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溯源:黄梅戏的发展历程

溯源:黄梅戏的发展历程

溯源:黄梅戏的发展历程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兴盛发展壮大为安徽安庆。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

黄梅戏, 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兴盛发展壮大为安徽安庆。

黄梅戏历史_黄梅戏历史发展_安庆黄梅戏历史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由此开启了黄梅戏兴盛的第一阶段。

安庆黄梅戏历史_黄梅戏历史发展_黄梅戏历史

黄梅戏演出现场

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时期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如服装、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从此,黄梅戏正式进入了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

安庆黄梅戏历史_黄梅戏历史_黄梅戏历史发展

黄梅戏演出现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真正进入了黄金的第三阶段,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剧还曾二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女驸马》、《砂子岗》、《火烧紫云阁》等陆续上演。这一时期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区,如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安庆黄梅戏历史_黄梅戏历史发展_黄梅戏历史

黄梅戏演出人员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上一篇: 【社科时评】俄乌战争背后的历史经纬与大国博弈
下一篇: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中国陶瓷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