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教育要践行|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教育要践行|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教育要践行|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当前,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此次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1.制订新课程方案

探究历史_历史探究课题_探究历史文化

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当前,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此次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

★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

★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对象的态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

* 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

* 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

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本特征: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历史探究课题_探究历史_探究历史文化

探究历史_历史探究课题_探究历史文化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探究历史_探究历史文化_历史探究课题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探究历史_探究历史文化_历史探究课题

历史探究课题_探究历史文化_探究历史

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表现: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4.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内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表现: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内涵: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表现: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2.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3.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三、学业质量标准

什么是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

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意义:改变过去的考查只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将学业考查指向核心素养,从而使教育的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业质量等,都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历史探究课题_探究历史_探究历史文化

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1.标准暂定为四级,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2.水平2以上的等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表现。3.暂时以3级水平为合格水平。

素养1:时空观念

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历史探究课题_探究历史文化_探究历史

素养2:史料实证

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

探究历史_探究历史文化_历史探究课题

试题示例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问题:(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本题所考查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的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甄别,并能够利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

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对问题(1)的解答,如果能够知道材料一是个人回忆,材料二是历史档案,可达到水平1;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这两类史料的价值进行说明或分析,可达到水平2。

对问题(2)的解答,在论证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中,能够涉及到材料的内容,可达到水平1;能够对这两则材料进行比对,并据此作为论述的证据,说明两则材料中相同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真实,而记述存在差异的内容需要辨析,可达到水平2。

素养3:历史理解

水平1:能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涉史事的含义,并概括其要点。

水平2:在对历史文本的解读中,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

水平3: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并探求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水平4:能够在自己的历史叙述中表现出对历史意义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用于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4:历史解释

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自己的解释。

素养5:历史价值观

水平1:能够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水平2: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水平3: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价值取向;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进步历程,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水平4: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能够将历史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总之,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体现在: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四、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制

探究历史文化_探究历史_历史探究课题

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

从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和发展的总趋势,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

选修Ⅰ的主要内容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

选择政治体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货币发行与财政收入等专题,使学生了解国家治理的发展,了解制度文明的进程,确立制度自信。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选择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专题,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及科技改变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程

选择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碰撞、宗教传播与文化景观、文化的传承于保护、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等专题,使学生认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性。

选修Ⅱ的主要内容

史学入门

内容涉及历史观、史学优秀传统、读史常识、史料的作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解释与评判、历史工具书及信息检索、历史论文的写作等,使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史料研读

内容涉及史料搜集与运用的方法、各种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的研读,以及综合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阅读与探究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史料的作用并尝试运用史料,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将有较大的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必将产生很大影响。在研制的过程中,非常希望一线的老师们能够提出建议,以使新课标更适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 桑兵 | 报刊史研究的两难与两便——新闻学、历史学如何熔为一炉
下一篇: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