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吴蓉辉
小朴,位于洞头岛西北部,东与大朴以烟墩山分水线为界,南与东郊村毗邻,西南与九仙村接壤,自东北至西北、西南临海。隶属北岙街道双朴社区小朴行政村。
温州洞头岛(温州洞头岛景点介绍)
沿霞光大道向洞头峡大桥方向前行,见路边有一白马庙,其附近一带便是小朴。或从洞头峡大桥往城区方向走,见到的第一个村庄便是小朴。
村庄取名小朴,不少文字记载和民间口传都说:曾经大朴、小朴两村之间有道突出的山梁,山上种有两棵年岁较长的朴树,朴树一大一小,便为村庄分别取名大朴、小朴。但个人觉得这个解释有点牵强,倒是认为庄明松老师的解释挺有道理的:“朴”最初应该是“浦”。“浦”指的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从地形上看,大朴、小朴符合这种地理上的解释,它们的村后紧靠着烟墩山,村里都有山溪水流注入大海,村前是广阔的海边滩涂。“大”“小”则是以小三盘作为参照点,大朴村近,小朴村远。因为在洞头的语言习惯上,“小”有“偏远”的意思。清光绪六年《玉环厅志》三盘图上,就有记载“小朴”地名。
远远地就能看到小朴美食一条街。大家普遍认为这里的海鲜排档价格比较公道,食材极其新鲜,服务热情周到。其中“渔宴柴火灶”擅长海鲜药膳,还曾是央视《消费主张》等栏目的选景拍摄点呢。
走进村子,首先看到的是一匹奔跑的白马雕像,石头背景墙上写着:白马古韵花开小朴。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顺着山势走,串联起这里的石屋,让人丝毫没有走迷宫的感觉。狭窄的巷弄,虎纹的石墙,清澈的石渠,青瓦上压着的石块,石缝中探出头的青苔……散发着远古的气息。
规格各异的房屋,有的低矮得随手一伸就能摸到屋顶的瓦片,有的用厚重的青石砖堆砌成大小不一的雕花窗棂,有的将一方斜斜的阳光纳入天井……它们用不同的形式书写着恬淡的安逸,诉说着相同的性情——朴素,让人恍然间有种穿越时光的感觉。
一条用块石铺底的水渠穿过村子,几只鸭子悠闲地游荡着,两岸不时有一座石板桥骑在水渠上,岸边垂柳依依,果树争相展示生机,小黄狗懒洋洋地趴在岸边晒着太阳。小桥流水人家,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
水渠边有一块白马文化石碑,上面写着村子的来历。相传,乾隆年间林姓和颜姓祖先从福建永春经平阳至玉环后移民来小朴定居,后来追随者陆续来到,就形成了以林、颜姓氏为主的村落。
村里的颜氏家族从山东而来,有着十分耀眼的历史。据说他们的始祖是孔子十二贤徒之首颜回的后裔。洞头有民谚说“东岙三只虎,不如小朴三支鲁”,说的就是颜氏家族人才辈出。颜家有座建于1942年的石头房,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前门的匾额上写着四个字:鲁国旧家。旧家,指上代有勋劳和社会地位的家族。呵呵,小小的偏僻渔村小朴也不乏贵胄之后。
小朴林家在村里有一间颇为考究的木石结构四合院,它建造的比“鲁国旧家”还要早上十来年。门台有八卦、瓶子等精美的装饰,额匾上书“一团和气”。
其实,拥有清一色石头瓦房的小朴村有着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它是洞头保护最早的古村之一。虽然没有前面两家大宅这么气派,但也很有特色。造房子的石块大小不一,色泽深浅不一,形状也不一,它们均建在上世纪70年代前,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面对海风、台风的侵袭,大多安然无恙。
据说2003年洞头要重建望海楼,规划和设计人员站在烟墩山顶四面环顾,发现在北面的山脚下有一座渔村,房屋以黄褐色的石头外墙为基本色调,错落有致地分布开来,在树影婆娑中若隐若现,犹如一座世外桃源。于是政府推出政策,让这个小渔村以原生态的形式保留下来,便有了它前世与今生不变的容颜。
村里有座以村为名的“小朴宗祠”。虽然村民有不同的姓氏,但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让他们亲如兄弟,不分彼此,共祀一座祠堂。
村里有座部队营房,部队早年曾在村里开办铜山制药厂。后来部队撤离洞头,制药厂移交地方。于是一个沉寂在海岛的小作坊,经历风风雨雨,在无数次的考验中变身为洞头第一家上市民营企业。“三才者,天地人”,小朴好样的。
山坡上有一条大约有1300米的木质上山小路——白马古道,一直延伸到望海楼。沿途一会儿是满眼的青葱,一会儿是古色古香的回廊,一会儿又是碧波涟漪,岛礁入眼,让人有种不是一般的“古道西风瘦马”的念想。
每逢重大节日,村里都举行走马灯活动。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沉醉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指挥者一声号令,马头引路,敲锣鼓的、舞马灯的、耍腰鼓舞的排成一条长龙,在村里逐户走马灯。所到之处,家家敞开大门放鞭炮迎接马灯队的到来。走马灯是村民庆祝升平盛世,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的最好的表达方式。据说小朴的走马灯还与当年唐三藏西天取经故事有关呢。
站在高处,看着村子前鳞次栉比的高楼,不禁想去过去。那时小朴村前有一大片的滩涂。海浪拍打着滩涂上的流沙,不仅带来鲜美的滩涂生物,更带来小朴人稳定的生活来源。农耕守滩是小朴人很长时间以来的生产劳作方式。“大朴蛏,小朴耗”这是打小就听大人说的民谚。
后来因为发展的需要,填海造田、造城,滩涂的面积越来越小。小朴,这个号称“古渔村”的洞头滩涂小村,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消失代表着另一种形式的新生,历史早已写好它的选择。
如今,高等院校、民办中学、同心公园、城市书房等现代气息走近小朴。小朴村人开启了新的生活模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发表评论