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是京郊的一所百年老校,今年已有116年的历史,自学校创建到现在一直秉承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治学宗旨,追求醇厚深远的治学风格,涵养博大精雅的校园文化。百年来,寻教育之本,育有德之人,并于上世纪90年代构建了“做主人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深化与拓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学校在继承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做主人”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提出了“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培养传承优秀中华优秀文化小主人”的国学教育思路,标志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逆境前行,积极探索文化复兴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迅速跃升为全球第二,超英赶美的梦想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要实现了。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道德水平的瓦解,西方思想的入侵,致使中国社会上丑恶现象不断攀升,传统文化一扫而空,有识之士扼腕叹息,中国到底要怎样发展,才是亿万中国人民真正想要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小学提出了“做主人教育”这一时代命题。把“爱家乡,爱祖国”当成突破口,用自己的教育行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复兴开拓道路。
1. 爱家乡教育起步,筑根家国情怀。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做主人教育”,“做主人教育”在德育中坚持一年一个主题,先后进行了“知我张湾,爱我家乡,从小学本领,长大做主人”,“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做社会主义小主人”,“忆国史,明国情,看世界,做主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做科技小主人”,“知民族历史,懂民族风俗,讲民族美德,做民族大家庭小主人”等主题教育。形成了做家乡小主人,做社会主义小主人,做时代小主人,做科技小主人,做民族团结小主人,做建设型小主人,做爱生活小主人的系列教育。
学校坚持开展读一本家乡的书;访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参观一处家乡古迹;学会一种劳动技术;调查一个家庭的变化;写一篇收获体会的“六个一”德育活动。
在“爱家乡,爱祖国”系列教育活动引向下,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毕业生坚定了中国心,立下了爱国志,大学毕业后几乎都回到家乡,参与家乡的现代化建设。
2. 十德育人入手,奠基中华底蕴。
1990年开始,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跟随小教科一起与东方道德研究所合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开展爱家乡,中国节,贴春联,孝亲敬老等一系列活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展系列活动,从德育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认为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要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活动。但是活动一定要做到主题性、系列化。
节日文化教育。每个特定的传统节日,学校都要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正月十五,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做花灯、赏花灯、写花灯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五月初五组织学生开展以“粽子”文化为主题的体验活动。
亲子共读活动。十德树人我们坚持了十年,每年一个主题德目,每个主题下学校都要开展亲子共读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把传统文化传承通过学生,推展的家庭,扩展的社区,让传统文化中华常开不败。很多学生的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这会风气得以改善,这是我们乐见的成果。
美德故事会、美德戏剧节、民间花卉展演、民族技艺传习等等,多彩的活动传播中华文化,多样的经历体验传统文化,使得我们的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知之深爱之切。
二、乘势而上,落实纲要传统文化进校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些为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2010年,北京市通州区成为“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试验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成为其一批实验校。学校借此东风,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1. 培育队伍,文化传承有保障。
张家湾镇中心小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培养国学教师。每年学校都派教师到全国各地学习。江西上饶、河北宁晋、宁夏、辽宁、山东等等都有我们教师学习的足迹。教师培训回来我们都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把学到的先进经验和理论传授给我们的全体组员。让教师的国学教育理念一直保持前沿位置。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落地生根。
学校赵元安主任,是国学项目的负责人。他不仅本人认真学习国学知识,同时开办讲座、微课,不仅给本校国学教师以切实的指导,还对全区声律组教师进行帮助指导。他的系列讲座《诗词声律杂谈》,不仅在区内很有影响,而且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
同时,学校在全区第一个成立国学名师工作室刘秀东工作室,张振峰书法工作室。围绕名师工作室开展各种活动,目前刘秀东老师已经成长为区级教研员,在全国小有名气。继任国学名师工作室及国学教研组组长的张玉海老师也是对国学有着深深的热爱,为全国多个地区送课送讲座。目前兼任通州区初中国学教研组组长,是通州区国学课堂教学的领军人物。张振峰老师目前已经是中国书协会员,国字号书法家。在他的带动下学校的书法教师茁壮成长,多位教师成为市区级书协会员。学校开展全区性的漕运古镇杯书法大赛已经连续举办多届,为全区的书法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2. 课程先行,传承文化有阵地。
首先,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探索“传统文化”与国家课程的有机结合。
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每一学科都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元素。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以课堂为主渠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校特色办学的要求,也是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校要求教师按照学科教学要求,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有效渗透优秀文化教育。
