文经济学”的有关思想内容,提高对于这一命题提出重大意义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在一系列讲话和专题文献中提出了这一命题,并多次加以阐释。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重点提出了有关人文经济学的重要命题,点明了苏州样本的精髓,也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议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建构人文经济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学界必须肩负的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项重大使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意义深远。
其二,要通过反思批判性对话范式突破西方经济学逐利本性和狭隘知识藩篱,站在时代化唯物史观高度加以理解和把握。提出人文经济学的根本宗旨,在于要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彻底摆脱以资本逻辑为宰制的西方经济学知识藩篱的束缚,转而原创属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是西方式现代文明的经济学表达。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它视野中的“人”不是“人”,而是资本的人格化。它的根本基础和核心要义,就是如何顺畅高效地在资源配置之中完成资本逻辑利益最大化,即利益至上、金钱至上、资本至上原则。总之,西方经济学站在资本逻辑逐利本性上,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缺乏总体性把握人文价值优先性、引领性和导向性,显然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文经济学背道而驰。人文经济学是关于文化与经济总体关系的学问,是人民至上经济学、文化价值优先经济学。只有超越西方经济学的狭隘知识和眼界藩篱,站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高度,从经济与文化双向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上“研究总体关系”、揭示“总体融和本质”、把握“总体互动规律”,打破原初单纯的以经济利益效用驱动的“经济学壁垒”,深入到与文化融合互动中,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文经济学”本质内涵、特征和功能,这必将成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自主知识和话语体系。
其三,要从反思的问题学研究范式出发,深刻理解人文经济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话语表达。“人文经济”命题的提出,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具体表达和内容深化,呼唤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经济主要创造物质文明,而文化主要创造精神文明,二者协调共进,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积极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超越这一西方式现代化中的固有弊端,以人与理性、人文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融合,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协调来解答世界难题,以人文经济学价值优先、文化优先的新思路来超越西方经济学人文价值缺失的陷阱。当然,“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以往唯物史观讨论经济与文化关系的着眼点在于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以及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着眼于两者在相互作用中如何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文经济学”则要求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在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的价值导向,重在审视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系,重在把握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双向机制,考察文化如何贯穿经济、构成价值导向、结构布局、助力推动、黏合作用等。这就要求我们开辟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中国逻辑新境界,谱写新篇章。在“人”“经济”与“文化”三项核心环节中,以“人”为中心,文化和经济双向融合。单纯的文化与单纯的经济脱离了人的中心地位,都不可能建构人文经济形态。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与人文经济学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与仅作为西方产业经济学一个分支学科、单纯涉及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狭义“人文经济学”不同,所谓“人文经济”就是文化与经济在总体上相互交融、共进互动、融合发展、比翼齐飞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是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融合发展的状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形态。人文经济形态中的三大关键要素,即“人”“文化”与“经济”。强调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说到底是强调人的本质主导作用。“文化经济”归根到底是“人文经济”。
“人文经济学”,则是关于“人文经济”的学问,旨在阐明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操作规律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种旨在反映和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经济学,需要在实践样本和理论提升中系统地加以创造性表达。创造这一独立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需要立足于新时代“地平线”对经济和文化的双向融合关系加以科学把握,解答为何(历史成因和主要机理)、怎样(融合的可能性和路径选择)、什么(结合的样态选择)的规律性问题。
我们要持续深入研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度推进探索。
其一,更进一步全面系统考察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赞赏的苏州、杭州样本案例经验,从中准确理解、提炼总结人文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实践是思想之源。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源于中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的相关论述,总是结合具体实践案例和城市样本来加以深刻阐释的。因此,我们要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的讲话精神,就必须要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考察这些实践样本案例,从中一点一滴地系统升华总结有关人文经济学的思想,这就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唯物主义认识原则的基本要求。
其二,要深化理解人文经济学的魂脉与根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自主知识构建与理论创新的表达,首先要守正创新,守当年马克思对于西方经济学本性的批判和唯物史观之“正”,而进一步创新考察文化与经济融会互通、合一共进的关系。同样,我们也要以“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浸润经济、特别是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推陈出新,能够构造人文经济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达用”。
其三,要深化探索如何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上充分发挥好人文经济学的思想引领作用和动力支点作用。人文经济学强调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等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问题在于,我们要更深入地把握如何“以文兴业”“以文推高”,以崇文励智与敢为人先的锐气推动科技创新链建立,以精致细雅之风完成科技创新链与创新产业链的完美对接,以“双面绣”的绝活实现向全球开放的双向枢纽的重塑,以和合精神包容天下,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打造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其四,要深化研究人文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深刻阐明人文经济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从创新概念、范畴、原理、框架、体系等逐层递进的逻辑,构建这一反映和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超越西方经济学视域的中国特色经济学。
其五,要研究人文经济学命题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关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把握人文经济学“置身性”、原创贡献和主要功能。
(任平,作者为苏州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江苏社科名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