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历史小说是融合历史性和小说性的艺术形式,小说性是根本,历史性是特征,二者不可偏废。处理好历史小说的虚构是结合好两个属性的纽带,不仅历史小说的作者要把握好虚构的尺度,读者也要知晓阅读历史小说的常识。关键词:历史小说;历史性;小说性;虚构“历史小说”一词最早见于文献是在1902年,梁启超在一篇名为《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中道:“历史小说者,专以历史上事实为材料,而用演义体叙述之。”[1]一般来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的小说。显然,历史小说是历史和小说艺术的结合体,故历史小说有两个属性,即:历史性和文学性。历史性尚实求真,文学性贵虚探美。这两个属性显然存在着历史制约与艺术反制约的矛盾。但正如“带着镣铐跳舞”一样,正是因为难于把二者完美结合起来,才促使我们不断去探寻历史小说的历史意蕴和审美趣味。在历史小说的产生,成长过程中,这对矛盾的斗争未曾停止过。在中国小说成熟的明清之际,众多小说论者逐步形成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两个流派:一派主张历史小说必须“崇实翼史”,视历史小说为“正史之补”,对“正史”抱着毕恭毕敬的态度;另一派则提倡历史小说应当“真幻相混”,所谓“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清•金丰)。
这两种观点也恰恰暗合了中国小说的“史传”和“诗骚”传统。(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史传”主事求真,“诗骚”主情求美。现代作家鲁迅对历史小说也做了这样的分类。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一类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2]。显然,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对于历史小说创作之难是冷暖自知,试图把其分成两类,而贵其后者,是想尽力摆脱历史束缚,而求艺术自由。鲁迅的《故事新编》正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之作。可以说,历史小说从本质上来说是小说,应该发挥小说艺术的各种手法,当然包括虚构在内。但历史小说之所以为历史小说又因为它以历史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历史性又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只有把握住这种特征又暗合小说的本质才是历史小说创作的根本途径。历史小说离不开艺术虚构。艺术虚构是“艺术家想象的创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3]艺术家通过艺术虚构传达出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这一过程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自由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叙事(包括“正史”之言)都含有虚构的成分,都含有叙事者对事件的主观认识。司马迁《史记》的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气魄,早就昭示出任何事件的阐释都融入叙事者对世界的认识。
虚构是小说不可或缺的手法。历史小说也一样,虚构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者的想象力,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甚至是小说情调的渲染都离不开虚构。但历史小说也离不开历史。历史的事件、历史的人物、历史的精神,都是历史小说的内容。没有这些,历史小说也就和其它题材的小说没有什么区别了。可见,把握好历史小说的虚构则显得尤为重要。小说的虚构“要合情合理”,“合情合理的情指人情,即人类固有的带普遍性的情感和情欲;理指物理,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艺术虚构都要符合情理,不违背生活的客观规律性、逻辑性,才能是真的、美的。”[4]同样历史小说的虚构也应该遵循“合情合理”的原则,但历史小说的历史特殊性又要求它的虚构不是任意为之,否则将失去历史小说的历史意味。刘军先生曾在论文《从历史小说的性质说开去》对历史小说的虚构的限度提出了五点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概括为:“虚构应当有一定的限制,应当如实反映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人物的性格应该符合历史的真实,做到虚实有度、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5]历史小说不仅要写得合情合理,反映历史的逻辑,而且要尽量体现历史的基本常识。它对历史的虚构是有分寸的而不是任意为之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应依据历史原型,对其性格的刻画,要突出其主要性格特点,可以在不违背主要性格的基础上顺着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做合理的想象,但不能歪曲人物性格,搞得面目全非;作品中的基本情节,也应该以的必要的史实作为依据,尊重已被史学界确认、大家普遍接受的历史事件,在总体上符合历史进程的前提下,可以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合理的艺术构思,但不能随心所欲地杜撰历史。
历史小说的内容,既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它兼有史学的个性,又放射着艺术的光芒。在历史小说的虚构问题的探讨中,我们对作者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但文艺创作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文艺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存在。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不可忽视。同样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下,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反应是不同的。曾在央视热播的《康熙王朝》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康熙的老师李光第与康熙的女儿蓝齐儿产生了恋情。历史学家认为这是篡改历史,而文艺家却认为这正是文艺情感的需要。所以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历史小说的虚构问题的争论,一定程度上可以抛出一些给读者。读者对于历史小说的阅读是不是也应该遵循一些常识性的原则,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对历史真面目有相对一个客观的把握,同时也可切身感受历史小说的艺术魅力。我想起码有这样几个原则:一、无虚构不会有小说,故对于历史小说的历史事件应持有怀疑的态度。二、历史是一种诠释,纯客观的记录是不可能的,对历史小说的欣赏不要拘泥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要获得那久去的历史感。
三、小说是一种追求美的艺术,要体味历史小说的艺术之美。当然,这几点原则不能概括欣赏历史小说的全部,但作为历史小说的读者一定应该是睿智的,有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从容心历史小说作为小说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它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虚构仅是其一个重要课题。对历史小说理论其他层面也应该作深入细致地探讨,要走出传统理论的束缚,去构建现代历史小说的理论体系。参考文献:[1]转引刘涛.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独立意识的生成[J].批评视野.2006[2]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二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奥夫相尼柯夫(苏)主编.简明美学辞典[M].冯申(译).知识出版社出版.1981[4]段江丽.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的艺术虚构论[J].理论与创作.1993年02[5]刘军.从历史小说的性质说开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