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淮安政协文史网

淮安政协文史网

淮安政协文史网中国大运河是世界运河中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它源于春秋时代。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今扬州),城下凿河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运河中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它源于春秋时代。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今扬州),城下凿河,引长江水北行至山阳湾末口(今淮安区)至淮河,将江、淮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成为中国大运河的滥觞,淮安也因此成为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此后,跨越千年的大运河,造就并见证了淮安的繁华与荣耀。淮安是极少数完整见证了邗沟肇始、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的城市之一。同时,大运河也成就了淮安长期成为地位显赫的政治要地、举足轻重的军事驻地、事关国脉的经济重地。特别是明清时期,以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于淮为标志,淮安成为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漕粮转输和淮盐集散“五大中心”。

当下,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京杭大运河在淮安区段32公里长,有百余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告诉世人淮安区遍地是历史。末口遗址昭示着运河的古老,总督漕运部院遗址见证了漕运中枢的显赫,河下古镇的青石板诉说着南船北马的繁华……沿线与之相关的聚落遗产1处,生态和景观保护区1处,物质文化遗产有末口遗址、总督漕运部院遗址、运河石工堤和砖工堤、板闸榷关遗址、矶心闸等22处。但是,由于遗存保护重要性认识、地方财力不足,在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还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淮安区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建设中贡献力量的空间还很大。

目前,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保护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城市改造拆迁、道路、桥梁建设过程中对挖掘出的遗产保护得少,被拆毁得多。具体保护的理念落后,保护措施不足。如发掘于淮安古城墙的西南角、毗邻淮阴驿的砖工堤,发掘于堂子巷的南门瓮城以及南城墙,发掘于荷湖地块的古邗沟等遗存及环境或是被局部破坏,或是受到威胁。二是管理水平不高。大运河、里运河沿线部分河段堤内居民区、小码头、沙石场、坟地以及各种构筑物等依然存在。不仅对运河遗产、环境与景观造成破坏,而且影响泄洪和河道安全。三是遗产展示不足。作为真正的“运河之都”,运河遗产核心区域,淮安区对大运河遗产的展示利用仍显不足。虽然淮安区规划经典,“以水为脉、串点成线、连线成带”的思路及“一镇三城四带”(“一镇”即河下古镇,“三城”即运河水城、淮扬美食城、漕运都城,“四带”即文化遗存保护带、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带、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的目标清晰,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项目没有形成系统,展示的真实性、科学性距离世界遗产要求仍有差距,甚而部分项目尚处在纸上谈兵阶段。大运河非城区段几近原始。四是内涵研究不足。没有进行整体研究,部分河道段落未开展充分的考古勘察,尤其是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运口及周围地带遗存价值没有依据实物遗存进行证实。如古涵洞、古闸坝、古渡口、待渡亭、林家码头等。

大运河既是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穿越南北的水运动脉,也是当下衔接国家空间战略布局的纽带,更是彰显中华文明特质、体现中国人民创造精神的国家名片。因此,擦亮淮安区段大运河文化带这一名片,是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淮安区理当要凝聚多方力量、攻坚推进,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为重现“漕运盛景”作出贡献。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首要的是提升政治站位,二要注重精准发力,三要严格落实责任。要全面把握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系统推进、精准施策,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以系统科学的举措提升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水平,以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工作,奋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走在前列。

我认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必须自觉对标“核心段”的定位高标准加以落实。

一、坚持“三线”统筹,做精保护传承利用

一是划定“保护”红线。淮安区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既有面广量大的古宅、古镇、园林、湖渠、遗址、古村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丰富多彩的美食、淮剧、十番锣鼓、泥塑、剪纸、纸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身怀绝技的学人、艺人、匠人等“非遗”传承人。对这些线性、活态、多元的淮安大运河的文化基因及文化遗存,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划定“保护”红线,使之代代相传。二是守住“传承”底线。对淮安运河沿线的文化名人要进行抢救性保护,从学术生平、从业之路、主要成就、心得体会、未来展望等多方面为他们留下音像材料,辑集成书,传诸后世。要用“师带徒”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非遗”,加盟“非遗”传承。三是强化“利用”主线。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建设中,要把运河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入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各方面,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让淮安的运河手工艺植入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中,运河文化植入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中,运河民俗融入生活中,运河文明引入到生态中;用文化创意产业+淮安运河文化,探索淮安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创新之路;打造淮安运河文化特色村镇,探索实现淮安运河区域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二、坚持“三有”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

一是推进有力有效。建议优化组织架构、完善推进机制,凝聚起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的工作合力。要组建高层次的领导小组,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以及大运河沿线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全面参与的推进机制。架构高效率的推进机制,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纳入区高质量考核个性化指标,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协调联动、会商会办工作制度,项目化推进、科学化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绘制高品位的建设蓝图,在全面对接国家和省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蓝图。二是传承有声有色。立足大运河文化这个“根”和“魂”,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安段特色文化,多方式传承、多角度展示,实现“一条河尽显淮安文化之美”。建议通过举办淮安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开展“淮安·中国大运河文化周”系列活动,加强淮安运河史、漕运史考古发掘和课题研究,实施运河主题精品创作工程,编辑《运河故事》丛书,制作《千年漕运》专题片,创作大型淮安运河戏曲音乐组歌,组织全媒外宣,让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效有声有色。三是建设有为有位。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争取建成大运河重要遗产点段监测平台和遗产档案数据库,统筹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工程,狠抓遗产保护类、环境保护类、基础设施类、文旅类等项目。统筹推进遗产保护、文化传承、资源利用等各项工作,让大运河淮安段“黄金水道”的综合功能得到新提升。

