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写谢涛之十一:访晋剧名家谢涛

写谢涛之十一:访晋剧名家谢涛

写谢涛之十一:访晋剧名家谢涛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陈亮,欢迎收听第五期山西新闻人物周刊。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农历戊子(鼠)年的春节。节日期间自然少不了娱乐一下,看看电影,听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陈亮,欢迎收听第五期山西新闻人物周刊。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农历戊子(鼠)年的春节。节日期间自然少不了娱乐一下,看看电影,听听我们山西传统的晋剧。说起晋剧,《傅山进京》在2007年可谓是红遍了大江南北。前不久,三十多位戏曲专家从北京赶到太原,专门为晋剧《傅山进京》颁发中国戏曲学会奖。

那么,是谁塑造了舞台上傅山的鲜活形象呢?她就是我们今天节目的主人公,国家一级演员,晋剧青年艺术家:谢涛。下面,就进入我们的《新闻回放》,一起重温一下谢涛是如何塑造山西历史名人傅山,打造精品剧目《傅山进京》的。

[新闻回放]

2007年,是山西历史名人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的日子。在晋剧舞台上曾塑造过无数鲜活历史人物的谢涛想到用傅山——我们山西自己的历史文化名人来宣传三晋文化。于是打造晋剧《傅山进京》的念头在她的头脑中开始闪动。

谢涛: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还通过你的专业,然后再集中全国的优势兵力,一流的编导、一流的导演、整体的舞美工作都是全国的。尤其是好的演员,遇到一个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好的一个团队还有支持你的政府,这要的机会,我觉得开难了。

2007年10月26号晚,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谢涛精心打造的剧目《傅山进京》在位于上海市中心繁华街区的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上演。整个演出中,台上人流穿梭,台下叫好声和掌声连成一片,久久回荡在这个老字号剧场里。举手投足间,一位说着满口太原话、穿着粗布衫的老者正蹒跚走来,这就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倾心塑造的“文化昆仑”傅山的形象。

记者:这位朋友您好,能采访一下您吗?是上海观众吗?

观众:是、是、是。没想到这么精彩,演的太好了!

记者:看到您眼睛红红的,是在看这部戏当中激动的流泪了?

观众:是,激动地流泪了。你们山西省能够做成这个样子,不容易呀!上海欢迎你们!上海剧团应该向你们学习。

随后,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的艺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谢涛的表演艺术赞赏有加。

戏曲专家:谢涛在她的艺术创作上,我感到通过《傅山进京》,过去十几年前看过你的梅花奖剧目,其它戏不知道。但是同十几年前的戏相比,她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她的成名不仅仅在山西是令人注目的,在全国来讲,她是一个很值得人们注目的人物。

2008年初,三十多位戏曲界专家从北京赶往太原,向晋剧《傅山进京》颁发第十三个中国戏曲学会奖。这对山西戏曲界来说是第一次,它也标志着我们传统的晋剧正在由通俗性向艺术性、学术性的发展上迈出了一大步。

好,欢迎继续收听山西新闻综合广播的《山西新闻人物周刊》。刚才我们介绍了谢涛打造精品剧目《傅山进京》的前后历程。下面进入我们的人物档案,一起来了解一下谢涛与晋剧之间的不解之缘。 [人物档案]

谢涛,1967年6月生于一个梨园世家,三四岁开始模仿母亲唱山西梆子。

1978年考入太原市艺术学校晋剧表演班,主工小旦,坐科五年。她的第一出开蒙戏是著名晋剧表演家花艳君亲授的旦角戏《苏三起解》,在这出戏中,谢涛表现了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1983年谢涛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工作。五年的专业教育,使她受到了全面、严格、系统、正规的技术训练,为她的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由于嗓音和体型的变化,谢涛拜马兆麟先生的弟子李月仙为师,改旦为须生。

1991年,谢涛投阎维文的启蒙老师山大音乐系张晓妗门下,学发音、学声乐,开始了一段“弃戏从声”的独特之路。

1993年谢涛荣获山西省戏曲“杏花奖”。

1996年,在晋剧舞台上砺练多年的谢涛参加晋京演出,以丁派名剧《卖画劈门》和传统戏《舍饭》摘得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和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成为山西第一个获得梅花奖的须生演员。

