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山报》4月23日文章,原题:为什么美国学生需要回到中国 疫情使美中学术交流锐减。美中交流已成为美国国内政治辩论的一个议题,反映出双边关系的紧张加剧。这一趋势将阻碍美国准确分析中国和制定有效对华政策的能力。
因此,美国决策者必须推动恢复美中高等教育交流。新一代的“中国通”——训练有素、具有中国经验的专家——对于应对安全和经济挑战至关重要。现在对这些项目进行投资,未来才有可能制定更好的对华政策。
去年11月,中国领导人在旧金山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宣布,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双边关系影响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热情。但是,关系紧张不应意味着忽视美国保持文化理解、语言技能和第一手经验的需要。在中国留学让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在与中国学生的交谈中,他们告诉我们,10年前,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选择在美国攻读研究生。现在,大多数人都想在国内一流大学读博士。这样的当面交谈有助于表明,对美中关系看法的变化也影响到了中国大学生。
在北京,堵车时与出租车司机的交谈也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去爵士乐酒吧的路上,一名司机很想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来中国。到达目的地时,他送给我们一本北京旅游指南。诸如此类的经历屡见不鲜。
我们在中国期间,双边关系持续紧张,例如时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前往台湾地区激怒了中国大陆。但是,中国人的热情和好客并没有改变。
美国国会和政策制定者不应剥夺年轻学生出国留学的机会,而应投资培养下一代美中事务专家,为国家利益服务。
首先是恢复过去的项目,如中国内地和香港富布赖特项目。自1979年首次交流以来,截至2016年,约有3500名美国人通过该项目被派往中国学习、研究和任教。
继续投资与美国机构相关的新项目非常重要。美中合作项目——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美中文化研究中心、昆山杜克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与美国院校相联的项目,与其他国际学位项目一起为加强合作提供了机会。
美国院校不仅应提供一学期或一年的项目,还应在其课程中纳入前往中国游学和学习语言的项目。最近,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30名学生恢复了“中国行”传统。这是为期一周的旅行,让学生获得对中国的第一手了解。
但是,这些项目和机会面临压力,不仅因为人数不足,还有民意调查所反映出的负面态度。美国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择出国留学时,对个人自由、隐私和安全的担忧是合理的。但是,在两国领导人会晤和中国自身利益的推动下,现在应该是美国人行动起来的最合适时期之一。
美国学生需要回到中国。美国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增加机会和资金来帮助他们。无论政策制定者在对华政策上意见是否一致,他们都应同意,除非美国人对中国有更好的了解,否则美国就无法有效地与中国打交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花点钱和冒点风险是值得的。(作者贝利·约翰逊等,乔恒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