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琅琊故事 || 郯城古镇马头的轶闻传说

琅琊故事 || 郯城古镇马头的轶闻传说

琅琊故事 || 郯城古镇马头的轶闻传说马头古镇地处鲁南苏北的交界处,傍依沂河,南接运河通沪宁苏杭,北到燕赵京津,兴于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时是鲁南苏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积聚了无限的

轶闻轶事的意思_轶闻_轶闻趣事什么意思

马头古镇地处鲁南苏北的交界处,傍依沂河,南接运河通沪宁苏杭,北到燕赵京津,兴于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时是鲁南苏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积聚了无限的商机和财富。水运便利带来商业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发展,清末民初,汉、回、满、洋人等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交流融合,学堂里教授着传统国学和各式新学,戏楼里生旦净末丑上演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在“檐牙斗啄”,青砖黛瓦的老宅里,还散落着许多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故事有的是真实存在,有的是奇闻怪谈,有的则只是传说。

望月楼黄鼬拜月

解放前,马头商铺三百余家,有钱的大户人家多。其中于家不仅有很多地,(沂河北岸的胡村有于家场),而且生意做得很大,借舟楫之便,他们将本地的农产品运往江南,再把江南的丝织品,茶叶等运回销售,积累了许多财富,规模宏大的于家大院就是其发家的见证。据说于家大院建于清朝中期,于的谐音“鱼”,靠近河才能兴旺,所以建在河岸下,北到北水门,南到鱼市街,(即老三中那片,现在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求是小学),青砖楼房鳞次栉比。在大院的东北角建有三层高的望月楼,飞檐斗拱,雕栏画柱,摘星赏月,优雅避静,是一处美好的景致。民国初期,于家三个儿子,在大院中有各自的院落,从北到南依次排列。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常登上这望月楼,展望世界,畅想未来,抒发心志。父亲年轻的时候在于家住过几年,他跟于家有亲戚,和于家的少爷关系很好。父亲读过私塾,当时的他打算盘稍有名气,于家就让他帮助处理账房财务,直到四八年的时候才离开,因为跟父亲最要好的少爷要远走海外,他要父亲跟他一起走,父亲没有同意,少爷很是不舍,送给父亲一个祖传的当时就有上百年的紫榆算盘,和一些古书籍作为纪念。

于家藏书很多,父亲喜欢读书,常常读到深夜。他曾讲,在十五月圆的时候,静谧的半夜里,朝望月楼的楼顶看去,清凌凌的月光下,有黄鼬像人一样站立,面朝月亮,迎着月光,双爪合十,一掬一躬,像是在祭拜月亮,十分虔诚的样子。有时是一只站在月光下鞠躬,有时是一只大的带着一群小的一起鞠躬,这时的望月楼,似乎成了黄鼬们的“道场”。它们拜一会后就陆续从楼上爬下,由于它们常是在夜深人静,恰逢月圆的时候出现,因此显得非常诡异。父亲说,那时候看黄鼬拜月,成了他心中渴望的一道风景,每个月的十五前后他都要夜读,但是黄鼬拜月的出现也只是概率,只见到了几次,却让他终生难忘,幼时他常给我讲起。

据说马头街过去黄鼬很多,有人说在其它地方也见过黄鼬拜月。有一种说法,黄鼬都是在夜间出来活动,属于阴性的东西,月亮也属阴,每个月十五的半夜子时是阴气最重的时候,黄鼬拜月是吸收月亮阴气之精华,成就自己的功力,借以修炼成精。成精后的黄鼬通灵,这家人对它好,它就会报恩,从别人家搬来成封的洋钱元宝,这家就会越来越兴旺,若对它不好,它也会报复,把这家的财富搬走。