随后,谢涛凭着扎实的功底和对人物性格入情入理的刻画和揣摩,在晋剧《丁果仙》中,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晋剧艺术前辈的形象,又一次获得文化部“文华表演奖”。这一次的成功演出使大家逐渐认识了谢涛各方面的艺术才华。

2005年,谢涛领衔主演的晋剧《范进中举》荣获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白玉兰”奖,让晋剧真正走出了娘子关,为山西之外的南方人所了解和喜爱。

2007年10月底,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谢涛主演的晋剧《傅山进京》在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上演,一时引起哄动,受到专家广泛好评。同年,在巴黎中国戏曲节上,谢涛获最佳女演员奖。

2008年1月,新编晋剧《傅山进京》摘取第十三个中国戏曲学会奖。20年来,先后有上海京剧院的京剧《曹操与杨修》、上海昆剧团的昆剧《班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版越剧《梁祝》等12个剧目获此殊荣。新编晋剧《傅山进京》是第13个获奖剧目,也是我省的第一个。同年,谢涛被推举为2008年奥运火炬手山西区候选人。

目前,谢涛任太原市人大常委,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太原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

好,欢迎继续收听山西新闻综合广播的《山西新闻人物周刊》。下面一起走进我们的《人物访谈》,和记者一起走近谢涛,感受这位晋剧名家不平凡历程。

[人物访谈]

记者:谢院长您好,首先我祝贺您主演的新编晋剧《傅山进京》摘取了第十三个中国戏曲学会奖。我了解到这个奖对咱们山西戏曲界来说是第一次,它能不能说明我们传统的晋剧正在由通俗性向艺术性、学术性的发展上迈出了一大步呢?

谢涛:中国戏曲学会奖颁了二十年,学会奖我觉得除了观赏性、艺术性,主要是学术性很高的一个奖项,我觉得它不单单是对戏的肯定,对你剧种艺术品位的认可,一种承认。因为它学术性很强嘛,成立二十年,他颁了十二出戏,我们这是第十三出,对山西来说是第一次颁这个奖。所以作为我们剧组的全体成员,包括太原市晋剧院来说,是一件大的幸事。《傅山进京》这出戏,对剧组对我个人是一种新的尝试。以往我们的传统剧目和新创的剧目都比较适合于、或者接近于帝王将相一些戏,甚至于历史故事这些戏,就是说真正把古代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立在舞台上,对剧组是一个挑战,对我个人表演是一个挑战。所以颁这个奖无形中对你艺术的挑战和尝试的一种认可。

“中国戏曲学会奖”是为奖励戏曲创作领域中具有较高艺术性和学术性的优秀剧目而设立的,被誉为我国戏曲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奖项,20年来,先后有上海京剧院的京剧《曹操与杨修》、上海昆剧团的昆剧《班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版越剧《梁祝》等12个剧目获此殊荣。新编晋剧《傅山进京》是第13个获奖剧目,也是我省的第一个。

颁奖当天,从北京来了三十多位戏曲界专家,他们对新编晋剧《傅山进京》和谢涛的出色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戏曲专家:这个剧对我最震撼的是我们的谢涛。我觉得谢涛,怎么夸奖都不过头。演唱特别是表演,她是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了。甚至忘记她是女的,我甚至忘记她是谢涛。真的,她是很细腻地在塑造人物。我们的编剧让她又翻过一座山,让她又上了一座峰。

记者:我听说早在1997年您就获得了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后来又获得文化部的“文华表演奖”,拥有这么多、这么高的荣誉,我不知道为什么您还要继续塑造范进、傅山这样的,和您以往表演形成很大反差的人物呢?

谢涛:作为一个特别酷爱自己专业的戏曲演员,都有一种不断超越自己,对自己提出挑战的心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觉得戏曲给我的养分很多,而且给我的荣誉也很多,当然你讲的十多年前拿了梅花奖、文华奖,也可以说你可以在那个基础上,叫所谓吃老本也好,正常的演出也可以够你生活,也可以保住你在群众中、观众中的地位。但是从我个人来讲,没有人给我施加这种压力,你必须做什么,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必须拿出什么角色来,但是我自己真的觉得你既然选择了这种职业,而且也有一定的条件,我认为自己还有一定的潜力、潜质,应该拿出更好的、突破以往的舞台形象,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范进就是这样的例子。实际范进已经打破我以前的舞台形象,在普通观众心目中,包括喜欢我的老师,关注我的领导都讲,你不要演范进,你原来的舞台形象挺好,干吗要演这么一个在舞台上形象不太鲜亮的角色,但是范进这个人物,我觉得我们是演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我觉得古人和今人的一种心理和状态是一样的,演范进不单单是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范进搬到舞台上,实际这个故事人们再熟悉不过了,但是现代人再去解释这样一个人物,有现代人的解释,而且谢涛演不同于以往人们演,我觉得我有我的一种解释。

