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藩国”、“属国”和“属地”的称谓,他们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种不同的身份对现在中国的版图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今天来聊聊这个问题。
藩国,这个称呼是从汉朝建立后,分封勋贵开始出现的。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设定在中央周围,即首都周边地区,实行郡县制,这是沿用了秦朝的制度,目的是确保首都周边在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之下,确保安全;而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则实行周朝的封建制,把一些开国功臣和刘姓亲属封为王,建立自己的王国。既可以守卫疆土,也可以在危急时刻救援中央。这也算是“一朝两制”了。这些分封在边远地区的这些国家呢,就称做“藩国”。藩就是篱笆、藩篱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国家像篱笆一样在周围守卫边界,保卫中央,这些王侯都被称为“藩王”。藩王们平时是居住在自己的王国,叫做“归藩”,也叫‘之国“。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自己主权的,也是有自己财源的。为了防止藩王作乱,没有中央的命令,藩王们是不得进京的,但需要按时纳贡,派人朝拜皇帝。
藩国是什么意思(藩国名臣的原文及注释)
设置藩国的主要是汉朝和明朝,但很不幸,这两朝也是藩国作乱最严重的朝代,明朝的藩王——燕王朱棣甚至直接打进首都自己当了皇帝。汉朝也被“七王之乱”祸害得不轻。
从秦朝之后,从整体历史上看,藩国在历史上就慢慢就变得比较少了。大多数时候,皇帝和中央政府对于藩王和藩国一直都很警惕,藩国的面积普遍都很小,使其不具备威胁中央的能力。
属国,是指那些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向中国称臣,年年缴赋,岁岁上朝的周边小国。他们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都是独立的。而他们属国的身份主要体现在:
1、统治者不得称帝(当然对内就无所谓了,比如越南对内其实一直称帝);老国王去世,新国王即位必须得到中国中央政府的任命后,才能以国王的名义统治国家。
2、定期朝贡。朝贡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礼仪制度,它其实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渠道。尤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它们实行羁绊,游牧民族为了获取所需之物,在中原王朝不开放互市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纳贡的方式来获取所需。此外,明清时期,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东亚各国乃至西方国家,想要从中原王朝购买到所需之物,除了走私和少数开放口岸外,也只能通过纳贡的方式来实现。中国在收到属国的贡品(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几件宝贝而已哦)后,需要回馈以同等价值或数量的礼物作为回礼。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国家间的交易。
3、属国需要承认中国具有的更高地位和更高权威。这样,在必要的时候中国可以以调解人的身份介入两个属国或属国国内的纷争,属国也必须认可中央的决定。
历史上中国的属国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如日本、朝鲜、琉球、安南(越南)、占城、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等。当然在其他地方也有属国如尼泊尔、阿富汗的地方政权、中亚地区。
属地,属地与属国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独立的主权,在历史上,中央王朝对于边缘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通常委任当地有权势的首领或者头目来管理,并允许世袭。但同时也会派驻中央政府的官员,起协助、监督的作用,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教化,普及推广先进的中华文化,稳步推进民族融合。
19世纪80年代后,清政府国力衰弱,,列强开始窥视中国的本土疆域,英国为了分裂和吞并中国西藏地区,开始在政治上寻找能够把西藏从中国剥离出去的法律借口,于是他们提出所谓"西藏是中国属国"的谬论,并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把这一论断合法化,为后续怂恿西藏独立铺平道路,当时的任驻英大使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立即对外发布严正声明,"西藏乃中华属地",不是属国!中国拥有对西藏的主权是毋庸置疑的。并通过详实的历史史实从根本上否定了英国炮制的"西藏是中国属国"的谬论,捍卫了中国对西藏所拥有主权的合法性,使得英国野心家的图谋遭到挫败。
往事如烟,以史为鉴。
竭心尽力,中华复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