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一句说了很多年的老话,放到现在似乎也依然让人无力反驳。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学好这一类学科的确很重要,暂且不说其功利性作用,这些学科的逻辑方法,思维模式也会让孩子们在将来的生活中受益匪浅。
然而,“学好”固然重要,怎么学好却是一个难题。家长们或许从来没有想明白这些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最近,这样一个观点却让团长震惊了:数学程度不好可能是因为语文能力不足!!
数学程度不好可能是语文能力不足
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数学和其他自然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团长始终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怎么学,而不是要不要学。关于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提出过。
一位有着近20年教学经验的台湾名师,通过多年观察和统计,得出一个结论:三分之一的学生数学不好,主要原因是因为语文不好。
▼
从这位老师的观点中,大致可以提炼出这样几个观点:
●以现在的教育环境来说,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字理解能力)普通不太好,所以对于很多其他领域的理解与学习都造成的某种程度的障碍。
● 数学成绩最容易“掉链子”的是小学六年级前后。这些学生,通常都是来自于语言能力的不足。
● 所以,在七年级之前的补救方式,除了在数学上面补强之外,建议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 课外读物建议以文字书为主,无论是武侠小说、哈利波特、散文、童话故事、历史书、科学读物……都很好,记住少看图画书,要看文字为主的。图画书只适用于幼教阶段。
●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两个科目的是“语文”和“自然”。
影响数学成绩的原因当然有很多,这位老师的看法并没有绝对化,而是指出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数学不好是因为被语文能力所影响。值得提醒的是,这个“语文”所指的当然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中的语文成绩,而是偏向于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比如,有家长这样抱怨过:“如果题不难,孩子成绩还不错。但是一遇到难题,就好像深入不进去,也不愿意思考。”而其中的原因则有可能是因为题目表达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他们无法理清其中的逻辑,所以才在难题面前手足无措。
由数学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STEM
其实,对数学为代表的自然学科重视,而忽视了与之息息相关的人文学科例来都是一件尴尬的现状。这也引申出近年来非常火爆的另一个话题:STEM。
▲ 四个字母的涵义分别是:S——代表科学;T——代表技术;E——代表工程;M——代表数学。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给朵朵补课的家教姐姐,为了和朵朵拉近距离,就搬出了STEM这套法宝,果然正中朵朵下怀。相信关注教育的家长一定对这个词不陌生,STEM现在可谓是红遍全球的教育界,美国移民局也给出很多就业的偏向性政策,比如只要你选择STEM相关专业就能在毕业后留美工作更长时间。
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STEM都备受关注和宠爱,带有STEM设计理念的玩具就会特别好卖,而标榜教授STEM课程的往往趋之若鹜。然而,深究STEM火起来的原因却会发现有那么一点莫名其妙,就连美国人也渐渐发现自己有点跑偏了……
首先,STEM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经历过合理性分析。为什么偏偏是这四个专业?说好的人文和社科呢?这要追溯到1957年美国与前苏联之间的太空角逐。其逻辑是,美国人在科技,数学和工程类人才数量和其他大国相比人数少得可怜,所以得出“需要加强这些人才的培养”的结论。
其次,偏向性地强调STEM是否会产生边际效果呢?比如,原本并没有兴趣也不适合学STEM的孩子,为了得到政策性优惠,“被迫”选择专业。
不过美国学术界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4年7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发表了一张信息可视化视图:
图片中展示的是现在的STEM教育只强调了人的左脑发展,缺乏对于全脑发展的关注。因此他们指出应该把Art(艺术)加入到原来的词汇中,即把STEM变成STEAM。
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在高中学习4年艺术的孩子,比那些只关注左脑领域(STEM)的学生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中表现更突出,平均高出98分。其中高中里有音乐特长的孩子表现尤其出色,语言部分得分比普通孩子平均高出61分,数学领域得分比普通孩子平均高出42分。
这一发现也再次刷新了教育界对于STEM的认识。一味有偏向性地培养STEM,不见得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无心插柳柳成荫”,让孩子关注艺术,却能增加其在语言和数学上的能力。
当然,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反对STEM教育,而是反对过度强化STEM教育的好处,导致我们进一步地忽视本来已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人文学科。不要忘了,我们需要科技来引领生产力进步的同时,还需要文史哲来滋养我们的心灵。人文素养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和STEM一样重要。
家长或许从来没有想明白孩子为什么要学人文学科?