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真实、自然,是雅中有俗,老少咸宜。谢涛在塑造范进的形象时,不论在唱腔、扮相、技巧等方面都力求创新,加入一些不同以往的东西,她说,“要让晋剧像流行歌曲一样吸引年轻人。” 2005年10月,经过谢涛和剧组人员精心打造的晋剧《范进中举》在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专家和戏迷们一致称赞:“谢涛演活了范进,她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有古而不旧的感觉,有强烈的鲜活感。”

2007年11月,由法国文化部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戏曲节,在巴黎阿迪亚尔剧院拉开帷幕。作为展演的6台剧目之一,晋剧《范进中举》在戏剧节上亮相。演出一结束,座无虚席的阿迪亚尔剧场内,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谢涛:巴黎人真的很会生活,他们是很悠闲的,他也不是一下就雷鸣般的掌声。它就是那种很有节奏的、心平气和的、很沉稳的给你鼓掌。我就理解成说,很有礼貌性的,对你劳动的一种鼓励吧!我是这样理解。然后我们上台依次谢幕,但是他们持续了四五分钟不断。

那天演出结束后,主演谢涛率全体演员第一次谢幕,观众全体起立回礼;二次谢幕,没有人离开,掌声更加激烈;三次、四次、五次谢幕,掌声照旧……当谢涛脱下演出的头饰露出长发再次走出谢幕时,剧场内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次掌声一直持续了10分钟……

记者:对于《范进中举》的成功,可能会有人说是您碰巧了,或者机会赶的好。可是,短短三年内连续成功推出《范进中举》和《傅山进京》两出戏,而且一出比一出有创新、有突破。那么,这里面是不是有它的必然性呢?

谢涛:范进在舞台上被人们认可以后,我有一种欲望就是,我怎么样再去塑造更加鲜活的人物。傅山这样一个人物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推出的。这个戏已经立起来,而且得到人们的认可。我觉得整个运作起来,它有一些可借鉴的东西。它不单单是靠你谢涛一个人。首先是政府的一种支持,政府要打造一种东西,它对你这种传统文化的支持,也是一种资源,是某一个部门,一个人做不到的。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在好的氛围下,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你的专业,然后再集中全国的优势兵力,一流的编剧、一流导演、整体的舞美创作,都是全国的。这倒不是讲,你山西没有好的,山西不是没有好的。比如说傅山老先生的故事,跟我聊的、接触的,这十来年,好多老师都想写这样的题材,他们也都知道傅山这个人太值得写了,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人把他立体地搬在舞台上,就是有很多在观念方面,有很多突不破的,就有它有一些局限,它找不到一个好的视角去展开写。但是在局外的人,福建的一个剧作家,他可以通过他独特的视角,不受你多少年在你这个地域受的一些约束,我觉得反而能开阔一些视野。傅山进京这出戏我邀请了福建的、也是全国的著名剧作家郑怀兴老师。我很庆幸遇到这么好的编剧,尤其是一个好的演员遇到一个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好的一个团队,还有支持你的政府,这样的机会我觉得太难了。就是好演员太多了,但是未必都能赶上这样一个机会,而且这么好的一个素材,傅山先生的这样一个题材。所以说方方面面的因素,在一个恰当的机会遇到一起,搞出这样的戏。就是你说的,它不是偶然的。

2007年,正值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晋剧《傅山进京》应时而生。与传统戏曲不同的是,晋剧《傅山进京》中没有打打杀杀、男欢女爱、噱头逗哏等老套,有的只是双方心路历程的频繁交战,整个戏把传统戏曲表演技艺和影视剧现代处理手法巧妙整合、大胆创新。为了把傅山这样一位“文化昆仑”表现得恰如其分,谢涛翻阅资料,请教老师,细细揣摩。她塑造的傅山举手投足间,将丰富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明晰地传达给观众。在台上,谢涛深深地沉浸于戏中,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恍惚间,感觉到自己就是傅山,傅山就是自己。”

