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姓氏寻宗】卜姓——历史来源

【姓氏寻宗】卜姓——历史来源

【姓氏寻宗】卜姓——历史来源卜姓——历史来源

姓氏的源流_姓氏来源及形成的简表_姓氏的来源和历史

卜氏起源于占卜业

中国的姓氏起源有个衍化的过程。“姓”与“氏”本来是分开的,先有姓而后又有氏,最后又统称为姓。“姓”源于母系社会时期,那时处在群婚状态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最早的姓多带“女”字旁,也表示为女生之意,代表着某个氏族的区别;“氏”源于父系社会时期,表示着明贵贱的作用,代表着大部族之下的各个支族;姓与氏的统称为姓,是从东周列国时期开始,到秦末汉初形成,许多地位低下的士人崛起,不再讲以前明贵贱的氏了,所以姓氏合一均为姓。

中国的姓氏来源复杂多样。其中,有以国为姓氏的,以祖先的字、号为姓氏的,以祖先封邑、食邑、居住地为姓氏的,以职官爵位为姓氏的,以祖上的谥号、封号为姓氏的,赐姓和贬姓为姓氏的,避讳避难改姓氏的,以职业技艺为姓氏的,以图腾族号为姓氏的,以次序方位为姓氏的,以纪念重大事件为姓氏的,以天干地支为姓氏的等。《风俗通》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卜姓是以占卜技艺形成的氏群。《氏族典·五О八》也明确记载:“《尚友録》:‘《周礼》:卜人氏,以官为氏。’”其他诸如《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等姓氏书也都有类似记载。

占卜技艺传说在黄帝、颛顼、唐尧、虞舜年间已有,逐渐在民间形成了占卜技艺的职业。在夏代太康年间,王室姒姓中有卜者,据说太康的一个弟弟会占卜。到了商代祖乙年间,巫咸被任用为卜官,作为神与人之间的使者。周代时期文王之子滕叔绣为卜官,各诸侯国都设有卜官,凡出猎、祭祀、征战、建造等,都要先经过占筮。但是,此时的卜筮官和占卜者,还是一种技艺的职业和官职,他们均有自己的姓和名。

姓氏的源流_姓氏的来源和历史_姓氏来源及形成的简表

卜姓产生在春秋末年

据《湖南浏阳卜氏族谱》载:“吾族自康公为太卜以来,后以官为氏,传十三世普重公仍袭其职,到偃公为晋掌卜大夫,因晋怀公杀狐突,遂称疾不出,后居魏生棠公。棠公生必显必耀二公,耀公生庄公,庄公生敬公,敬公生商公。”此谱说明卜氏是以官为氏的,经夏商周时代到了春秋时期,传了十三世到普重公至偃公,偃公是晋国的掌卜大夫卜偃,卜偃的“卜”是官称,“偃”是他的名,“卜偃”是人们对他的尊呼。

卜偃因对晋怀公诛杀狐突不满,称疾不出,他的家人藏匿到了魏地,后来,他的四世孙敬公,在流亡中迁徙到了温地,伦落为贫苦的农民,在生下儿子时为了不忘祖先,期望儿子像祖先一样将来为官,让儿子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卜”,这第一个姓卜就是卜了夏。史记中卜姓第一人是卜商(字子夏),卜子夏出生在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卜姓诞生也应该在此时间,这个时间正是春秋末年,所以,卜姓诞生在春秋末年,距今已经有2500余年。

卜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战国时期,今河南温县卜杨门村人(前507~前400),他求学于东鲁孔子,作为于教育事业,创造出西河辉煌,是历史上第二代宗师、古代十哲之一、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诗序》《易传》《礼仪·丧服》《论语》等,是孔子儒学的主要传人。

卜子夏少年时期

据《河南温县卜氏家谱》和有关史料记载,可以知道卜子夏的生平。卜子夏之父初到温地时,根本无地可以耕种,便靠给人扛活打工为生。卜子夏的家非常贫寒,家里只有两间茅草房,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像鹌鹑毛一样丝丝缕缕,所以,《荀子·大略》说:“子夏家贫,衣若悬衣。”卜子夏的母亲因生活没有着落,遇到灾荒年时,常常出门逃饭,儿子就是出生在逃饭途中古庙村的。

