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孔明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啊,不就是蜀国丞相诸葛亮吗?诸葛是他的姓,亮是他的名,孔明是他的字。因为亮与明的字意是十分相近,互为补充的。古代除了这个大名,平辈之间,一般相互称字表示尊敬。那看过三国演义或者读过《出师表》的,都知道这个诸葛孔明是临沂市沂南县人,一般人的印象就是诸葛亮,就是孔明。
但可能您有所不知的是,在三国时代,除了诸葛亮,这位孔明,还有另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咖,也叫孔明,两个字一字不差。但是这位孔明可比诸葛孔明低调得多,他本姓胡,名昭字孔明,乃是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擅长隶书,与曹魏重臣、书法家钟繇等大家齐名。从文韬武略来说,由于深逢乱世,看到政治黑暗,他们为了避战乱,毅然选择隐居,坚决不出世。他本身名气特别好,品德高尚。再者学识渊博,引得不少英雄都想请他辅佐。
最初他是在密州避乱,袁绍就占据益州、青州、并州、幽州统一河北地区,拥兵几十万。当时袁绍就久闻大名,他就带着礼物屈尊到寒门陋舍登门拜访,求孔明出山相助,一统大业,最后只知道这位孔明坚决不受,袁绍也实在没有办法,反正只要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也就就此放弃了。
那么等到官渡之战后,袁绍被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一周,终为曹操所得。要知道,曹操之所以能称霸中原,就是因为他是三国乱世中最不惜下血本笼络了军阀和人才。只要他看上的人才就一定要弄到手,这才使得曹营谋臣似雨,猛将如云,兵强马壮。曹操意气风发,进驻一周时,第一个想求的这个人才就是孔明,曾经十几次送礼到孔明家征召他入朝做大官,但是孔明被惹恼了,干脆以进为退,先答应入朝为官,可是只求先到附近做个小官儿。
曹操听他这么说就以为有门儿,那就到基层去锻炼锻炼吧。可是孔明一到地方就推脱自己是山村野夫,这些政务啊,实在是干不了,你看连小枪都管不了,那对国家军队也没用处啊,他就说请曹丞相放我回家继续归隐吧。曹操起初不允纳,曾亲自找他想挽留。孔明只说能力有限,毫无用处,还是做普通百姓的好,到此也是接连被拒了,不过真是奇怪,一向脾气不好的曹操没有生气,反而更加钦佩这位孔明。
这个跟老奸巨猾装病,最初拒绝曹操的司马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一代枭雄曹操和两位魏国皇帝以及晋宣帝司马懿,和胡昭孔明关系也特别深厚,少年时就相识。三国志曾记载,有位周成因和司马懿有过节,便带人想杀他。司马懿当时还不知道,真有可能被干掉的危险。那胡昭知情后,跋山涉水数日,终于在小蝉和渑池之间追到周成一行。他是恳求放过司马懿,但周成不肯,胡昭就哭泣着请求。所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如此仗义,周成很感动,这才放弃了行动。可见,孔明也算是救下司马懿的救命恩人啊,但是他当时不知道这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那么再说曹操,也是被胡昭的真诚所打动,就留下一句话说,人各有志,愿先生好自为之,便不再强求。胡昭于是又回到乡里,又移居到今天河南丰县东北,每日耕田种地倒是自在。
没过几年惨烈的汉中之战打响,对战一方是曹操,另一方就是刘备。这时原本跟胡昭一样,为布衣躬耕南阳的诸葛孔明,早就因刘备卧龙冈所谓的三顾茅庐出山入室辅佐了刘备。当然也有的人说,诸葛亮当时很年轻,而孔明没有诸葛孔明名气大,可就是因为这位胡孔明,也让贼人相互发誓,说孔明先生大贤者,我们切不可侵犯其所居部落惊扰了先生,使得胡昭周边老百姓免于祸事,一时之间才得以安居乐业。
大家对孔明更加敬重,等到了三国末期的时候,因为胡昭孔明心地天真,行为高洁,被朝廷再次征召入关,可是圣旨还没到,老爷子就驾鹤西去了,享年八十九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