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要说古往今来中国第一大哲学家是谁,老子当然排名第一,没有任何争议。
老子是谁?生活在哪个年代?这些问题到西汉初年已经搞不太清楚。太史公司马迁只好把三种可能都罗列出来: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时间跨度上百年。
老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及其人生启示)
一般认为老子为周守藏史老聃。守藏史,即图书馆管理员。春秋时还只有贵族有资格读书,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文盲。掌握周王朝的图书典籍是一件很伟大的工作,也说明老子学识之渊博弘大。
据说以多闻著称的孔子曾问道于老子。老子可能比孔子大三十岁,他毫不客气地对孔子说:“去掉你的骄气和无穷无尽的欲望,做作的态度与不切实际的理想,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心……”吧啦吧啦说了一通。孔子竟然佩服不已,跟人感叹说,老子像龙一样,我不知道他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
孔子当然没有想到,后世老子的地位龙可比不了。数百年之后,老子摇身变成了太上老君,道教的教祖,一大批仙真神祇都成了老子的徒子徒孙。为老子奠定这一地位的,是一本五字字的小册子--《道德经》。
世间好语佛说尽,又谁知五千妙谛,出吾先师。《道德经》即《老子》,短短五千余字,说尽天下大道。道教即是以其中“道”的理论为根基。后人评价道士分为上、中、下三类,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老子的“道”才是正宗。
“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道的本意是道路,引申为规则。老子并没有直接说明道是什么,因为“道可道,非常道。”道有无限性,因此又不可言说;如果道可言说,则非永恒不变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原文为“道可道,非恒道”,由于汉文帝名刘恒,为了避讳,只好改“恒”为“常”。这不奇怪,月宫中的仙子姮娥,为了避人间天子刘恒名讳,也不得不改名为嫦娥。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嫦娥,说明真名不重要,名字不过一个代号而已。
“道”也不过是一个代号,它还有很多别名。如“一”、“朴”、“大”、“无名”、“希”、“夷”、“微”……道是形而上的,是规则,原理,是一切自然规律。具体表现在个体之中,则为“德”。
将道展开,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虚无之用。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另外则是反向之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柔弱胜刚强。老子重视反向作用,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有两句很著名的话,对现代人成事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很多现代管理思想,都符合这两句话的原则。
远不止这一些作用,道之用可谓大矣。最玄乎的莫过于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后世的道士据此认为人可以通过修道而成仙,从而可以不食五谷,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
道是如此玄妙,那么如何能得道呢?老子教给人们的主要有三条。
第一种得道的功夫: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就是要保持内心的谦虚,保持空杯心态。不要被过多的现有观念、现成的知识、过往的经验等充塞头脑。保持对道的感知和敏锐。守静笃,即专心地保持宁静。中国文化三大支柱,儒、释、道对守静的意义,看法出奇的一致。儒家讲究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是最基础的功夫。佛家呢,主张坐禅入静。有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称为六渡,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层层递进,禅定在第五个层次,可见守静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二种得道的功夫:涤除玄览。洗去内心的尘垢。人之初,性本善。但人生整个成长的过程,人们的内心会不断受到外物侵蚀,方寸之间化成一个囚笼。能如王阳明般,临终前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大约只有少数几个圣人。普通人没有顿悟成佛的根性。要涤除玄览,还是得老老实实,吾日三省吾身。三省不行就六省,六省不行就九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三种得道的功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学问要一点点积累,修道则非“日损”不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要不断地减损知、欲、有为,去除表象的偏见,执着,错误。这样才能一步步接近于道。
道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会不一样。猫有猫道,狗有狗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道,才会知道应该放弃什么,应该坚守什么,才不会随波逐流。这样的人生,或许才有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