马头有一刘姓人,祖上家境还算殷实,到了他这一代,父母早逝,他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家道渐渐败落。他有一癖好就是喜欢逮黄鼬,卖其皮毛。有人说是黄鼬为了报复他,将他家的钱财移走了,还经常将他家的碗盆打碎,因此过得贫困潦倒。有人劝他收手,他总是不听。一天,他从外面回来,从门缝里看见家里的磨台上,蹲坐着几只黄鼬,一个大的,几个小的,大的正在给小的梳理毛发,黄黄的毛发油光发亮,他顿时起了心,就在当夜他抓住了其中的两只黄鼬,要在天亮后把它们卖掉。就在他刚要朦胧入睡时,忽听到门外有动静,他从门缝向外一看,只见白天的那只大黄鼬带着一群黄鼬,围在门前,大黄鼬用锋利的爪子把门抓得吱吱响,嘴里还发出焦急的哀鸣声,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见这情形,刘姓人知道是大黄鼬要她的孩子来了,这时他微微动了一丝的恻隐之心,但是还想着用黄鼬来换钱,于是嘴里咕噜道:罢了罢了,只要凑够30块大洋,我再也不干这个营生了。

天还没有亮,他就背起装着黄鼬的袋子赶路去卖。一路上,他总觉得后面有动静,向后看了看,也没看见什么。走到一个小桥边,坐下来歇息一下,突然耳边“嗖”的一声,他急忙转头看去,一个黄锦缎般的东西从桥头窜向树林里,他明白了,这是那群黄鼬跟来了。天蒙蒙亮了,当他起身往前走的时候,突然发现地面上有一块明晃晃的大洋,再往前走还有一块,这样一步一块,总共捡起了30块白花花的大洋,他心里一阵欣喜,却又转念一想,这一定是那些黄鼬听到我的话,为了救孩子送来的钱,他似乎被这动物间的母爱而感动了,又想起自己幼年丧母,隐约还记得小时候母亲的疼爱,心里泛起一阵酸楚,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动物也是鲜活的生命,也有情感,想想以前做的事感到后悔和内疚。算了吧,我不再杀生了,于是放走了两只黄鼬,从此以后,刘姓人改邪归正,做起了小买卖来谋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每个月都要到城西南,一个文革后尚存的地主大院里,去给郭云舫烈士的夫人打扫卫生,一直持续到三年后,夫人被接到北京养老才结束。记得第一次刚进大院时,我震惊极了,好像进入了“异域”。只见,灰色破旧的大院里,有几棵长满“疙瘩”的老槐树歪歪斜斜,几十间古老斑驳的青瓦房上有紧闭着的厚厚的木门,木质“门嵌子”又高又厚,可奇怪的是,每个老房子的“门嵌子”上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圆洞洞,洞口溜光圆滑。为什么会有这些圆洞洞?听老夫人讲:这么大的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住,黄鼬成群结队,这些洞洞都是它们长年累月钻成的。它们也是生灵,我经常喂它们,它们也不会打扰我,我们相处得很好,有时候早晨醒来,门口会有一摊花生,玉米什么的,应该是它们搬来的。听到老夫人的话我颇感震惊,小小的动物真的有这样的灵性!我不禁地联想起小时候父亲讲过的黄鼬拜月的事情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人和动物同为宇宙自然的尤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人有灵性,动物也有智慧和真善美,人和动物就要和睦相处,遵循和谐共生的自然法则。

轶闻_轶闻轶事的意思_轶闻趣事什么意思

二十四座庙宇和“风魔铜瓶子

马头曾经有过二十四座庙寺观庵阁,它们是按照八卦五行和二十四星宿的方位建成的。东北有关帝庙(山西会馆),地藏王菩萨庙,正东有文昌阁,清真寺,东南有广生宫(奶奶庙),南门玉皇庙,天后宫,西南观世音菩萨庙(安徽会馆),西北大王庙(河南会馆),正北三官庙,真武庙,中间火神庙(火星楼)等等。