《傅山进京》中有一出《雪地论字》的段子,面对康熙皇帝,谢涛塑造的傅山侃侃而谈,以字论人,充分表现了傅山渊博的学识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央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在对谢涛的采访中说:“我看了你演的《傅山进京》,联想到的是,下一个李白、苏东坡这样的人物也属于你。”

2007年10月,《傅山进京》赴上海参加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谢涛的精彩表演再一次让南方观众所痴迷,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走上舞台拉住她的手致谢,一位中年妇女没说两句竟然哽咽起来,抱住谢涛说:“谢谢你们,山西一定要带更多好戏来啊!”

谢涛:我觉得无论你演什么戏,你用你最真的一颗心去演,观众有一颗最真的心去看你,去喜欢你,关注你。我觉得在舞台上这种享受是没办法比喻的。我刚才觉得我是最幸福的人,真的!我特别快乐,特别高兴!我希望我们的晋剧,包括我们山西的其它戏,多拍好戏。我们的好演员特别多,我们的剧种也非常地棒!我们有机会拍出更多地戏。就像袁雪芬大师讲的,你们来的在少了!你们演的也太少了!你们应该多来上海。只要你们有自己的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他都会接受你们的。我是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

记者:刚才我看到了一个观众喜极而泣和你拥抱的时候,我们也非常感慨,不知道你怎么想。

谢涛:我觉得她不单单为谢涛一个人,觉得她是听到乡音以后,而且她看到傅山这样一个人物,也包括谢涛,为这个戏,为这个剧种,包括为山西人。

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的艺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谢涛的表演艺术赞赏有加。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杨逸明现场赋律诗评价说:“一曲铿锵动九霄,回肠荡气吐狂飙。傅山已进人心里,形貌声情即谢涛。”

目前,《傅山进京》已经在太原、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演出50多场。2007年12月在苏州的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傅山进京》获得戏剧节综合大奖,主演谢涛同时获得优秀表演奖第一名。

记者:从十年前的梅花、文华奖到2005年的白玉兰奖以及现在的中国戏曲学会奖。在人们的眼里,谢涛一直是一个过关斩将、桂冠满头的光辉形象。但我觉得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您一定付出了很多很多。

谢涛:是,尤其现在在艺术门类里,戏曲演员的生存环境是最恶劣的,也许经济发达的省份可能想象不到我们现在这种生存环境。刚才讲到一年要演三百来场,三百来场基本上是在农村,每一个村镇他没有招待所,我们最好的条件就是把课桌拼起来,把行李打开,就是我们的一个小屋。然后我们在露天的舞台上,好的情况下,我们叫盖台,真正盖起来的,用砖砌起来的。一般情况是搭台,搭台那个板子抽底风,冬天是冻死人,夏天是闷得把你热死。就这种条件,现在说起来我很轻松,但是一年要演这么几百场,就这两天马上要过正月了,说起来实际挺愁的。就是刚在家里热热乎乎的过年,大年初几你带着行李卷就出去,实际和走江湖的一样,而且我经常和同事们自己也找乐子,我说:除了民工就是咱们。但是因为你喜欢,这个喜欢说起来简单,实际你自己血液里、骨子里已经有和它分不开的关系。你比方说吃的苦,这个是一方面的苦,还有你身体上的一种苦。你比如说你浑身的,这不是你谢涛一个人有这个毛病,就是所有从事戏曲专业的演员,尤其我们山西,北方的戏曲演员,比方说河南、河北、山西这一带的演员,条件很苦。我们就是打着行李卷下乡,然后你的颈椎、腰椎,你经常在地下睡,我们的行李卷打开是干的,然后你睡四天,你打起来是湿的,它那种潮,所以你身上都要落下毛病。本身你小时候练基本功,骨头就要落下后遗症。

采访中,极富形体语言的谢涛常常用手势来丰富她的表达,记者发现她左手的无名指总是弯曲着,不能伸展。原来去年在法国演出期间,她不小心手指骨折,但为了表演效果,谢涛硬是把固定手指的夹板卸了下来。观众当然得到了最美的艺术享受,可谢涛的手指到现在还不能恢复。