其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引导和激励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从党中央、教育部、到市区各级教育部门,颁发大量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抓住这一契机,学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学校将课程纳入课表进行全方位教学管理,设专任教师进行教学。各年级每周一课时分别为《围棋》、《汉字》、《唐诗》、《声律启蒙》、《宋词》和《论语》。
在教学中,教师们不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多次获得全国、市区奖项。
3. 科研引领,文化赓续有实效。
为了更好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学校到教师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形成了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潮。其中许德胜校长亲自主持的课题《本土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被批准立项为市级学会重点课题,赵元安主任承担的《城市副中心背景下农村中心小学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被立项为区级重点课题。均取得重要成果。
经过研究,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了教育内容和形式,开发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真正落到实处,效果良好。
三、砥砺奋进,为党育人铸就中国心
张家湾镇中心小学作为通州区农村小学教育的排头兵,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时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致力于“做主人教育”,坚持培养具有“中国底蕴,世界眼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发展人”,取得了重要成果。
1. 国学赛课,教师培育有成效。
2012年始,张家湾镇中心小学连年派教师参加国学研究中心组织的全国国学赛课活动。刘秀东老师、张玉海老师连续获得全国一等奖,学校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得到全区的瞩目。国学教育教研组不断壮大,研究成果更是得到区研究团队以及总课题组的重视。先后有吴春丽、朱景路、王瑞赢、靳佳宁等多位教师在全国获得大赛获特等奖。在区级大赛获得一等奖、特等奖教师更是不断涌现。
学校的刘秀东老师、张玉海老师、王瑞赢、韩佳谕老师多次到全国多地送课、送讲座,包括河北宁晋、宁夏、云南耿马、内蒙古等等,赵元安老师组织并主持全国50多所国学研究学校开展论坛交流达半年之久,每周推出一所学校,为全国国学教育开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发言现在在喜马拉雅上还能听到回放。赵老师所做的《声律杂谈》系列讲座,得到区内教研组以及全国同行的认可和欢迎。2014年全国国学走进通州活动我们承接了分会场任务。2015年山东省天桥区教委组团到我校开展交流活动。
2. 课程展示,育人实效受褒奖。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深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已经完全无声无息的渗透进我们的每个课程和每节课。在学校开展的三次区级课程展示活动中,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每个课程的重要核心元素。学校的美术学科《四季印象课程》,“小画虫”滑舌的同学们的国画水平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王凯主任的点评用了“震撼”的评语。《运河源-通济桥》课程展示活动,学生的美术、诗词、摄影、纪录片等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水平,更加展示了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功底。即便是《未来》课程,听上去与传统文化距离较远,实际上学生们还是根据传统的天人合一理论创造出了多用途“养鱼缸”。这些成果充分证明,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已近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3. 科研成果,学校发展上层楼。
多年来,张家湾镇中心小学坚持开展“运河文化育主人”课题实验,通过“知我张湾,爱我家乡”主题教育,以及观水、亲水、护水系列活动,附之以家校互动,社区携手等形式,共同传承运河文化、漕运文化!
(1)阅读家乡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学校积极组织倡导携手学生家庭,开展 “传承运河文脉 品读古镇故事--张湾少年知家乡爱家乡系列活动”,通过家长、孩子一起学习张湾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热情。
(2)寻家乡古迹,颂家乡新貌。
家长和孩子一起,利用课余时间,走近大运河、走近家乡,看一看皇木厂的古槐、通运城墙与古桥,进行调查、参观、访问、绘画、拍照、搜集素材、写观后感,学生们亲历社会生活,亲身感受历史古迹的魅力,在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中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有了具体的了解,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3)讲述张湾故事,做张湾少年。
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孩子讲家乡的故事,讲张湾发展的故事,讲时代的变迁,让学生通过一个个真实发生在张家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好故事,在分享给老师和同学,给大家呈现出一个鲜活的漕运古镇、美丽家乡。
(4)写漕运书法,唱盛世欢歌。
凭借漕运古镇张家湾的丰富历史内涵,在学校干部教师的积极争取下,,每年一届的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师生“漕运杯”书法竞赛落户张家湾镇中心小学,通州区教师学生都可以参加,这一活动成为学校和通州区运河文化教育的品牌活动。
几年来,学校围绕“运河文化育主人”这一主题,以“运河精神”为魂,以古镇风情为景,以漕运文化为题,利用多项举措激发师生爱家乡之情,建家乡之志,使师生不断了解家乡历史,品味家乡文化,收到较好育人效果。《红色资源》课题,《诗词教学》课题,也为学校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带来重大变化。学校先后承办了团中央“运河申遗,有你有我”红领巾主题实践活动,北京日报、京郊日报、通州电视台、通州时讯等多家新闻媒体予以了报道。
四、前途远大,优秀文化融进主人行
三十年来,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一直坚持“做主人教育”。“做主人教育”的教育办学文化体系由“一个核心”“四大支柱”“五大品牌”构成。即认准“一个核心”——以“做主人教育”思想为统领,以培养具有“中国底蕴、世界眼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人’育人目标为核心,发挥理念引领作用;依托“四大支柱”——政治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形成有效运作体系;打造“五大品牌”——通过体验型德育、生本型智育、悦动型体育、至臻型美育、适切型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打造品牌,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优质学校。我们相信,我们的教育前景是光明的,我们要把“中国底蕴”真真正正打好根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