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苑县历代县名及由来
王玉宝
清苑县自东汉年间正式建县到2015年并入保定市区,称清苑区,共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期间名称不断变换,好多名称大家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名称的由来。我经过多年的考证,总算弄清了其来龙去脉。现在奉献出来,供大家茶余饭后细品。
清苑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定居。1986年,清苑县文化局先后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东臧村、大望亭两处仰韶文化遗址,并出土了石镰、石斧等一批文物。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燕南赵北界区,古城保定市南大街出土的“大列瓜”,其实就是燕赵两国分界石。
西汉时期,这里属中山王国辖区,元朔二年至元朔五年(公元前127年——124年),境内先后封中山靖王之子刘忠为广望节候,置广望侯国,建广望城,地点在壁阳城一带;封中山靖王之子刘朝平将梁节候,置将梁侯国,建将梁城,地点在清凉城一带;封中山靖王之子刘修为樊舆节候,置樊舆侯国,建樊舆城,地点在御城一带;封赵肃敬王之子刘终古为柏畅候,置柏畅侯国,建柏畅城,地点在南大冉一带(以上位置根据魏宪辉主编的《清苑县文物志》推测)。四个侯国为时不长,所占面积也很小。其余地南属蠡吾县,北属北新城县。
东汉时期,在境内设阳城县,辖今清苑、望都、顺平部分村庄,治所在今阳城,隶属中山国,以境内有尧母养老城(后演变为阳城)而得名。后并入蒲阴县(今顺平县)。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境内设置樊舆县,治所在大望亭一带,属河间郡。以境内曾置樊舆侯国而得名。不久废,改置乐乡县,属高阳国,以境内曾置乐乡侯国而得名。
北魏太和元年(477年),析北新城南境置清苑县,建清苑城,治所在今河北省监狱一带,属高阳郡。因境内在汉献帝时代封曹操手下大将建武将军刘若为清苑亭候、清苑乡候而得名。这是保定建城之始。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清苑、乐乡、北新城,置永宁县,县治清苑城,后改称乐乡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乐乡县为清苑县,属河间郡。
宋建隆初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建立大宋王朝,因祖籍清苑地处宋辽边界,故改清苑县为保塞县,设保塞军,寓必保的边塞要地。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升保塞军为保州。李继宣知保州,将城南迁数里,筑城关,浚外豪,葺营舍,保定始具都市规模。
金大定十六年(1127年),改保塞县为清苑县,属保州。
金贞佑元年(1213年),蒙古兵进攻保州,屠保州城。保州城移至满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降蒙金将张柔因嫌满城地方狭小,遂移州治于清苑城。令副帅贾辅、毛正卿重建城郭,画市井,建衙署,定民居;疏浚一亩、鸡矩二泉,以通舟楫;招募流亡,营建城池。自此,保定遂为燕南一大都会。
1937年9月,日军攻陷清苑城保定,全县先后沦为日军占领区。日军在清苑县建立伪县、乡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次年2月,在北王力成立清苑县抗日民主政府。此后,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处于不断流动之中。
1941年1月,因日伪军在境内建封锁沟、封锁墙,为便于领导抗日斗争,清苑县以张保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东为之光县(以革命烈士李致光名字命名),路西仍为清苑县。1944年10月,为便于对日战略大反攻,清苑、之光二县合并,初称之广县,属冀中七专区。次年8月,改称清苑县,隶属九专区。
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日伪清苑县政权解体,国民党军队接管保定,建立国民党清苑县政府。由共产党领导的清苑县人民政府仍住温仁一带。
1948年11月22日,保定城解放,国民党清苑县政府随之解体,清苑县人民政府始辖全县。同年,以保定外市沟为界,成立保定市,市、县分治,清苑县人民政府仍住温仁一带。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成立,设十个专区,清苑隶属保定专区。同年,县政府迁住中冉。1952年10月,迁住南大冉。
1958年10月,唐县、望都、清苑三县合并,称唐县,县政府驻地望都城。
1958年12月,成立保定市清苑区,区政府驻地南大冉。
1960年3月,保定市完县、满城、清苑三区合并,称清苑县,县政府驻地满城。
1961年5月23日,恢复清苑县建置,县政府迁回南大冉。改属保定专区。
1986年5月,清苑县划为保定市辖县。
2015年,撤销清苑县,改称保定市清苑区。至此,清苑县画上了句号,成为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