卜子夏的家后人称卜里村,他的父亲后人称卜周启,他的母亲后人称田氏。卜里村到了宋代以后又称卜杨门,因杨家将在此扎门安寨抗击辽兵,因此村名加了“杨门”二字。

卜商从小在艰难中立志勤学,从小知道勤奋成才的道理。卜商八九岁那年,由于灾荒家中无粮,他开始随母亲出门讨饭,发现谁家有读书声,就悄悄伏在人家窗前跟着学习。有一次,人家的狗跑出来咬了他,母亲心痛的哭了,他却说又学到了新的知识,高兴的了不得,表示还要继续学习。后来,母亲在李子村找到了一位好心的先生,卜商便随那位先生开始读书。

转眼卜商到了十三、四岁的年龄,李子村的先生见他进步很快,已无力再教授他了,让他到东方去向大学问家孔丘求学。卜商为了适应外出学习,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随邻居西上王屋山,到晋国的降邑做生意,又在深山中学练武艺,做到了能文能武。当他得知孔丘在卫国帝丘(今河南濮阳)收授门徒时,就毅然离开家乡,徒步向东方奔去。卜商到了帝丘后,闯进了孔府,孔子见他学志弘毅,功底扎实,又思路敏捷,遇事谨慎,破例收他为弟子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_姓氏来源及形成的简表_姓氏的源流

卜子夏青年时期

卜子夏从青年时期开始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地时,他为师在教学途中解了顽童项橐的刁难;在宋国时,他协师逃出司马恒魃的追杀;在郑国时,他与子路和颜回找回了失散的恩师;在陈国时,他劝师赴楚,并于幽谷中设法解围;在楚国时,他协师会访了贤者叶公;在又回到卫国后,他帮助子路打虎于西山。孔子师徒在回到鲁国以后,卜子夏在杏林辅师助教,与同窗曾参提出了“自胜故肥”“仕而优学”等观点,答询了魏国公子魏斯的问乐。孔子晚年,卜子夏协助孔子整理诗稿,提出疑问,梳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帮助孔子编定《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在编订《诗》时,让弟子们搜集到3000余首各国诗歌,分别让几个主要弟子帮助筛选。卜子夏为了使筛选工作进展的又快又好,提出了四条原则:一、删汰合并重复的内容,挑选精萃的部分入选;二、对零落不全但有重要价值的,参照其它内容补充完善起来;三、按照乐典要求的音调调整,使雅颂毫不紊乱和各得其所;四、进行音乐上的加工整理,不合《韶》《武》的重新修订。孔子接受了他的建议,使《诗》的编订进展较快。

孔子在编订《春秋》时,正统思想十分严重,而且还要把自己的思想主张写进去,不允许弟子们随便改动一字。例如,对周天子被诸侯迫使到了晋国的河阳之地,为了不损天子的尊严,却写成“天子狩于河阳”。卜子夏是河阳(今温县一带)人,对此事件十分清楚,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应该尊重史实,但孔子没有听从他。后来,卜子夏在讲授《春秋》时,纠正了许多不准确的地方,如《吕氏春秋》中记载,卜子夏将《三豕涉河》纠正为《己亥涉河》等。

卜子夏博学多识,很快成为高才弟子。孔子称赞他“文学唯子游子夏”,“礼生成于仁之后,可与商言诗了”;众人赞誉他“唯《春秋》不能赞一辞”(只有他才能讲释《春秋》)。卜子夏终于以其才华,被举荐为莒父邑宰。他在莒地任职期间,从根本上治理政事,很快取得成绩,受到鲁哀公欣赏,并向他请教理国之道。他教导哀公勤学,学习帝尧请贤于四岳、学习商王请贤于伊尹等。他还在冬闲中回乡探视父母,为村民解房檐灌风之苦,钉上挡风的封板,还教导弟弟与众人,要以孝为本,成为民间的楷模。

