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据史学家黄彰健考证,后两句应为“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我自……”两句是由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改(中学语文课本为“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及“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根据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申宝峰先生长期调查研究,谭嗣同于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被清政府杀害。他的遗体是浏阳会馆的老长班{管理员}刘凤池收殓的。刘凤池在谭嗣同行刑当天自始至终在场,谭嗣同被杀之后,他趁着午夜无人之机,用芦苇把谭嗣同的遗体盖上,扛回到了北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位于北京宣武区北半截胡同41号},又花了纹银六十两购买棺材把谭嗣同遗体收殓。到第二年{一八九九年},谭嗣同的亲属进京将谭嗣同的遗骨运回家乡浏阳。[8]谭嗣同
康广仁和康有为是什么关系(康广仁大骂康有为)
其他百科词条
“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3]
基本信息
别名
谭复生
谭壮飞
所处时代
清朝
出生日期
1865年3月10日
目录
分享
相关视频
全部
独家
702次播放01:21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
简介
266次播放03:15
维新变法,戊戌六君子,伟大的谭嗣同
参与变法
1295次播放00:59
历史上的今天丨1897年1月17日,谭嗣同哲学著作《仁学》编写完成
仁学之论
697次播放04:39
参观谭嗣同故居大夫第,感受富贵豪华气派,更加动容于他舍身赴死
合集
浏阳故居
2个视频
查看更多
人物关系
谭继洵
父亲
李闰
妻子
刘光第
战友
杨深秀
战友
林旭
战友
相关合集
清朝著名的思想家
共13个词条627阅读
黄以周
清朝的官员
冯桂芬
晚清思想家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一
查看更多
湖湘三公子
共3个词条1396阅读
陈三立
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延闿
民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查看更多
清末四公子
共4个词条886阅读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一
陈三立
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吴保初
清末淮军将领
查看更多
戊戌六君子
共6个词条9596阅读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广仁
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旭
清末维新派人士
查看更多
大事件
1865年3月10日
出生
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湖南浏阳
约1870年
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
1870年,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
1895年4月17日
提倡新学,呼号变法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
1895年5月2日
公车上书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1897年1月17日
创作《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1897年1月17日谭嗣同写成其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约1898年
创建南学会,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898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约1898年
参加戊戌变法
1898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
1898年9月28日
去世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收起
人物介绍
个人介绍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14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据史学家黄彰健考证,后两句应为“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我自……”两句是由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改(中学语文课本为“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及“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根据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申宝峰先生长期调查研究,谭嗣同于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被清政府杀害。他的遗体是浏阳会馆的老长班{管理员}刘凤池收殓的。刘凤池在谭嗣同行刑当天自始至终在场,谭嗣同被杀之后,他趁着午夜无人之机,用芦苇把谭嗣同的遗体盖上,扛回到了北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位于北京宣武区北半截胡同41号},又花了纹银六十两购买棺材把谭嗣同遗体收殓。到第二年{一八九九年},谭嗣同的亲属进京将谭嗣同的遗骨运回家乡浏阳。[8]
短暂一生
谭嗣同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谭嗣同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谭嗣同
其他百科词条
“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3]
基本信息
别名
谭复生
谭壮飞
所处时代
清朝
出生日期
1865年3月10日
目录
分享
相关视频
全部
独家
702次播放01:21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
简介
266次播放03:15
维新变法,戊戌六君子,伟大的谭嗣同
参与变法
1295次播放00:59
历史上的今天丨1897年1月17日,谭嗣同哲学著作《仁学》编写完成
仁学之论
697次播放04:39
参观谭嗣同故居大夫第,感受富贵豪华气派,更加动容于他舍身赴死
合集
浏阳故居
2个视频
查看更多
人物关系
谭继洵
父亲
李闰
妻子
刘光第
战友
杨深秀
战友
林旭
战友
相关合集
清朝著名的思想家
共13个词条627阅读
黄以周
清朝的官员
冯桂芬
晚清思想家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一
查看更多
湖湘三公子
共3个词条1396阅读
陈三立
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延闿
民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查看更多
清末四公子
共4个词条886阅读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一
陈三立
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吴保初
清末淮军将领
查看更多
戊戌六君子
共6个词条9596阅读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广仁
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旭
清末维新派人士
查看更多
大事件
1865年3月10日
出生
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湖南浏阳
约1870年
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
1870年,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
1895年4月17日
提倡新学,呼号变法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满怀忧愤,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
1895年5月2日
公车上书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1897年1月17日
创作《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1897年1月17日谭嗣同写成其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约1898年
创建南学会,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898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约1898年
参加戊戌变法
1898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
1898年9月28日
去世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收起
人物介绍
个人介绍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14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据史学家黄彰健考证,后两句应为“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我自……”两句是由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改(中学语文课本为“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及“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根据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申宝峰先生长期调查研究,谭嗣同于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被清政府杀害。他的遗体是浏阳会馆的老长班{管理员}刘凤池收殓的。刘凤池在谭嗣同行刑当天自始至终在场,谭嗣同被杀之后,他趁着午夜无人之机,用芦苇把谭嗣同的遗体盖上,扛回到了北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位于北京宣武区北半截胡同41号},又花了纹银六十两购买棺材把谭嗣同遗体收殓。到第二年{一八九九年},谭嗣同的亲属进京将谭嗣同的遗骨运回家乡浏阳。[8]
短暂一生
谭嗣同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谭嗣同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
1898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8]1865年(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
1870年(同治九年)谭嗣同五岁,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
1875年(光绪元年)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7]
求学经历
1877年(光绪三年)谭嗣同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从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塾中读书。[7]
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谭嗣同的北京故居即浏阳会馆,又叫“莽苍苍斋”,位于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谭嗣同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他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浏阳会馆正房五间现仍存,北面两间为谭嗣同当年所居。谭嗣同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浏阳市才常路89号,始建于1913年(民国二年),座北朝南,二栋一亭,砖木结构,现设有“谭嗣同生平事迹陈列展”和”戊戌变法纪念展“,并有康有为挽谭嗣同的对联(复制件)和梁启超书赠的横匾:民国先觉(原件)。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梁启超: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2]
康有为: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