这些庙宇并不是同时建成的,也不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曾经存在过,是一些有钱的商人自建或捐建的,他们一是为了信仰,积善因,得善果,获得心灵的寄托和安慰,庇护子孙后代又惠及百姓。二是彰显财力,提高名望和地位。再就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建的,比如,建地藏王菩萨庙就是如此。过去马头街夜生活很丰富,到很晚还有买卖,传说,有夜卖的商家收到的钱里有一些是冥币,开始他以为是有人故意用冥币来买东西,于是就特别注意辨认买者递过来的钱,并没有发现可疑的,可是到了早晨天亮的时候,就会发现钱里有冥币。有人解释说,这是阴人在夜里使钱。为了镇压阴气,一些有钱人捐建了地藏王菩萨庙,请来了地藏王菩萨超度亡魂,说来也怪,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冥币现象了。

关帝庙,供奉着三国名将关羽(俗称关公,关老爷),奉他为神明,“关公一正压百邪”,希望他能庇护和保佑黎民百姓,使其安居乐业。关帝庙是由山西会馆改建而成的。山西会馆是清朝雍正年间,来马头经商的十家富贾晋商合资而建,占地二十二亩,规模宏大,楼堂殿宇,雄伟壮观,颇有故宫的建筑风格。传说当年有人状告朝廷,说郯城马头的山西会馆,富丽堂皇,像皇宫,有人想当皇帝,朝廷下旨查办。山西人急中生智,连忙把山西会馆的牌匾摘下,挂上了“关帝庙”的牌匾,并请来了“关公”“关平”“张飞”“赵云”等,改成了关帝庙,告状的事情才算平息下来。

关帝庙的标志建筑“春秋楼”,两层之上有阁楼,阁楼顶部有高高的楼脊,面五间,三进深,五脊六兽蹲座飞檐,天兵天将林立重脊。在楼脊的中间,有伸向四周的几百斤重的锁链牵固住的脊刹,外形像葫芦状的大瓶子,据说是用天然的“风磨铜”做成,老百姓叫它“风魔铜瓶子”。前后几个殿的楼顶也有,春秋楼的最大。风磨铜的主要成分是红铜和黄金,是很贵重的矿物质。明宣德年间,泰国朝贡得最好。这些风磨铜的“大瓶子”,经过风吹磨擦和雷火淬炼,明光铮亮,望着它,心中会升起信仰。随着风力的强弱,“大瓶子”会发出声音,特别是在夜间听得很清晰。有时是浑厚,低沉,温和的声音,寂静空灵;有时是激昂,悦耳,略带磁性的声音,回音共鸣。声音忽高忽低,忽轻忽重,像是在低声祈祷,保佑这方黎民,又像是叙述着古老的往事。声音在空中盘旋回荡,冲破尘雾弥漫的空气,给宁静的夜晚平添了几分的神秘,引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日本人占领马头之后,“风魔铜瓶子”不见了,不知道流落到何处,有人说是让鬼子拿走了,也有人说让“南帮”盗去了,众说不一。在鬼子投降前夕,有人看见马头东边某村的两个年轻人,抱了两捆玉米杆,走进关帝庙,不一会燃起了大火,大火烧了一天一夜,烟云笼罩着马头的上空,这一片木质榫卯结构的优秀建筑,近三百年辉煌的关帝庙,消失于火海中。

轶闻轶事的意思_轶闻_轶闻趣事什么意思

大小穿店

过去马头街繁华的时候,人口越来越多,住宅也越来越拥挤,以至于一些巷道变得很狭窄,颇有“寸土寸金”的感觉。最有名的窄巷道有大穿店和小穿店,大小穿店东西横穿北大街的住宅区。大穿店在马头老三中的南面向东,西起中心大街,东到东胜街的同裕号,全长一百三四十米,解放后基本无存。小穿店,在正大街西侧和大穿店斜对着,一直还存在,但是少了旧时的面貌。小穿店东起正大街,西到“刘字街”,全长一百多米,比大穿店稍短一些,两头窄中间宽,最窄的地方一米多一点,两人并肩过都觉得拥挤,最宽的地方不过三四米。从巷子口向里看就像死胡同,走进去拐弯抹角可以从西头走出来。据说原来穿店两头都有楼门,晚上可以上锁,防止土匪盗贼进入。以前巷道两侧分布着李家,魏家,金家,叶家,姚家等大户人家的长满瓦松的瓦屋楼房,可以说,穿店就是两侧高墙之间的狭缝。高墙遮挡住了太阳,因此巷内终日不见阳光,走进去,就是在夏天也觉得冷嗖嗖,阴森森。后来高房子拆了不少,情况就好多了。