卜子夏中年时期

孔子逝世以后,卜子夏为师守墓三年。三年中他时时想起恩师的教诲,觉得恩师所定《五经》生涩难懂,影响弘扬光大,决定为“五经”注疏(解译)。于是,他作《诗序》、撰《易传》、著《礼仪.丧服》,使人们更加精确地学习“五经”。其后,他感到恩师还有许多思想应该播扬,又与冉雍等64位弟子搜集师生言录,编撰出《论语》一书,成就了一部认识社会哲理、处世做人的伟大著作。此后,他继承孔子遗志,毕生以授教为业。

据《馆陶县志》载,卜子夏授教初期,在鲁国的西部地区,开始设馆办学教授弟子,“馆陶”一名由此而来。根据对孔子弟子们的研究,在孔子逝世后,弟子们各奔东西,各施自己的才华。卜子夏精通文学,决心继承孔子遗志,开始专心从事教授事业。据《河南教育史》载,卜子夏后来回到了故里温地办学,在教学中创发了章句之学,把所教内容分成章节段句,分别教授弟子,使弟子们随时都可以学习,解决了过去非大财力长时间才能学习结束的困难,为汉代兴起的儒学之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汉徐肪 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这一时期他的著名弟子有田子方、段干木、高行子等。

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魏文侯开始执政。魏文侯听说卜子夏在东方授教闻名,想起当年做公子时,去请教孔子乐的知识,是卜子夏答询了他,倍感对卜子夏的敬仰。于是,他亲自躬身去聘请卜子夏为师。车辆还未到卜子夏的学堂前,文侯就下车伏首低头走向卜子夏处,卜子夏正在树旁与众弟子学习,见国君如此大礼前来,心中十分感动。魏文侯要请卜子夏入朝为官,卜子夏坚持仍要以教授为业,文侯只好依允,并让他咨询国政。卜子夏答应了文侯的聘请,随文侯到了魏国国都安邑。

姓氏来源及形成的简表_姓氏的源流_姓氏的来源和历史

卜子夏晚年时期

魏文侯到东方聘请卜子夏为师后不久,秦国大军侵犯魏国的边境河津地区,文侯急忙召集众臣商议如何迎敌,众臣认为既然国君请来了老师,就让文侯的老师卜子夏说怎么办?卜子夏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秦国主要是见魏国刚刚发生过自然灾害,国内无粮,人心不安,所以侵犯魏国边境。卜子夏让魏军强兵守住龙门津口,又让沿黄河岸边的粮储仓地堆起粮屯,把屯里屯满土,在上面洒些谷米,引来成群鸦雀盘舞。秦国以为魏国粮草充足,军民斗志高涨,不敢轻易进攻魏国。其实,魏国都是以土充仓,用假象使秦不敢进兵,然后赢得时间借调粮草,最终取得了对秦的胜利。

卜子夏教导文侯招贤纳士,要大胆使用各种人才,文侯招纳了瞿璜、乐羊、西门豹等人。在派乐羊去攻伐中山时,许多人说乐羊的儿子在中山,不能让他去统帅魏军。卜子夏告诉文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坚决让乐羊去。后来乐羊攻下了中山,证明卜子夏是正确的;在选用西门豹任邺郡令时,有人说西门豹性情刚烈,容易自以为事把事办糟。卜子夏劝导文侯,对混乱之地治理,必须以刚治乱,才能解决问题。后来西门豹惩治了河伯巫婆,又在邺地大修水利,使邺地富裕起来,证明西门豹确实是个人才。

卜子夏还在自己的弟子中推荐人才。他的弟子李克(李悝)很有才华,卜子夏向文侯推荐他到上郡做了郡守,李克把上郡治理的有条有理,魏文侯晋升他为魏国的相国,李克任相国后,又实施“重农”“平粟”“制法”等政策,使魏国重视农业生产,粮食物价平稳,无盗贼匪事,到处是繁荣富强的景象;卜子夏还让文侯不要对吴起有偏见,大胆启用他为西河郡守,吴起也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善于用兵,扼制秦齐,还打过黄河占了五、六座秦国的城池;卜子夏弟子公羊高、谷梁赤专心史学和教育,分别作出《春秋公羊传》《春秋欲梁传》,成为东汉时期三大经书中的两部。魏国在卜子夏和其弟子众人的辅佐下,首先称雄于战国七雄,开创了战国盛世的先河。

