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和谐社会”建设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和谐社会”建设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和谐社会”建设摘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等和谐共处的社会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等和谐共处的社会,是对社会学理论的一种新突破,当前,我国的社会累积了大量的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社会发展自身的需要。本文通过站在社会学角度,借用一些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分层;社会冲突;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26- 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主要是针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关系不和谐等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协调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十分艰巨的深层次改革任务的顺利进行和改革目标的实现,对于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的意义。

一、社会与“和谐社会”

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学科,与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关系。

1.社会的涵义和特征

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则是社会的中心要素,人类正是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结成了社会。”

因为社会是是相当数量的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社会的特征是以人的活动为主体:“(1)社会是以文化为纽带的。 (2)社会是以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3)社会是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 (5)社会是有具体形态的。”

2.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如果说,社会稳定强调的是社会结构形式上的特征的话,那么“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在社会稳定本质上的特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稳定。

“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虽然这些资源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

“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距离和社会矛盾拉大,与此相应的是社会张力也大。社会张力一大,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和谐社会容易建成。”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在前进,社会规范会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整体前进的推进器。”

“和谐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社会结构是人搭起的架子,社会规范也是人制订的,一句话都是人运筹起来的。运筹得当,兼顾各方,兼容并包,各得其所,人与人和睦,人与社会融洽;运筹得当,方能用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而言的。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关注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的研究及提出解决社会失调、失衡等社会问题的对策。所谓从社会学角度看问题,正是从良性运行和协调的角度看问题。

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问题

我们从系统论的观点知道,合理的结构联系,能使各个部分的结构所具有的功能达到最佳。具有合理社会结构的社会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结构的功能相加之和。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不一定能达到社会整体的最优化,而社会整体的最优化,也不简单地表明社会各个部分的最优化。

“冲突论认为社会系统运行不可避免地伴随出现紧张、失调和利益冲突现象。不和谐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实,任何一个社会只要在发展,就会产生社会结构本身各部分的发展失调问题,就会产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失衡现象,也会出现社会各个部分运行中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某些社会问题的产生。”

1.在近十几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中产阶层-白领阶层,“目前他们还被认为是‘中国不成熟的中产阶层’。其表现主要是其生活方式、文化素养、社会声誉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觉悟)、自觉的阶层意识和阶层性心理识别还不够高,还欠发展。这本不是大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一个阶层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但是,这种社会阶层状况,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工程框架中,就是应该予以注意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社会角色地位、财富状况和社会权力,都使他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状况下,人的心理是紧张的,活动的频率极高,意识的变异也迅速,这就造成人们的紧张、浮动、烦躁与焦虑的心理状态。这是不稳定状态,欠安全状态,是社会和谐的隐患。

3. 社会作为家园而保护、保证人们的安定、祥和、温馨的生活。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分工也逐步趋于细密化,一定程度的利益分化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秩序出现了混乱。例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过大、贫富差距过大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合理等不公平现象的存在;社会公共管理者问题,下岗工人、农民和农民工、老年人、各种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员。

三、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激发社会活力。所谓和谐是社会在发展中、进步中建立新的体制、新的机制过程中的和谐,和谐不是僵化的、绝对的,不是绝对没有不和谐,而是在不断解决不和谐的过程中趋向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就是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和谐,这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1. 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

(1)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并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的和谐,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各阶层之间和谐的具体的、个体人格化的表现。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2)人自身的“自我和谐”。自身是一个从内到外的和谐体。现代社会没有绝对的孤立的个人,每个人的自身和谐,是全社会的和谐的个体人格化保证。

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时期,暴富心理,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懑心理,投机取巧心理等等,都是现代社会心理症候,也都是和谐心理的、健康心理的敌对因素,因而是破坏和谐社会的个体因素,是和谐社会的威胁。因此,社会的人保持其自我和谐,是很重要的。

2. 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冲突的出现,寻根究源最终只能归之于社会利益的不平等占有,它是社会冲突产生的前提条件。但社会利益的不平等占有不会直接产生社会冲突现象。”

(1)“就资源配置方面看,主要是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是为了使社会成员能够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还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其他再分配制度建设。

(2)从本质上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使得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具有了正当性。对利益的追求一直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前进的主要动力,但是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也是一柄双刃剑,需要秩序的规范,而秩序则有赖于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则。民主法治与诚信友爱就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和谐社会,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离不开道德的精神支撑。作为在制度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民主法治与在道德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诚信友爱,对于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在社会相对公平正义的基础上,调节人们的社会心理。“以我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与宽容、仁爱、温良恭俭让等精神指导人们的思维言行;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我们必须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努力实现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政治、精神上的和谐。

3.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需要改变一直以来对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要既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又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保护自然、养育自然、敬畏自然。这样,人类与自然才能保持和谐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协调人的利益与其他物种的利益,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和谐社会”蕴含的整体性思想,要求我们看问题具有全面性,不要以单视角的方法只看到问题的某些方面而遗漏了另一些方面,仅仅看到了局部而忽视了全局,仅仅照顾了部门而忘却了全体。因此,在社会发展中,要考虑到使社会结构的部分的目标与功能服从社会整体的目标和功能。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增基主编.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朱力.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5,(2).

[3]邓伟志.“和谐社会”的浅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第12卷第2期

[4]彭定安.和谐社会:四维建构社会关系的和谐诉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第7卷第5期.

[5]王彦斌.科塞与达伦多夫的冲突论社会学思想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1996,(2).

[6]王威海.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J].铜陵学院学报,2006 年第 6 期.

上一篇: 人民网评:托举起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下一篇: 美育,让生活更美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