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发源地之争,在网络上总能引起巨大的讨论,甚至是口水仗。
湖北安徽两省人民因为自己朴素的热爱家乡的情怀,总是会带着个人主观的想法为自己家乡争辩几句。每次看到这种情况,小编都觉得有些遗憾。
然而为了平息不必要的争议伤害网友感情,以事实为依据的正本清源仍然是必要的。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这句话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
肯定有人说百度词条不足为信,那么大家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官方文件。为公信力计,我谨放安徽省的相关官方文件。
一: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黄梅戏”的定义
上图为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关于黄梅戏的定义,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成熟于安徽安庆一带。
二:安徽省安庆市宣传部关于“黄梅戏”的定义
上图为安徽省安庆市宣传部网站关于黄梅戏的定义,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关于“黄梅戏”的介绍-——安徽省安庆市申报
上图为安徽省安庆市关于黄梅戏的申报信息(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调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四:黄梅戏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地区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
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黄梅戏名家韩再芬老师剧照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2019年1月,黄梅县凭借黄梅戏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年9月,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安庆市望江县高士镇被安徽省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种种历史及证据可见,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是没有争议的。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也是没有争议的。两地应该一起为黄梅戏的发展壮大共同努力。至于网上一些对此段历史一知半解的网友,爱乡之情完全可以理解,但真正理解其中详情之后,是不是可以正视事实,不要再做无谓之争了呢?
把眼光放长远些,把立场摆公正些,用作为一个中国人而非某一省人的身份来看待这个问题。小编觉得非得争论某一省发源必要性不大。不管怎样,黄梅戏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湖北安徽乃至更多省份中国人共同喜爱和欣赏的艺术形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