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文明是发展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可见,文明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践行“文明”价值观,就要深刻理解文明的内涵,将其内化为国人的核心价值理念。何谓文明?辞海解释为:一指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三指光明,有文采;四指年号。由此可知,文明是个多义词,拥有多重含义。在这里我们从国家层面来理解文明之义。文明就是指国家发展的状态,即国家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唯物史观对文明的根本定义。马克思说:“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说:“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在他们看来,文明是物质与文化的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建设,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常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包含于国家发展的状态之中。文明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纵观中国5000年文明发展史,文明是国家发展的成果。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不是物质与文化产品的简单相加,而是它带给国民的生活状态。它不等同于GDP,而是经济发展赋予人们的进取感与富足感;它不是具体的政治程序,而是人们从政治运行中体验到的安全感与认同感;它不是文化生产本身,而是从文化生产获得的丰富感与生命力;它不是具体的思想道德条文,而是它带给人们的和谐关系;它不等同于青山绿水,而是从良好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舒适感。文明是国家发展的灵魂,是国民的精神家园,是推动国家发展稳定的精神力量。文明能够让国民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形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能够让国民产生深刻的责任感,成为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能够让国民孕育积极的社会心态,塑造和谐的社会关系,有效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党的十八大把“文明”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基本范畴,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把我国建成文明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追求,也是人民最美好的愿景。国家发展需要精神动力,民族进步需要文明支撑。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在经济发展上实现腾飞,而且需要在文明建设上创造辉煌。建设文明中国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文明,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人类进步的精神文明,其灵魂和核心内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文明中国,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一个共同价值取向,即物质生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缺失也不是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创造了经济辉煌,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富裕起来的中国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日益多样多变,在看到主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健康向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生活中不道德、不文明、不健康的现象。我们应该有所警悟:国家富强不能以牺牲道德为代价,生活富裕不能以文明缺失为成本;没有道德和文明的支撑,国民的精神家园就会荒芜,现代化建设必然受到损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国家的软实力和国民的硬素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让文明为中国添彩,是我们每个人应尽之责。
和谐:和谐是美好的愿景
何谓“和谐”?《辞海》中解释为协调,就是指存在差别的各种成分可以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指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也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形势,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的十八大把“和谐”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基本范畴,有其具体的现实背景,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价值观的和谐,人们的价值观存在着不和谐的问题,当今世界价值和价值观冲突现象更加广泛和明显,人类共同呼吁和平和谐。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必然,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合理继承和弘扬。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和谐是对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和谐是国家层面价值观中特别富有中华文化基因特色的,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繁盛不衰,崇尚“和谐”价值观是其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人们面对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四对关系”时的主张、态度和取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关系日益复杂交错,矛盾冲突也日益纠结缠绕。当前,在培育践行和谐价值观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化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并维系其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确立诚信、平等、友爱、互助、包容等思想和观念;维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确立集体主义、遵纪守法、遵守公德、维护秩序等思想和观念;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确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文明消费、节约资源等思想和观念;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确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文明消费、节约资源等思想和观念;维系人与自身身心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确立精神健康、心理卫生、心态平和等思想和观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我们共同的愿望,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邻里关系和谐,才能更多地感受人间温暖,促进社会安定祥和;劳资关系和谐,才能实现有序高效,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干群关系和谐,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全国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好局面;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才能创造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永续发展。人心齐,泰山移。只有每个公民都确立和谐价值理念,成为“和谐因子”,整个社会才能演奏一曲最强和谐之音;只有每个中国人都奋发图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