卜子夏在西河时期,他的长子先他而卒,哭得眼睛都瞎了。卜子夏的师弟曾参去看望他,劝他胸怀宽广些,让他走出西河之地,把精力放在整个儒学传播上。他听取了师弟的劝导,离开了西河(河津),回到了祖地温邑。不久,他到齐国曲阜去祭奠恩师孔子,在途经曹国旧地(今山东荷泽北)时,因年迈谢世于卜固都处。后来,他的子孙把他移葬回家乡,掩埋在卜里东南三里处的风水宝地。

卜子夏受到后世敬仰

卜商的历史贡献受到了后世的敕封。西汉武帝年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及其弟子受到敬仰;东汉年间,章帝和安帝先后赴鲁祠,祭拜孔子和七十二贤位,灵帝命画孔子和卜子等圣贤像;唐代太宗下诏左丘明、卜子夏等22人,世用其书,重于国胄,事于太学,配享宣父庙堂;唐玄宗定卜子夏为十哲,配祀孔子庙堂,赠卜子夏为魏侯;唐明宗又定七十二贤祠,供祭酒食果脯等。宋代太祖诏增葺祠,塑绘先圣先贤像,命群臣撰释永安之乐;宋太宗封卜子夏为河东公,制《孔子赞》《卜子赞》等;宋仁宗诏国子监,重修七十二贤堂;宋神宗定学校释奠十哲从祀制度;南宋高宗下诣太学,谒孔子先圣及七十二贤赞制,亲自书写对联揭于大成殿两楹;南宋度宗封卜子夏为魏国公。

明清时期不但卜子夏受到了敬仰,而且对其子孙宗族实行优免。明代代宗时期,下诏免其族除皇粮外的杂役,如从军、捐资等皆不在列;明代世宗时期,又定十哲以下皆称先贤某子;明代神宗时期,定春秋上丁祭典先师,配位十哲为翰林官;清代康熙年间,赐温县卜杨门卜子夏后裔为奉祀生、赏三件宝(翰林顶、登云靴、下马牌)和土地若干顷,使卜家不再贫困和受人歧视;清代乾隆年间,准孔、孟、颜、曾、卜等族,世代使用与孔氏相同的辈序字派;光绪年间,又准山东巨野卜尊贤,为世袭翰林五经博士,配给土地开办义学。

姓氏的源流_姓氏的来源和历史_姓氏来源及形成的简表

卜姓的其他来源

在卜氏源流中,还有几支少数民族,改姓和简化从汉姓为卜氏。北魏孝文帝时期,融入中原的北方部族,须卜氏改汉姓为卜氏;明代至清代满州八旗布尔察、布民、布尔民等氏,改汉人姓卜;土家、回族、蒙古、朝鲜等民族中,也有改汉姓为卜氏的在海外朝鲜、韩国人中,多有加“人”和“木”字偏旁的“仆”、“朴”姓氏,他们都是卜姓族人迁居到那里后,融入到当地族群中,形成了不忘“卜”姓祖先的氏群。总之,卜姓是个多元化的姓氏,但主流是卜子夏的后裔,祖根之地在今河南省温县卜杨门村。

祖地:温县

卜氏祖地河南省温县,人杰地灵,文化灿烂,被称为“古都”“古国”“帝乡”“拳乡”“药地”,闪耀着“河(黄河)济(济河)文明之光”“焦作人文之魂”。温县(今北平皋)是商王祖乙之都,上苑是夏代温国、周代苏国之都;温县是夏代的温国、周代的苏国所在地;温县招贤乡是晋代司马氏的家乡;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温县还是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的原产地。

上一篇: 写谢涛之十一:访晋剧名家谢涛
下一篇: 30本高分历史书,帮你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