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自:华研会,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第十届礼乐大会礼乐会讲】现代汉服的“承”与“传”
诸葛杏华 ,广西桂雅集小组联合创始人,2008年接触汉服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
一、汉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1.1 汉服的历史渊源与断层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汉河不竭,大汉不灭。
7500年前,河北磁山村出现了最早的纺轮。
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出现了原始腰机的零部件。
6200年前,江苏草鞋山出现了织物残片。
2800年前的西周晚期,河南虢国墓出土了现今最早的汉服实物。
从周公制礼作乐起,到明晚期形成了款式完备、功用鲜明的汉民族衣冠体系。但在清军入关后,这一体系被彻底打破,变得凌乱不堪。我们从历史的碎片中,试图梳理汉衣冠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我们尽力拼接还原的同时也在展望着未来,努力将其绘制成一幅有承有传的完整画卷。
1.2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汉服不仅具有实用性,它更是先民向往美好,敬畏自然的精神寄托。衣裳的分裁,是天地的区分。交叠的领口,是阴阳的转化。中缝的贯通,是人道的正直。玄纁的配色,是时空的轮回。这一切构成了汉服文化中天、地、人的三才之道。《易经》有云: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由此突破了服装、族群、地域的限定,成为礼乐兴隆、文明教化的核心之一。
汉服从古代附属于官僚体制、帝王世家,到现代服务于公民社会、平权时代,也一直在经历着转型。今日我们身着汉服并非复古守旧,而是在寻找属于中华民族的身份记忆。其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正是我们国家迈向未来的基石。
汉服的工艺从传统到现代,从全手工制作到机器生产,是科技的更迭也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二者不应互相对立,而应取长补短,科技的进步带动传统工艺的升级,传统工艺的精髓又为工业生产提供指引。老手艺人传授的是工艺背后的美学价值,新手艺人呈现的是通过科技力量的加持,而更为出彩的美学理念。传承和发扬才是文化和技艺的本质,也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汉服在当代社会的角色与影响
2.1 汉服在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汉服的传承,影响的不仅仅是汉民族本身,也在不断唤醒其他55个兄弟民族的服饰记忆,提醒大家要重视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带动了境外民族与国家对自身服饰文化的重视,比如越南的“越服复兴”。这是20年前汉服运动初现那一刻,未曾想到过的。
2.2 汉服在商业市场中的影响与带动作用
如何走向未来,一直是汉服思考的方向。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我们需要找到能与汉服共融的东西。汉服作为民间草根带动并开拓出来的市场,潜力与影响是巨大的。往大方面说,是国家的形象文化的输出;从小方面说,是人们生活娱乐的产物。
汉服的回归,丰富了当今服饰的多样化,同时也打破了只有现代服饰的服装市场,重新定义了古装、影楼装,并令其不断升级改进。更重要的是,汉服将文化带入了服装市场,增加了文化附加值。开辟了文创设计在商品市场上的功能性,令创新型产业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三、现代汉服的发展
3.1 汉服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汉服的商业化曾经历过昙花一现的发展,从现象级的膨胀爆发,到快速收割后的关门歇业,急功近利的方式在短期内积累了资本,也在短期中丧失了资本。这是所有真心喜爱汉服的人都不愿看到的,因此,在痛定思痛之后,现代汉服进入了新的调整期。
但值得肯定的是,商业化所带来的工艺制作、宣传效应、群体扩张、文化认同和服饰自信,提升了汉服运动的影响力。在且行且思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汉服运动第二个10年的积累与发展,为第三个10年积蓄了能量,同时,也给出了如何薪火相传的难题。
如果说,第一个10年是生根萌芽期,第二个10年就是以礼乐大会、西塘汉服文化周、华服日所带来的群体快速生长期,第三个10年将回归到以文化为核心的成熟期,而第四个10年才会迎来汉服的鼎盛期。
随着土运时代的过去,火运时代的到来,未来10年将是汉服新的机遇期。2022年汉服市场规模超过125亿元,汉服爱好者连续4年保持70%以上的高速增长,现已多达上千万人。而在2015年,汉服市场规模仅为1.9亿元。但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当前汉服市场规模仅占中国服装行业的0.8%,市场未来极具潜力,依然大有可为。
汉服作为民族服饰,关注点不应该是它外表的大气华丽,而应看重它经典而恒久的内里,它拥有着扶正人心、指引方向的力量,以及坚守文化的恒心。这不是我们特意给汉服加上的沉重枷锁,而在于他本身就肩负着的历史责任。只有深挖文化本身,用文化去推动汉服相关产业,才能实现长治久兴。
