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1300岁的古镇,归来仍是少年

1300岁的古镇,归来仍是少年

1300岁的古镇,归来仍是少年挖掘人文底蕴、串起寻常生活,德清乾元镇复兴“里弄文化”浙江日报报道包汤圆、赏戏曲、舞龙灯、猜灯谜、话习俗……2月24日,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的大街小巷挂起了万盏错落有致的灯笼

挖掘人文底蕴、串起寻常生活,德清乾元镇复兴“里弄文化”

浙江日报报道包汤圆、赏戏曲、舞龙灯、猜灯谜、话习俗……2月24日,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的大街小巷挂起了万盏错落有致的灯笼,正式开启第二十一届浙北乾龙灯会,迎接元宵佳节的到来。

近日,我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名单公布,乾元镇名列其中。作为德清古县城,乾元镇有1300多年的历史积淀。漫步古镇,处处可见历史的印记,而最独特的当属一条条里弄。坊间传说乾元镇有七十二条半弄,每一条都有故事,每一条都牵涉着乾元人的情怀。2015年起,乾元镇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工程,挖掘古城人文底蕴、改造历史文化街道、打造里弄文化。遵循里弄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肌理,乾元镇按照高标准复古风格设计,以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建筑外立面、统一铺装路面道板、提升节点绿化,让里弄面貌焕然一新。

这座千年古镇是如何通过“里弄文化”实现复兴的?日前,记者走访了乾元镇小有名气的余不弄、谈家弄、丁家弄等特色里弄,在一砖一瓦间探寻古镇的前世今生。

浓浓文艺范儿

一条里弄串起三个馆

余不弄,青瓦白墙、石廊木檐,里弄两侧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古建筑。

走进国学图书馆——修吉堂,古朴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原来是德清城书香门第徐家的老宅,如今成了国学图书馆,各个厅堂窗明几净,透过木质窗棂可以看到一排排书籍整齐摆放在书架上。明廊暗弄里,精雕细琢的“德”字,增添了不少雅趣。大门右侧的阅览室里,四五名读者正在看书读报,安静的室内只听到翻书的刷刷声。

读者韦先生在余不弄附近开了家小店,每隔两三天就到修吉堂来看看书。“这里看书看报的氛围很好,我每次来都觉得身心宁静。”韦先生说,“前几年要想看书得去十几公里外的武康图书馆,很不方便,现在走几步就到了。”

2017年4月,余不弄文化街区内,乾元镇国学图书馆——修吉堂掀开了面纱。既然是国学图书馆,自然有它不一样的“气质”:馆内设藏书室、阅览室、少儿阅览区、文史研究室、国学讲堂等功能室。除了实体书籍,图书馆还会不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和读书活动。

“我们的国学课程包括礼仪茶、汉服、诗词鉴赏等等,有不少读者赶来体验,每堂课都很火爆。”图书馆管理员金兰兰告诉记者,他们还收集和保存乾元地方文献,让当地百姓感受国学魅力,传承传统文化。

余不弄被称作“文化一条弄”,约300米长的弄堂里有3处文化场馆,除了修吉堂,还有非遗馆和文史馆,他们是乾元百姓和游客了解德清历史、学习国学文化的重要场所。

“一个工人每天只能织出鸡蛋大小的花纹,所以民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每到节假日,德清非遗传承人柯翔祥就来到余不弄的非遗馆,向游客展示缂丝技艺。在非遗馆内,柯翔祥有个20平方米左右的展厅,展示了20余件缂丝作品,经常有游客停下脚步,细细欣赏。

乾元镇非遗馆由过去的城关镇办公用房改造而成,馆内展示了乾元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内容,包括缂丝、浙北乾龙灯会、扫蚕花地、德清布艺、金火村剪纸等11项非遗民俗的图文和实物。

而乾元镇1300多年的历史,则能在文史馆中找到脉络。文史馆前身也是徐家老宅,老屋几经变迁,其主体得以保留。在美丽城镇建设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老宅进行了修缮,并设计成文史馆,用来展现乾元历史。

2016年从乾元镇成校退职的老校长倪有章,是镇上的文化顾问,讲起里弄文化如数家珍。“作为德清的古县城、老县城,乾元镇许多原有的文化功能我们都尽可能进行恢复和创新。”倪有章说,像国学图书馆,在清代曾是徐家的修吉堂,是篆刻、印刷、出版书籍的地方,徐倬编辑、康熙御定的《全唐诗录》、魏源编撰的《诗古微》就在这里刊印。文史馆和非遗馆也是在徐家老宅的基础上,翻新修缮而来的,整条余不弄打造的是以书香、非遗为主题的文化里弄。

现在的余不弄,不仅传承着书香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余不弄的文化场馆除了提供评弹、评书、三跳等传统文化服务,还重点打造了老蔡说事儿、清溪书场、国学讲堂、非遗传习等特色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乾元镇党委宣传委员戴吉强介绍说。

上一篇: 喜报!恭喜我院王丹教学团队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大赛新文科中级及以下组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下一篇: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周练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