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彰显淮安自然生态之美、水韵人文之美、城乡宜居之美、绿色发展之美,淮安市委市政府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系统谋划推进了串联大运河、里运河和二河、环洪泽湖的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淮阴区马头古镇安澜历史文化街区是大运河“百里画廊”的重要景区节点,在“微更新”视角下,通过整体修复和节点改造,延续街区原有肌理,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改善街区人居环境,激发街区全新活力,保证人与历史街区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成为街区存亡与重拾发展活力的当务之急。
一、马头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情况
马头古镇是中国大运河淮安段三大历史文化城镇之一。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改道夺淮后,马头逐渐成为黄、淮、运三大河流与洪泽湖交汇之所,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治理工程最密集、技术成就最高的中枢所在,是运河全线古代水利工程遗存最密集、保存状况最好、价值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国家大运河申遗中关于“大遗址”研究的重要节点,被水利史专家和文物专家誉为古代“水利工程史博物馆”。马头安澜古街历经沧桑但历史神韵犹存,有体现传统民居特点的民居17栋,代表了传统住宅和民国商业建筑,并且官巷—兴盛街有两处牌坊、两处巷门坊,是一处主要体现马头特点的历史文化街区。
1. 历史沿革。安澜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马头镇区内,清嘉庆年间,马头极盛。最初,因新河到清口的河段淤积几成平陆,嘉庆十五年(1810)只得另开一条新河道名为顺清河(现张福河马头以下部分,大部分在淮沭河心),安澜大街因此沿河发展形成。同治二年(1863),漕运总督吴棠疏浚贯穿马头镇的张福河,沟通中运河、里运河,马头段运河通航一直延续到民国淮阴船闸修建。航运带来了张福河两岸民居、商铺的集聚,这一传统民居集中区逐渐扩大,历经清至民国时期,最终形成鱼骨状空间格局。
2. 文化价值。大运河不仅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也孕育了众多璀璨辉煌的城镇、村落和历史街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江苏省文物局和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2008年10月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的《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将马头古镇安澜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为大运河城镇聚落遗产,其保护范围以安澜大街为主轴,向东西两侧延展,东至韩信湖、西至张福河,北至韩信路以北60米区域、南到马头医院南150米的部分区域,总面积为6.98公顷。马头古镇安澜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运河的聚落遗产是运河工程最有文化价值的外延,也体现了马头古镇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
3. 保存现状。安澜大街基本维持原有的鱼骨状总体格局,纵向鱼脊为安澜大街,北起圩门口,旧有知事刘樗寿书“古楚淮阴”石刻横匾一块。南至头坝,与安澜古街垂直的“官巷-兴盛街”位于大街南段,西侧通往御码头,东侧通向东岳庙和头闸(惠济闸),历史上为繁华闹市区。其他与安澜大街垂直的小巷主要位于西侧,其中大部分通向与安澜大街平行的临河后街,多有石砌台阶相接。街区内现存保护价值较为突出的民国及以前传统院落、宅第、商铺等建筑遗存共17处,均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结构保存较好,集中分布于老街两侧。
4. 相关遗产。安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相关物质文化遗存主要包括六处:张福河、高家堰大堤、甘罗城遗址、淮阴故城遗址、韩侯故里遗址、祖逖铸剑台遗址。保护区周边有运口、清口灵运记碑、乾隆阅河诗碑、御制重修惠济祠碑、惠济祠遗址、天妃坝石工、三闸遗址、康熙御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一饭千金、晨炊蓐食、胯下之辱、国士无双、略不世出、秋毫无犯等众多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民间文学;大通、烈山、中兴号炭厂等工业技艺;翠花春、四巧园、裕新园、鹤来园、高庆余等民间烹饪技艺;恒源茶食店、恒裕烟店、恒盛酱园、盛太和和刘太和香肆、锁记毛竹店等其他技艺。
二、问题与不足
1. 统筹协调还不到位。马头古镇作为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一个重要板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涉及文旅、发改、规划、水利、交通、建设、环保、文化产业及农科园、马头镇等单位和部门。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机构来协调各有关部门同步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淮阴段建设,部门之间权责交叉、多头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尚未破解,囿于常规工作、例行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突出,资源难以整合、工作难以协调、管理难以到位、合力难以形成。
2. 000规划引领仍然不足。淮安市大运河办、文旅局和淮阴区旅游、住建以及马头镇、农科园等部门、单位先后对清口枢纽、马头古镇等进行过多轮次、多类型的规划编制,在安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缺少安澜历史文化街区专项规划,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保护理念、开发利用思路等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历史文化街区内现存传统民居较少,新、旧建筑混杂,既有民国时期的民房,也有近20年来新建的办公楼,建筑美学品位低下,导致新建筑的体量、色彩、高度、风格、造型同周边整体环境、历史建筑很不协调,历史文化街区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文物古迹以及标志性景观点之间及其与外部空间环境之间被一些新建筑隔断,失去原有的呼应关系,历史上的标志性景观失去了原标志性。外围街区道路异质化,出入口景观不佳,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一个孤立、内向、封闭的区域。
3. 整体环境相对较差。安澜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可达性较差,停车场地不足,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绿地开敞空间不足,消防、排污等各类管线没有铺设安装,大部分历史建筑建于民国时期,建筑密集,街巷狭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不少房屋年久失修,很多已破损不堪,居民生活质量低下,生存状况堪忧。不少原居民向外搬迁,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原有的业态和发展环境已显露“窘况”,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让本来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老街,失去了往昔的热闹,显出些许荒凉。