谢涛:所以说,你为了事业上的追求,你家庭就要牺牲好多。比方说和父母的爱,和儿子的爱,都要放弃。因为时间是有限的,你的时间放在舞台上,你的时间放在排练场,家庭好多东西,你要失去。就跟你聊,我都想回去多陪陪孩子。你把孩子每个阶段过程都没有了,你可能将来要有些遗憾。就最近我突然感觉我的孩子十岁了,觉得那会儿才四个月,你就上班,他就那么小,然后这个中间的过程你好多都不知道。细节都是阿姨、奶奶都清楚,但是作为母亲你没有这种经历,实际那些东西都是很快乐的东西。

记者:刚才听您介绍说,一年中有三百多场演出在农村。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对于一个剧种来说,不见得是什么好事。那么,我想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谢涛:对,实际我这几年也很焦虑,也很困惑,也很着急。到底我们的市场有多大,有很多从业人员说我们现在一年演几百场,几百场到底是好事情,还是有它的利弊。理性地分析这些事情,不单单都有利,我觉得她也有弊端。就是说,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个市场,我们一年有演不完的戏,一年要演出几百场,但是我们的市场在哪里,市场全部在农村。我不反对,农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尤其戏曲的根在农村,但是我们应该科学的分配这个时间。比较理想的演出时间,你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村,三分之一的时间占领城市,剩余三分之一时间你要充电,再去搞创作。当然剩余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再能挤出来到国外演出,那是最理想的。现在我们也在进行尝试,这个是最好的,但是说起来容易,怎么走?前几年也着急,一方面首先你的有戏。我觉得晋剧本身是一个非常优秀、非常好的,而且年代非常长的,有它历史的剧种,一个大剧种。但是为什么在近十年,或者再长的时间,在全国的优秀剧种里面不是很突出,甚至在人们的概念中对晋剧很模糊,印象不深,与我们本身的从业人员有关系。当然还有很多因素,比方说重视程度,宣传程度,资金都有因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从业人员的观念,他的观念创新。

怎么去做,我想一个剧种要往出走,比方说晋剧,最大的市场是在山西,但是我们如何拓宽这个市场。为什么所谓受欢迎的地方剧种,除了京剧,河南梆子,越剧,黄梅戏,它推得更广。不是说所有的都是他们的优势,我觉得晋剧和他们比在一块并不逊色,但是我们怎么样把我们这个剧种打造得更好,以怎么样好的一个故事、好的一个戏,代表这个剧种推出去。这几年我尝试着把《范进中举》带到上海去。当时顾虑就是南方人看不懂,尤其上海那么一个海纳百川的地方,而且上海很洋气,能不能把北方的中原文化的东西带出去,他们恰恰很看好你这个东西。

记者:通过刚才的采访我感觉到,正是由于有着以您为代表的一大批晋剧演员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创新,使晋剧这一古老的剧种从乡间、地头的露天舞台走进了城里的高雅剧场,走出了娘子关,走向了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山西之外的人所了解和喜爱。实践证明,您的努力和辛苦没有白付出。

谢涛: 07年对于晋剧,对谢涛确实是值得记住的一年。当然有朋友开玩笑说,07年你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得奖的季节。我觉得这种得奖也是你的一种厚积勃发。从十年前得了文华、梅花奖,然后这十年中我一直在做,不断地创作一些剧目,有成功也有失败,中间有好多戏没有立住,里面有好多经验,也有好多教训。这十年中就磨出了《范进中举》、《烂柯山》和《傅山进京》这样的戏。07年对剧种有了一种更加地自信。好多人在中间坚持不下来,这种坚持不下来,我可以理解。大家伙说,谢涛你爱,你不为了钱,就为了你的戏曲,但是大家得生存,我们得养家糊口,同样你也得养家糊口。但是你为了你的这种爱,可以牺牲一切,但是我们不行。你要名气,要奖项,都能有。作为我们什么都没有。普通人太多了,我们要生活,我们要房子,我们要职称、待遇,什么都没有。所以好多条件不比谢涛差的,依次都要走。我觉每次走,我都要哭的和他们气一气,骂一气,要生气。但是我知道留不住他们。他们也说,我们和你一样地爱舞台,但是没有办法。有时候很复杂,我现在的坚持下来,我代表很多人,我并不是说你谢涛一个人坚持下来,代表你一个人。你代表你的团队,代表你的剧种。甚至我想证明这种坚持没有错。