大小穿店总长近一里路,走在里面,有咚咚的回声,总觉得后面有人跟着,还不敢回头看。特别是阴雨天的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是打怵,一般人是不敢走进去的。老人说,这里阴气很重,晚上的穿店是阴灵的聚集地。很多老人讲,大穿店半夜里有滚动的大火球,蓝莹莹的,轻飘飘的,还会变形,边滚边跳,遇到巷道有分叉的地方,就会一分几路,分别滚去,还说这是鬼火,遇到时不能碰它,一碰到,鬼就会现身,很是悚然恐怖。

晚上走在穿店里最狭窄的地方,有时会有“人”和你对面而过,你想躲它,它不躲你,它过去时,你又感觉不到,当你回头看它时,却又渺无踪迹。也有人说,有时会遇到半截人影,还能听到奇怪的声音,老人说这些情况都是遇见鬼了,越是身体虚弱的人,越容易遇到,身强力壮的人有时也敌不过。相传有一个人,个子很高,很健壮,胆子也很大,听说穿店里“不干净”,人们半夜不敢走穿店,他不相信,试图走穿店来挑战一下。他先是喝了一斤多白酒,酒足饭饱后,在一个漆黑的深夜里独自一人走进穿店,等到早上人们发现他的时候,躺在穿店口,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这些传说,是人们茶余饭后,闲暇消遣的诡故事,有人说确有其事,有人说是迷信,也无法用经典科学,八度负数时空或量子理论去解释,但是穿店作为历史遗存,也曾经做过不少贡献,闹土匪时阻挡过土匪进入深宅大院,打鬼子时曾让鬼子晕头转向,找不到出口。

避尘珠和避水珠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接管了马头,那个时期,在马头西门附近,德国和英国人的“洋行”北,现在的马头水利站南面,有一个放生池。杨遵玉是一个做鞋的工匠,有一天晚上,他到放生池附近溜达,从放生池的西侧往池里看,一轮明月倒映在静静的池水里,他正在欣赏着水中的月光,突然看见,在水中的月亮旁边还有一个小“月亮”,发出浑圆的朦胧的光,他抬头看看天上月亮的旁边并没有 “小月亮”,他很奇怪,想弄清楚这个“小月亮”到底是什么。于是,他用一些东西遮挡住池子上面的月光,再往水里看,仍然能看到圆圆的发出柔柔光线的东西,他欣喜若狂,这水下的东西是不是宝贝!他下到水池中,水不深,在发光的地方摸出了一个带着光亮得像糖球(山楂)大小的圆珠子。

一时间都知道杨遵玉得了一件宝贝。有人说放生池边上有一座古墓,里面住着一条很粗的大蛇,大蛇成精后眼睛幻化成这颗放光的珠子;也有人说,这是一颗避尘珠,一放到有灰尘的地方,灰尘就会自动地散开,有避尘珠的房间常年不打扫却没有灰尘,等等。据说杨遵玉把珠子拿到上海第一珠宝店,经行家鉴定,是颗避尘珠,卖了两千块大洋。也传说在他去上海的路上,十分惊险,有团伙跟踪,围追堵截,想抢他的珠子,幸好他和随从及时得到信息,从新沂上火车后,半途下车,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才到了上海。

后来听说世间真的有避尘珠,专家给以科学解释,避尘珠内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能辐射出高能物质,排斥周围的轻小物质,故能避开尘土,但是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较强的伤害作用,人不能离得太近。