三、坚持全域统筹,做实保护传承利用

根据地方财力,依据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需要,当前保护、传承、利用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三城带一镇、四湖接一垠、一河串七片、三廊并两轴”上。所谓“三城带一镇、四湖接一垠、一河串七片、三廊并两轴”指:里运河风光带串联的旧城、夹(联)城、新城和河下古镇;月湖、勺湖、萧湖、荷湖、桃花垠;文渠与文渠串联的七个历史地段;以镇淮楼为中心辐射文通塔、周恩来纪念馆、龙光阁的三条视线走廊和古城中轴线、韩信路景观轴线。要结合全域旅游核心区建设,主动接轨国家战略,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体现淮安担当、打造淮安样板。淮安区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建设“路径导航”应该重点突出以淮安段大运河为中心,保护性开发好“一渠、两轴、三湖、五街区、一古镇”,将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图景由“大写意”变成“工笔画”。具体建议为:

“一渠” 名城保护规划提出:“重点整治文渠、镇淮楼东西段、老西门大街段、龙窝巷段、双刀刘巷段、新城市广场段、萧湖段、新城西城墙西侧段、桃花垠段、东岳庙段、古城东南古城墙遗址段。”建议按照水绿文城相融的思路,沿渠新建游步道和慢行系统,使之成为串联历史街区和遗产节点的脉络,呈现城市的灵气与韵味。

“两轴” 名城保护规划提出“镇淮楼、漕运遗址、淮安府署中轴线,韩信北路中轴线”,前一中轴线底蕴内涵丰富、文物等级高,是千百年来淮安古城“心脏”,后一中轴线韩信路轴线目前作为旅游通道,南北距离较短,旅游轴线功能不明显。建议将镇淮楼轴线向南延伸至水上立交、向北延伸至北门大街,沿线开发或开放水浒蓼儿洼、府学泮池、关天培祠、府署西门、窦娥巷、萧湖东入口,使之成为串联淮安旧城、夹城、新城“三城联立”景区的旅游“金长廊”;建议将韩信路轴线改为以镇淮楼东西路为横轴,沿线遗产点包括东岳庙、蝴蝶厅、韩侯祠、漕运遗址、周恩来故居、施耐庵著书处、老西门、里运河等,全长不足2公里集聚了数十处文物景点。建议将镇淮楼东西路按照旅游景观大道定位,对上述遗产点系统策划、规划,打造一批文创产品,对城市空间、沿街立面、旅游标识系统全面提档升级,使之成为淮安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闪亮的“明珠”。

“三湖” 名城保护规划提出“四湖一垠”即萧湖、勺湖、月湖、荷湖、桃花垠。荷湖早已淤塞、桃花垠已划入周恩来纪念馆景区,唯有三湖可作开发利用。“三湖”景区连通既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的需要,也是淮安人几十年来的夙愿,年年淮安区“两会”都有三湖连通的提案建议。建议将“三湖连通”作为长远规划,分批推进,第一步连接萧湖和桃花垠,不仅水系相连,更要舟辑相连,打开萧湖东南口至纪念馆西门旅游通道。在纪念馆西北片规划建设1898历史街区;第二步打开萧湖南入口至勺湖水面游船通道,实施萧湖与勺湖连通,勺湖增加龙兴寺、文通寺、淮安名人碑园、听风茶舍、勺湖草堂等景点;第三步以文渠为脉连通勺湖和月湖,月湖增加二帝祠、蒲葭荷塘观景堤、新安旅行团历史陈列馆等景点。通过三湖胜景的打造,为城市留足水面,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和生态的双重价值实现。

“五街区” 即老西门大街、双刀刘巷、太清观街、县东街、东岳庙等5个老街区历史地段。5个老街区保存了成片的民居建筑群,其中不乏直隶总督杨士骧故居、《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故居、金石大家罗振玉故居、民国银行家谈荔孙故居、清代盐商王遂良故居、秦焕故居、陈济川宅、松寿中药号、矶心闸、淮安天主教堂等200多处名人故居和历史遗产。建议对5个老街区历史地段,参照北京胡同模式实施保护性开发,兼顾传统建筑、古树名木、古井等要素,保持和延续历史地段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一古镇” 河下古镇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历史街区。近几年,通过塑造“形态”,保护好古镇的历史风貌;展示“文态”,挖掘好古镇的特色文化;培育“业态”,发展好古镇的旅游产业;修复“生态”,营建好古镇的绿水环境,河下片区保护性开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建议将河下古镇目标定位为江北古镇旅游首选目的地。重点围绕做大产业格局。拓展“两线、三片”。即以游线串起河下古镇的内环线和外环线。内环线打通湖嘴大街至沈坤状元府的旅游通道,形成河下古镇老街旅游内环线;外环线整治提升北门大街、友谊路、城西北路旅游环境氛围和设施配套,形成河下古镇旅游外环线。“三片”,即河下老街片区,以创建大运河非遗特色小镇为引领,打造活态非遗体验与历史文化两大主题;盐晶堡片区,导入盐主题健康休闲度假项目,打造现代娱乐主题;萧湖东入口片区打通莲花街道路,配套绿化景观。同时运用市场化手段,力推几个上规模、改结构、补短板的特色项目落地。

总之,应该从更高的站位上深化思想认识,以科学的理念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让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淮安区段建设能成为“国家示范段”,让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成为淮安最重要的发展动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响亮的文明“金名片”。

上一篇: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党总支赴奉贤区陈家村开展党建共建活动
下一篇: 中山国史探索的疑议与新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