好,欢迎继续收听山西新闻综合广播的《山西新闻人物周刊》,刚才我们一起走近谢涛,聆听了这位山西晋剧名家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感受了他对艺术执着追求,弘扬三晋文化的不平凡历程。那么,同事、戏曲评论家眼中的谢涛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人物印象”。

[人物印象]

和谢涛多年配戏,在晋剧《傅山进京》中扮演康熙皇帝的青年党员王波说,谢涛对晋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影响带动着剧团越来越多的演员打心眼里爱上了晋剧。

王波:我和她在实验晋剧院合作已经二十来年,光戏的合作已经好几个大戏了。所以我们在演戏中比较默契。从谢涛来说,她在排戏、演出当中非常地认真、非常地投入。一般的人这个戏演过几遍之后,会了,他就不投入了,但谢涛挺投入。平常在我们生活相处当中也很不错。对我们一般同事挺关心的,有时候排戏没时间吃饭,她就为我们出去买点吃的,继续排戏。

我觉的敬佩他的一点就是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人们说她是“戏痴”,成天琢磨戏。上一次去北京之前,她得了重感冒,一直坚持,一直演出,所以这一点是挺佩服的。一排上戏,就不知道累了,我们这些年青小伙子都觉得累了,她一遍又一遍。在她的带动下,我现在也对这个戏曲艺术,前几年还很一般,现在也是越来越爱好。特别通过这次《傅山进京》得到了南方观众的认可。我原来以来就能在咱们山西境内还可以,好像走出去就不行。但是这次走出去,特别受欢迎。从这点来说,我觉得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

省戏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郭士星连着看了三遍晋剧《傅山进京》。他觉得在舞台,谢涛的表演不像谢涛的,就像傅山。《傅山进京》这出戏,提升了晋剧的品位,把晋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郭士星:谢涛恰恰是一个非常用心,善于思考的,非常善于创造的这么一个青年表演艺术家。她事业心很强,我觉得她每天思考的是怎么样把晋剧能够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懂,新老观众都喜欢,不但本省得人喜欢,外省的人也喜欢,她每天琢磨的就是这个。《傅山进京》我看了三次。我觉得傅山进京这一出戏提升了晋剧的品位,一出戏把晋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大家都喜欢听了,新老观众都喜欢听了,喜欢看。它和传统的晋剧已经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舞台上我看谢涛的表演,她就不像谢涛了,就像傅山。我觉得我们的晋剧就应该这样地走。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卢柳源说,山西文化的传承需要像谢涛这样的领军人物。

卢柳源:谢涛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作为晋剧表演艺术家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的使命感。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多元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现今能沉下心来从事这种戏曲工作、创作的人是为数不多的。她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二十多年来都一门心思的研究戏曲的表演,从前辈的艺术家身上,传承很传统的演出风格,并且为自己所用。她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她表演过程中不单单地继承,而更看重于保留传统剧目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她自己就曾经说过,戏曲的这种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前辈们留下的东西,否则戏曲就会消亡。她是这样说的,在她从事戏曲表演当中也是这样做的。

而创新两个字呢我想在谢涛身上体现的不仅仅在于她的表演风格上,而更重要的是她敢于尝试新的剧目这一点上。07年的《傅山进京》可以说是晋剧的当红大剧了,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剧作。我想《傅山进京》的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要归功于主演谢涛的精湛的演出的。

我想山西戏曲一定是需要一个领头人,让全国的观众所熟知,在山西这一片戏曲之乡,有这样优秀、精湛的传统戏剧的演出形式。就是任何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出地方,走向全国,都需要这样的领军人物。这样的领军人物出去以后,会激励她之后的更多演员投身于传统文化产业当中去,并且将她发扬光大。

好,听众朋友,从1983年太原艺术学校毕业到现在仅25年时间,谢涛凭着自己对晋剧艺术炙热的爱和不懈追求,把晋剧这一地方剧种推向了大江南北甚至异域他国,让山西之外的老百姓真正了解、喜欢上了晋剧艺术,也使我们的晋剧从乡间地头进入城里的高雅殿堂,成为融艺术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剧种。我们祝愿谢涛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为我们塑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形象。

好,感谢收听第五期山西新闻人物周刊,本期节目采访、配乐刘斐,节目主编傅云峰,总监制李虹蔚。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上一篇: 魏晋南北朝:法儒两家正面battle,最终谁是赢家?
下一篇: 【姓氏寻宗】卜姓——历史来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