传说在马头西园靠近河岸的地方,有一个“淹子”,即是水很深的池塘,底部与暗河相通,终年不干,深不见底,里面有避水珠,常在夜里放出蓝莹莹的光。有人目睹过塘里有千年的老鳖,鳖盖有大锅盖大那么大,晴天的时候常在塘边晒盖,鳖盖一仰一翻的,老鳖成精后变成了避水珠来保护着它的家园。有人说有避水珠的存在,多少次发大水,马头都平安无事。

青石大街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马头的大小街道都是用青石铺成的。传说这些青石是在清朝中后期,马头有钱的商人,从北方几百里的山上,用船通过沂河运来的。厚厚的青石板较大,形状较规则,看得出都是用优质的青石砌成的。经过行人车辆长期的踩踏打磨,石板平滑光亮,类似于现在铺上地板砖。路两侧有排水系统,还有专职的“清道夫”(扫大街的)。下雨的时候路上不会有泥,刮风的时候不会有尘土,街道干净,排场上档次。街道两侧是林林总总的商铺,还有伸出的厦檐,遮阳挡雨,这样的街道不亚于南京秦淮河岸上的夫子庙。马头街的住户,房屋的地面都是用青砖砌成,干净整齐,每天早上都要洒扫门庭,因此,过去马头街的环境卫生很好,以至于夏天,都没有多少苍蝇蚊虫,这就是“街上”和“乡下”的区别。

轶闻_轶闻趣事什么意思_轶闻轶事的意思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要修沂河大坝,这是个很大的水利工程,用料很多,因为沂河很宽,夏天水势凶猛。而当时的国家一穷二白,没有那么多资金,于是政府决定将马头街上的青石起下来,用来修坝,在当时的马头镇书记的带领下,群众将这些近百年的青石起下来运往河里,还留下少量建了礼堂。当时有不少人看着起出的青石流下眼泪,特别是一些老人嚎啕大哭,因为青石大街曾是一道刻在他们血液里的风景,已经陪伴他们走过了几十个春夏秋冬。起出石板的街道满目苍痍,尘土烂泥,沦为了乡下街道,古镇的风貌被破坏了。且不说这个决定,功过是非,也迄无定论,只因那个时候的国家实在是太穷了。

主街道余有少量的青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硬化成了水泥路。近年来做仿古街,又重新铺了青石板,街道两旁店铺商品繁多,街上熙熙攘攘,仿佛又呈现了昔日的繁荣。

用青石建成的拦河坝,既是坝又是桥,这些青石继续在桥上发挥着作用。这座坝桥使用了三十多年后,到一九九五年的时候,在桥的一侧紧挨着又建成了大型的混凝土拦河闸坝,这座闸坝用了二十多年后,又在下游修建了现代化的闸坝,原来的坝体已经废除,但在坝基上仍有许多散堆的青石块,从石质和磨损痕迹来看,大部分是那些从街道上起下来的历经沧桑的青石。青石块曾经承载着古镇的底蕴,记录了历史的痕迹,在马头的历史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老建筑已不复存在,但是一些轶闻传说就像是博物馆,收藏着过去,收藏着曾经的人和事,通过代代相承的往事传说,可以获得古镇的灵魂,来了解这方水土的繁荣兴衰,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建筑艺术,并通过文字将它留住。小小的古镇文明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在浩渺的时间长河中,它的历史存在只不过是一粒沙子, 但是透过这些轶闻传说,可以看过去,看世界,看未来,让人们思考怎样才能让古镇再续辉煌,创造新的历史,续写更美好的传说。

作者 陈燕,女,山东郯城人,现为郯城一中高级物理教师,郯城县政协常委。临沂市作协会员,郯城县作协会员,有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上一篇: 车圈碟中谍:伪装车和谍照的谍海轶闻
下一篇: 汉元帝“善史书”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