3.2汉服社团的现状
目前全国汉服社团多达2000余家,随着国潮汉风的持续,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汉服社团在现代汉服普及进程上,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很多同袍正是因为加入了汉服社团,从单纯喜欢这款服饰,到认识汉服的内涵,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到达民族意识的觉醒。
随着这个过程的持续和深入,也使得几近失传的许多手工艺,如花丝镶嵌、绒花、缠花、缂丝等技艺起死回生。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汉服社团的发展良莠不齐,大部分的社团仍然处于自娱自乐、圈地自萌的状态。
一个社团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核心成员的专业知识与营运能力,哪怕是公益社团,也需要组织活动,也有传播传统文化的义务。一些社团通过注册,成为了社团法人,而更多的社团,仅仅只能称其为兴趣爱好群。
由于对汉服及相关的礼仪比较陌生,很多商业机构也会选择与汉服社团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社团转型成为了较为商业化的文化传播公司。但随着对汉服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商家不再追求文化内涵。
他们需要的是用最低的成本引流,以固定的国风模式套用所有的情景,同质化极其严重,并在价格上不断内卷,有些商家为打赢价格战甚至提出了互免要求。而大部分群众只想看个热闹,并不想深究背后的文化故事。
所以许多社团面临接活动不挣钱,不接活动又没动力持续经营的困境,索性就在商业竞争中躺平了。为爱发电,始终难以持久。这也是大部分社团面临的困境。
四、结论:平衡坚守与迎合,推动汉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4.1 坚守传统,弘扬汉服的文化价值
传统是汉服自带的天然属性,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对中华身份的认同。这份坚守是弘扬文化的基础、意义和价值。离开传统,汉服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同时汉服也是东亚地区服饰文化之源,不管是日本、韩国,还是越南、缅甸、老挝,都深受影响。弘扬汉服文化,对重构东亚文化圈,输出文化软实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迎合市场,创新汉服的设计与应用
汉服的未来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传统,持续挖掘。从文化的源头找寻前进的方向,创新是服饰进化的动力,也是服饰适应当下的最好方法。对汉服的创新,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返本开新”,而不是“胡改乱造”,否则,失去了特征,汉服也不再是汉服了。迎合市场是为了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一味的迎合市场最终也会失去市场。所以在迎合中有坚守,在坚守中有改变,才是汉服未来的方向。
4.3 坚持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践行汉服复兴,探索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可以简化繁复冗杂的流程,在保持仪式感的同时又能适应现代的快节奏生活。甚至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将活动办得更加接地气更加有趣。我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打油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习俗,即便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很多家庭还是保留了喝油茶的习惯。我们社团在组织裙幄宴的过程中就把打油茶加入到了活动环节,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和话题性,也让社团成员在活动中放下拘谨,敞开交流。
另外,我们还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开展合作,协助举办带有传统文化普及性质的团建活动,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散播到大家心中。
社团发展不能任意妄为,也不能过于束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汉服社团长期活跃在社会各阶层当中,覆盖了儿童群体、学生群体、职员群体甚至老年人群体,社团的发展需要官方给与更多的关注、指导与帮扶。社团之间,不应各自为营,而是需要多渠道的交流合作,甚至可以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以传播文化为目的,以弘扬传统为己任。如此,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愿与诸君共勉。
感谢伯安老师和灯灯老师对文稿的斧正,华夏复兴,我们一直在路上。
当“警服”遇上“汉服” 跨越千年的相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