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说“三皇五帝”,很多朋友们都以为是远古时代的八个帝王,或确有所指。但事实并非如此,或许仅是汉字文化的一种虚指。如三思而行,并不是仅指三次思考后的再行动,而是要思考成熟后才行动。
仅就史记记载内容而言,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指黄帝、颛顼(音zhuanxu,其孙子)、帝喾(音ku,其堂曾孙)、尧(喾的二儿子)、舜(远古贵族)。人们常说的伏羲、神农并不在三皇五帝序列。
(此图仅供参考)
举个例子,老师有时会说,这道题已经讲过多少遍,并不是说这道题真讲过多少遍,只是觉得学生有点笨而已。
再比如说,自家老婆有时候会说,这事已经说了多少遍了,并不见得说了很多次,只是发泄一下情绪、引起丈夫的重视而已。
关于虚指的问题,尤其是关于数字的,在古文里经常见到。可见,古人对待数学问题不够严谨,这里一并指出。
举个例子,比如古装戏里,有急事需上奏朝廷,或是传递重要信息,常提及“八百里加急”等,可不是一天跑八百里路:一则马跑不了那么快,二则古时的“里”,也非现在的一里500米,所以八百里加急实际也是虚指,仅指信息的重要性罢了。
转入正题,开始我们的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
这里作个说明,本人所说读史,即是根据二十四史的原文来读,均为正史。
这段历史主要发生在今山东省的淄博(就是今年以烧烤火出圈的那个地方)境内,有龙山文化遗址等佐证。
当时社会很乱,神农氏家族(也即炎帝)家道崩落,管不了地方的事,各地诸侯互相干架斗殴,抢地盘、夺人口,可谓民不聊生。就像现在的中东一样。
这时候,出现了两个人物。
一个是黄帝(轩辕),民声、口碑较好,尤其善于指挥动物作战,熊罴(pi)、貔貅(pixiu)、貙(chu)、虎等等,这些大型猛兽都不在话下,可见也是个驯兽强人。关于这一点,如今的网络游戏,多有借鉴。
另一个是蚩尤,常说的坏人。于是,黄帝先打败炎帝,后活捉蚩尤,统一了各方。这时候的釜山,实际上,是我国版图的一部分。
黄帝的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名叫青阳、昌意。这是后文的主角。
其余妃子生了23个,夭折了11个,剩12个,夭折率48%,一半对一半。料想,由于连年战争,再加上卫生条件差,所以存活率很低。这些儿子们,都没能继承帝位。
昌意的儿子高阳颛顼,也就是前文提到司马先生的先祖,有勇有谋,经过层层苦难,最终继承了帝位。
在他的治下,“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抵属”,简单来说,全国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四方归顺,好不快活。
此外,他还发明了农作物套种,就是类似于今天的水稻田里养龙虾等等,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后,高阳的儿子穷蝉(名字起得很奇怪),没能继承帝位。这一支也从此衰落,再未掌握权柄。
确切来说是流落民间,其后世子孙连续四代,直至舜,一直是中下等贫民,这段历史看起来有点故事,值得研究。
倒是穷蝉的堂兄弟高辛(喾ku)继承了帝位。
据文中所载,是个小神童,“生而神灵,自言其名”。翻译来看就是,生下来,不用老爹起名字,自己就能给自己起名字。个人修养也极高,司马老先生对他极其推崇,好词都用他身上了: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高辛娶了两房妃子,各生一个儿子,大儿子叫挚,小儿子叫放勋。大儿子先继承了帝位,治理得并不好,不知道什么原因,是不是昏庸无道文中并无记载。
放勋(尧)继位。
之前的几位帝王,大多数人可能知道得不多,但对尧的印象就要深刻一些。
他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定历法。方法很原始,派出四个兄弟,到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自然都是边陲之地,看太阳看星星,看白昼长短,看动物交合植物生长,最终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二是举贤能。召开了个推荐会,部分同志推荐了太子、共工、鲧等三人。尧心里很明白,这些人都不堪重用,一一指明了缺点。
但同志们的意见总是要采纳一些的,且派鲧去治水,试试看,花了九年时间,没有效果。最后被舜(这是后话)贬至羽山。
最后同志们推荐了舜。当然,尧其实也做了前期调研。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闺女都许配给了舜,又让自己的九个儿子和舜一起共事磨炼。
想来,舜以贫民的儿子、落寞的贵族受到如此礼遇,在那么一瞬间,应该有些恍惚。
又让舜在各个岗位历练,从基层到中央,每个岗位考评都是优异,最终尧将帝位传给了舜。
舜有如此人生际遇,可以说是自己奋斗、上天垂爱共同作用的宝贵产物。
如今“墩苗“等基层锻炼的做法,早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同志们,如果下次领导让你到基层、到一线,一定如捧圣旨般叩谢领导美意。
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至此。五帝本纪的下篇将着重讲述尧和舜的生平,也算是人物传记吧,颇具传奇色彩,也很有现实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