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舆山(扁山)
岘山亭记(岘山亭记翻译和原文)
渤海以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深沟,真是无底的深谷,它下面没有底,叫做‘归墟’。八方、九天的水流,天际银河的巨流,无不灌注于此,但它的水位永远不增不减。大海深沟上有五座神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
每座山上下周围三万里,山顶平地九千里。山与山之间,相距七万里,彼此相邻分立。山上的楼台亭观都是金玉建造,飞鸟走兽一色纯净白毛。珠玉之树遍地丛生,奇花异果味道香醇,吃了可长生不老。山上居住的都是仙圣一类的人,一早一晚,飞来飞去,相互交往,不可胜数。
但五座山的根却不同海底相连,经常随着潮水波涛上下颠簸,来回漂流,不得片刻安静。仙圣们为之苦恼,向天帝诉说。天帝唯恐这五座山流向西极,使仙圣们失去居住之所,便命令北方之神禺疆,派十五只巨大的海龟抬起头来,把大山顶在上面。分三批轮班,六万年轮换一次。这样,五座大山才得以耸立不动。
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提起脚板不用几步就来到五座山前,投下钓钩,一钓就兼得六只海龟,一并负在肩上,快步走回自己的国家,烧灼它们的甲骨来占卜凶吉。于是岱舆和员峤这两座山便漂流到北极,沉没在大海里,仙圣们流离迁徙的不计其数。天帝大为震怒。便逐渐减削‘龙伯之国’的版图,使之狭窄,逐渐缩短龙伯国民的身材,使之矮小。到了伏羲、神农的时代,那个国家的人身还有数十丈高。”
员峤山(尖山)
五座神山为众仙之岛,而住在襄阳岘山阳广洞的华夏第一仙人赤松子已经用先天八卦推演出了这一切。仙祖赤松子为了避免众仙人遭难,就用岘山建木枝干造了排筏,并用神力飞往岱舆和员峤二神山。最终在岱舆员峤沉入北极大海的一瞬间赶到了,赤松子用建木排筏托起岱舆员峤二山岛,并利用岘山建木之根对建木枝叶的吸引神力,用建木排筏将岱舆和员峤运到到襄阳岘山。
众多史书记载“伏羲葬南郡,在襄阳”,当地传说岘山诸峰是伏羲身躯所化。扁山和尖山是紫盖山伏羲庙的牌匾和伏羲像所化,当时的扁山和尖山还没那么高,最高的还是岘山主峰又名都广山,第二高的是肇山又名虎头山,第三高的是大朱山又名赤松隐仙山,盖因赤松子在此创建隐仙道,弟子长桑君传给庄子《庄子》一书也成就了妙真道为道家隐宗。
因为岱舆和员峤是无根之山,故赤松子认为直接将两山放在地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又飘走了。赤松子决定以扁山和尖山为基,将岱舆和员峤固定在岘山中。赤松子先将岱舆压在了扁山之上,然后又用做雨师时使用的柳树枝将岱舆山捆了起来,所以岱舆山也被称为柳子山,因为山形扁,俗称扁山,现在扁山上还有很多裸露的大石块,据说这些石块就是柳叶变的。之后赤松子又将员峤山压在了尖山之上,并用摇钱树即青檀树干,将员峤山四角固定,此山尖而高,俗称尖山。
龙凤麟龟
承载岱舆员峤的建木排筏则停在了汉江边,为了避免排筏漂走,赤松子用伏羲八卦鼎香炉镇之,最后建木排筏化为岘山北部临江平地,而鼎炉也化为襄阳城。襄阳现在还流传的有三句谚语与此相关:“襄阳是个排,不准篙桨来。”、“襄阳是个排,万山是个桩,老龙堤把排拴。”、“襄阳是个金香炉。”
升为天帝的伏羲知晓了此事,于是在岱舆山(扁山)和员峤山(尖山)之间,以水为锁链,环绕岘山,并在鸭湖两分,一支北流入汉江曰檀溪,一支南流入汉江曰襄水,还命青龙(村)、凤凰(村)、麒麟(村)、龟(山)四灵守护此地山水。此水源出岱舆员峤间也就是扁山与尖山交界处,因水架山而下,故称之为襄水,城称为襄阳城,故尖山也被称为襄山。
从此之后岘山第一第二高峰就成了岱舆山(扁山)和员峤山(尖山),岘山(都广山)、虎头山(肇山)、大朱山(赤松隐仙山)则分列三四五名。除了扁山岱舆仙境、尖山员峤仙境、岘山建木、虎头山天梯、大朱山隐仙妙真祖庭之外,岘山诸峰还有诸多神仙传说,而且岘山为伏羲所化形似巨人脚印,华夏第一仙人仙祖赤松子也居于山中阳广洞,所以襄阳岘山也被尊为中国四大仙山之一和神话四大通天神山之一。
岘山建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