4. 文旅产业亟待突破。安澜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体系统筹,未能梳理出文脉贯通、串珠成链、辨识度高、吸引力强的大运河精品旅游线路,韩信故里景区封闭管理人为切断与街区的联系,街区内没有促使游客长时间停留的核心景点。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价值未充分开发,餐饮、零售被引导外迁到新镇区,历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民俗演艺类体验性业态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强化,旅游消费体验无法得到满足,难以触发其他消费行为的发生。对原有的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不够重视,割裂了历史街区与传统文化之间原生的、紧密的联系,对萌生、扎根于历史街区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不足,导致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
三、对策与建议
1. 高位统筹,创新体制机制。要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工作标杆,为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运河文化进一步赋能。学习借鉴省内外经验做法,区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成立高规格的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第一副组长,宣传部长和政府分管副职任副组长,发改、建设、规划、文化、旅游、交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的一把手为组成人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调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重要问题。着力解决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与管理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体制问题,建立政府牵头、人事相符的组织构架,参照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成立实体化管理协调机构——淮阴区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编制数不少于20名,为其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专项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的责任,建立起统筹协调、高位推进、常态管理、综合治理等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良好格局,广泛凝聚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强大合力。
2. 精心规划,赓续历史文脉。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统领,处理好保护与更新、发展的关系,编制安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用规划指导工作,用发展前景凝聚民心,用项目建设汇集各方面力量。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价值弘扬、河道水系治理、文旅融合发展等着手编制安澜街区保护与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新的功能定位,制订发展策略,在确保历史街区完整性的前提下,形成新的街区功能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二是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历史街区不仅仅要保护原有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还应保护原有的社会结构,真正做到文化和物质的双向保护,努力延续街区的历史文脉。加强对传统居住形态的研究,创造出新的改良模式,使之既维持历史传统风貌,又充分发挥其优良居住模式、组织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使用功能,从而实现保护和使用的和谐共存。三是编制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片区的使用要求,做好单元化小规模针对性设计,细化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巷,充分体现街区建筑个性化的特征,丰富街区的物质形态,尽最大可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的历史信息。突出重点,依托历史事件,在出入口、街口等特定地理区域修建牌坊、小品景观节点,烘托街区的历史文化氛围。
3. 优化环境,打造品质街区。要将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改善街区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区结合起来,将街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社区建设和街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街区独特的运河文化特色,提升街区的形象品质。一是完善内部功能。着力解决历史文化街区环境与基础设施较差的问题,一次性解决水、电、通信、消防等系列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内部设施的适度改造,利用有限空间,为居民生活和商家经营提供应有的便利,实现名街保护与群众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二是推进有机更新。科学把握好历史文化街区的“时空维度”,坚持“修旧如旧”和“建不起留得起”的原则,根据建筑与环境的价值、质量、特点等因素,分层次采取维修、改建、新建等不同处理方法,通过“微更新”以点带面,实现“渐进式”转型升级。三是优化社区结构。历史文化街区追求的是真实性、历史性和完整性,不是空荡的街道和建筑的外壳,要树牢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利用理念,保护街区物质空间结构及要素,保护街区传统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形态,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生活方式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生气勃勃的生活图景。
4. 注重引导,发展文旅产业。坚持民间“自下而上”的自主开发与政府整合“自上而下”创新引导相结合,通过对街区功能的再生和环境品质的提升等方式,做好业态加法,推进文旅融合,引领街区振兴。一是激活街区功能。从历史文物的单纯保护向有机更新与利用的方向转变,北端以惠济祠为节点,中间以官巷—兴盛街为节点,南端以运口公园为节点,进行功能重组和立面整治,整体建设一条南北长三里的商业大街,北段形成大块的现代商业文化景观区、南段以传统的商业街道景观区为主,形成集传统风貌、马头美食、民俗购物、表演娱乐于一体的功能综合的古街。二是打造品质街区。平衡好业态策划和原生态生活气息和谐共融的关系,尊重历史沿袭,打通官巷—头闸街道,还原兴盛街旧貌,恢复翠花春、四巧园、裕新园、鹤来园、高庆余等饭店,以及恒源茶食店、恒裕烟店、恒盛酱园等老字号,间隔布置状元楼、王家大院、马头镇史馆、淮阴民俗博物馆、楚汉文化陈列馆,将兴盛街打造成国内知名古街、多业态文化和民俗博物群,再现“淮阴市”繁华景观。三是策划旅游线路。进一步做好项目整合包装,以韩信故里景区、千金台文化旅游区为旅游中核,将各个分散的运河遗产点段、场馆、历史街区等串珠成线,打造成精品旅游线。四是引导社会参与。鼓励街区居民将闲置的民房改造为商店、酒店、饭店、民宿客栈等,增强老街区经济活力与旅游接待活力,鼓励部分有手艺、有专长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给他们创造发展机遇,提供展示爱好、技艺、特产、民俗、民风的平台,通过促进社区参与,借旅游的发展帮助解决街区衰退带来的种种内部问题,达到重建社区的目的,从而实现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功能再生,产业发展,街区振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