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对于丹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一座桥。于丹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古典今读可以说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顿时从大学教师成为全国知识分子膜拜的对象。
人们惊呼于丹能将深涩难懂的古文,与现代观点相结合,听得趣味横生。于丹的确使得经典文化更贴切人心,也使经典文化走进了新时代。不过查过360词条或者百度人物介绍,你就会发现,于丹有很多成就也有很多辉煌,也曾被称之为国学大师,随后于丹为何却慢慢淡出了公众视野?
当初受众人追捧的于丹为什么突然“跌下神坛”呢?据说还被北大著名昆曲学子轰下讲台,之后于丹的负面评论更是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忘记初心
有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于丹红了之后,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教学上课的事情成了最不重要的事情,她经常把外出演讲、上电视节目等的事情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样既可以露面很气派,同时也有钱赚简直是一举两得,这可比在象牙塔里一门心思默默无闻钻研学问风光多了。
尤其是在《百家讲坛》讲了几回以后,全国各地邀约于丹的人很多,讲一堂课的出场费也相当可观。就这样,于丹慢慢利欲熏心。据当时作家财富榜统计,她税后收入1000多万,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易中天对她作出这样的评价:于丹是一个被市场耽误的知识分子,在她眼中钱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于丹有句名言“一个人在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什么”,很多人后来将这句话用到了于丹自己身上。
如果说于丹频繁出入公开场所,无休止地外出上课,能给人们传到授业解惑,能用中国古代的道德精髓典型国人,人们也不至于赶这位国学大师下台,可为什么对她那么残忍呢?
有名无实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于丹初上《百家讲坛》的时候,她气定神闲、娓娓道来,把枯燥的《论语》、《孟子》讲得妙趣横生,古今中外的事例也能信手拈来,可时间长了狐狸尾巴总会露出来。
于丹成名后,经常出入公开场所演讲,次数多了,人们发现她讲得那些经典似乎内容都一样,没有什么创新之处,而更让人气愤的是于丹先后出了两本书,第一本书比较有诚意,读者们还能从中感受到一些经典的知识,但第二本书出版后,内容竟然和第一本的内容大多相同,很多人觉得上当了,而此时,很多粉丝对于丹开始失望。且慢慢地认识到,于丹把钱看得比一切都重。
于丹除了在出书方面投机取巧,她写出来的很多教化式文章,被人称为“毒鸡汤”,不管是评论还是她在公众场合说的一些言论,都带有明显的鸡汤风格,离她之前擅长的国学经典越来越远,而且,和国学经典本应拥有的稳重韵味大相径庭。
一开始人们还没有看透,但慢慢就悟出来一些真伪,于丹的一些言论的尺度还很大。时间长了即便一开始有不少粉丝,但听久了似乎产生了抗拒心理,有人甚至认为于丹的观点还不如普通人的经典有说服力。慢慢地,人们似乎对她产生了精神疲惫,所以以于丹为主的几趟节目的收视率越来越低,于丹的作品认可的人也越来越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