不少人总是会这样问学文科的孩子:“如果你的数理化不差,为什么要学文科呢?”因为在大家的观念中,数理化是学以致用的学科,然而人文学科却多数是束之高阁。你是不是也一样有这样的想法,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学习理工科呢?
然而,一位在美国的华裔高中生却难能可贵地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也许我们的父母从来没有想通人文学科有什么用 ……
这位女生在美国土生土长,也自小被父母往理工科方向培养。她的纠结是,自己对人文学科更有热情,而且也真心认同人文学科、通识教育的价值,和父母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不一样:
我从小在一个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被统称为STEM)的环境中长大,因此一直着重学习数理科目。
在初中时,我插进了一个数学快班。在高中开始前的那个夏天,我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本地艺术工作室开设的版画课,提前自学了代数2和三角学。我周围的许多华人同学希望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成为工程师。我也一直相信自己以后会在这个领域工作。
但在内心深处,我对数理化从没有特殊感情。相比之下,人文和艺术才是我的挚爱。我从六岁起就在本地的艺术工作室上课;我发觉自己对创意性写作抱有激情;我课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小说;除此以外我还在高中担任了学校文学杂志的编辑,暑假参加了写作工坊。在伴随我长大的理科环境和真正热爱的科目之间,我摇摆不定。
进入少年时代后,我便一直经历着这种挣扎。
……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一贯重视教育。传统中国文化重视培养擅长琴棋书画的人才,而当今的中国海外移民已经偏离了这种传统。许多中国移民学习了数理化,于是他们也理所当然地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STEM科目。
他们难道不懂得这些科目可以教给年轻人价值观与道德准则,得以让他们在社会中承担责任,做出智慧的选择,学会批判性思考,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吗?
我想起了历史老师的一句话:“民主离灭亡总是只有一代人的距离。”在一个社会中,数百年历史的民主理想,比如言论与出版自由,稍有不慎就能被镇压,乃至灭亡。
我认为人文学科可以帮助培养批判性思维,而这种能力对于学习任何科目都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人文学科教会他们如何面临职场中的转折。
……
我是这样认为的:文科是培养有认知的公民必不可少的科目。它教会人们通过间接经历学会体会他人的情感,它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在所有行业中都可以应用。
只有通过接受领会人文学科所提供的一切,社会和个人才能真正强大。
一个高中生有这样深邃的思考是一件极其难得的事情,她能够脱离考试的藩篱,认真想清楚自己的兴趣何在,要归功于对人文学科的喜好。而她的思考也正说明了这篇稿子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一部分孩子数学不好,可能是因为语文能力不够”。
再看一位老师给数学不好的孩子提的建议:“孩子到了初中要想学好数理化,必须得多读书,特别是一些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类的书。多读书的孩子思维活跃,视野也开阔,到了初二更能明显地显示出优势。如果您想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必须让她现在就养成读书的习惯。否则,我再怎么辅导,孩子的数学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数学、科技、物理……这些自然科学的确重要,但是“苹果公司如果只有技术的DNA是完全无用的,这是一场科技与自由艺术,人类学的婚礼,这才让苹果公司变得不一样。”就算你数学和计算机能力再强,你还是需要知道如何思考,生活,写作。
无论什么时候,教育应该是自由的,没有偏向性,不要忽略掉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密切关联。数学程度不好或许应该怪语文能力不好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往期相关内容推荐
文 | 综合自 少年商学院 纽约时报中文网 常青藤爸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